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恩和奶牛》,从这篇课文的题目里,你读出了什么?”课堂上,我问孩子们。“我读出了人与动物的平等”,“我读出了温馨”,“我读出了亲密”,这些答案都很契合教参的解读。“你呢?”我转向一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小男孩。他站起来,垂着眼,小声地说:“我读出了孤独。”孤独?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什么是孤独吗?于是我追问到:  相似文献   

2.
解读作品既要读出作者,也要读出自己;虽可作多元理解,又万不可勉强了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问世已近80年,自30年代起就一直为各类教材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不衰。然而,文中的“我”,即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长期以来被作“政治”化处理,许多人认为“我”  相似文献   

3.
读出自己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读出自己”实际上就是共鸣、欣赏,它是阅读的一个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走进生活     
李宏声 《小学生》2010,(1):F0002-F0002
“给我一个支撑点,我会把地球支起。”从古希腊哲人的名言中,读出生活的几分狂妄几分自信。这是生活的魄力。  相似文献   

5.
【案例呈现】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甸诗,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云崖读出了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生:我从铁索读出红军过大渡河真不容易。 生:我读出了……为什么云崖会“暖”,铁索会“寒”?  相似文献   

6.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一串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本书也牢牢地拴住了我的视线,他就是肖川先生所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求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出一年的功夫,不愁  相似文献   

8.
"捕捉"《社戏》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鲁迅《社戏》这样的经典小说,差不多每一个字、词、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千百人的反复咀嚼。现在要“重读”,而且要读出新意,确实不易。于是我试着“捕捉’’鲁迅精椽笔中的亮色,作为我对鲁迅的万千敬仰。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的作用 ,这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文的阅读 ,一直都是我们所苦苦探究的问题。日前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 ,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 ,以语感训练为核心 ,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和读、用结合 ,从而实现了“读出意思”、“读出内涵”和“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片断一 :师 :(指名读课题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一个字念得重一点才好?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1.
连续多年,月月读“小学教参”,读出了趣味,读出了体会,“教参”是个知识库,“教参”自有教法寻.说通读当然不实在,我是搞数学教研  相似文献   

12.
谢翠兰 《语文知识》2014,(11):34-35
一般来说:读者与作者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尤其如此。宋学孟先生的《柳叶儿》一文作于1988年,描写的则是过来人都知道的“那一年”。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那一年”已经是一个无法触摸的年代。作者回忆柳叶儿,有着明显的忆苦中乐的意思,而要想让学生“读出柳叶儿的苦涩”,需要教师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13.
各位茶客还记得2004年第4期“镇西茶馆”里的《感受〈冬天〉的暖意》吗?多年来,我经常在外面借班上课,坦率地说,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上得非常成功;但执教《冬天》是我为数不多的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例之一。但尽管如此,面对大家的喝彩,我还是有点不安。在那期“茶馆掌柜的话”中,我这样说:“几位朋友对我的这堂课评价很高,我受之有愧;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不同观点的争鸣,更没有对我的真诚批评。我将课堂实录的几个片断和大家的讨论放在这里,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并期待着批评。”呵呵,许多读者读了那一期后,果真开始批评我了。下面几位老师都是我的朋友,但他们同样直率地对我的这堂普遍喝彩的课提出了不同看法。“镇西茶馆”欢迎这种思想碰撞!中学语文教学的繁荣更需要这种学术争鸣的风气!对于下面各位朋友的争鸣,我这里也提点问题:作为平等对话的一员,教师就不可以在课堂说“我认为”、“我喜欢”吗?说了“我认为”、“我喜欢”是否就主宰了学生的心灵?“读出自己”是否就会“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应该如何理解“读出自己”之“自己”?“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仅仅是“阅读方法”吗?先告诉学生阅读应该“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会压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吗?……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也许永远都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一本冗长、繁杂的书,有人读出困窘,有人读出幸福,有人读出希望,有人却毫无收获。何必一定要规定一个明确的阅读答案呢?我们每一个人不是都用一生诠释着自己的答案吗?风真冷,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吗?有人说:“天凉好个秋,这是秋天的赠礼呢。”有人说:“迎风散步,多好的情调,这是冬天的前奏呢。”有人说:“这是象征着衰败和萧瑟的风。这是远方人们的离愁别恨啊!”没有人能说他们哪个想法不对。因为  相似文献   

15.
创设“距离的情境”:孔子育人之方——读《论语》一得叶太平一部《论语》,人们固然可以从中读出哲学、读出伦理学、读出政治学、读出史学、读出美学、读出心理学,但更可以从中读出教育学。而一旦把它读成教育学著作,就会发现,创设“距离的情境”是孔子那高超娴熟的...  相似文献   

16.
看《钟山》     
《钟山》所标榜的“原创”,“拒绝”、“远行”行至年末,顿让人读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本期共刊发了5个中篇3个短篇,亦未有值得推荐之作。  相似文献   

17.
《中文自修》2010,(4):46-47
题目看似简单,但所赋予的信息在审题时不可忽略,“一路”一词需写出一段经历或展现一个过程。“与你”两字要读出“与你”的一个对象,要从。我”或“他”的角度入笔叙述。“同行”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重点写“你”的故事,二是“我”或“他”需是亲历者,或是旁观者。按常识,用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比较讨巧。  相似文献   

18.
深入课堂听课,我发现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够具体,泛泛而谈。如有个老师上《鸟的天堂》一文,学了第八自然段“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后,要求学生用赞美、喜爱的语气朗读这一段,可学生还是地达不到要求。请问:什么是赞美、喜爱的语气?怎样才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教师没有作具体的指导,学生也读不出来。同样,许多老师上课也是有要求,可具体怎样读出要求的语  相似文献   

19.
假如我是你     
当我批评老师“你班的常规太乱”时,我能从她的目光中读出“你带一回班让我瞧瞧”;当我指责老师情绪急躁、缺少方法时,我能从她那不耐烦地一甩头中读出“你执一回教让我看看”……是啊,话好说,活儿难干。可我干的就是“挑刺儿”的活儿。进退两难的我,常为摆脱不了这份尴尬而苦恼。清晨,两位家长的交谈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家孩子回家老说老师最喜欢辰辰。”“我们家孩子也这么说!哎,你说是不是老师都偏向呀?”偏向是教师之大忌。我们一再强调要爱每一个孩子,怎么还会有教师让孩子那么明显地感到教师偏向呢?我来到辰辰所在班,带着情绪加…  相似文献   

20.
孩子哪有不犯错儿的?让跌倒的孩子再站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我们的天职!刚刚处理完发生在班内的一件很棘手的“失窃”事件,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从“小偷”父母那包含尊敬与感激的目光中,我读出了: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老师,是一个富有耐心和爱心的老师,是一个能够保护学生自尊的老师。但是,我有愧,真的很有愧,因为面对同样的“失窃”事件,我曾经那样做过……那年我刚毕业,担任班主任。有一阵儿,不知是怎么搞的,学生的学习用品仿佛长了翅膀。今天他的小刀不见了,明天她的尺子飞走了,后天他的钢笔又没了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