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魂兮,归来!     
最近,一位老报人作客寒舍;谈起编辑与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编辑如能志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如能与作者建立真诚、深厚的情谊;那么,报纸也罢,出版社也罢,都会兴旺发达起来。我听了以后,很有感触.引起一番回忆。50年代中期,我参加教育工作不久,就同解放日报、文汇报建立联系,因为业务上的关系,同后者的联系尤为密切。报社经常找去开座谈会,约写稿子;我们也乐于为报社反映情况,出点子.逢年过节,编辑还上门探望、拜年,一杯清茶,  相似文献   

2.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衡量一张报纸的好坏是看报纸的内容和编排质量。而对报社内部来讲,虽说制定编排思想的是总编和编委会,但具体操作的却是编辑。稿子见报后读者反映好,荣誉属于报社和作者;出了问题,主要责任者却是编辑,做为一名称职的编辑,  相似文献   

3.
孙明泉 《今传媒》2009,(10):29-31
在多年从事编辑丁作的实践中,笔者多次在同一个主题上被读者和作者所"夹击":有读者说,你们报纸的理论文章主题都不错,但常常读来很费劲,能不能让作者写得再通俗点、生动点,毕竟报纸不是只办给圈内人看的;作者则认为,理论文章首先就要求有学理性,论文写法也有定规,不能为迎合大众读者就把论文写得像美文.  相似文献   

4.
根据众多的平面媒体的读者调查表明,读者阅读时,读图占阅读时间的百分比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报业竞争中,各报社对图片的运用与重视,已自觉与不自觉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能文能拍“文武双全”的摄影记者也成了紧俏“商品”。图片编辑在报纸编辑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纵观全国报纸图片运用得出色的报纸,如《中国日报》、《人民日报&;#183;华东版》、《中国青年报》等,除了有一支很强的摄影记者队伍外,还有很强的图片编辑作后盾。  相似文献   

5.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6.
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怕稿件写得不好让人笑话。可这样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稿件投出去每每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克服了虚荣心理,丢下面子,写好一篇稿件后,主动向老新闻干事请教,到报社请编辑老师指点,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以使我能从一名报道员成为一名军区报社的编辑。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您好!在报纸上常见到“社论”和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这些文章是报社的人写的吗?一篇“社论”是怎样产生的?望贵刊能作一介绍。谢谢您了! 湖北宜昌读者 李 红  相似文献   

8.
近日,羊城晚报社举办名为“我为总编出点子”的征集活动,一读者建议报社开设“概念店”的点子得到高度重视。所谓“概念店”,就是集宣传办报理念、报纸与读者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沟通、读者与读者间联谊、相关物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店。概念店用途多多:展示报纸的历史及发表的有影响力的文章;在其中举行活动;做书店;开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报纸受到读者的欢迎?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最重要的是报纸的内容要贴近读者,才能使报纸真正成为读者的知心人和良师益友。要使内容贴近读者,首先要重视群众的意见、呼声、要求,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关心人民群众急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如去年5月,群众反映对夏季食品卫生差,报社就派出9名记者,对市驻地和五区  相似文献   

10.
1989年8月26日,《中国商报》在一版报眼的重要位置,刊登了一位商业局长写给报社总编辑的一封信,来信反映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控制物价工作成绩显著。在编辑所加的按语中提到,报社欢迎包括各级领导同志在内的广大读者,经常写信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加强报纸与读者的联系。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广大读者(包括通讯员),给报社写信也是投稿的一种方式。在广大读者中,除少数通讯员外,很多人把写新闻看成是很神秘的事,不知怎样写新闻,或者没有写新闻的习惯,但是,写信总是不成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最难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那次,我写的稿寄出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贵报的报样,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别提多高兴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我也能写稿了,尤其是不相识的编辑还在回信中在我的稿子上加了一段评语,让我继续努力写稿子,将具有新闻性的稿寄给报社。就是这篇稿激励我笔耕不辍20年。如今,自己虽有很多稿子见于各报,但很少能遇见像军报这样负责任的编辑。现在是信息社会,报纸林林总总,但可怕的是有些报刊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读者的意见听不得,通讯员的槁子看不得。广告效益生辉,…  相似文献   

12.
编辑对约稿应注意把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社的编辑同志有时会通过给通讯员写信或打电话等形式,约写某方面内容的稿件。这种报社编辑按照宣传需要,让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提供某一方面内容稿件的过程,就叫约稿。约稿具有可以增强新闻时效、满足报纸宣传需要的优势,但有时也潜伏着某些隐患。去年下半年,根据宣传需要,笔者曾向某单位的一名新闻干事约写了一篇关于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稿件。可稿子在报纸登出后不久,有的读者就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报社,说稿子与事实不符。后经查实,主要是由于这名干事在接到编辑约稿的电话后,未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凭个人感觉和所了…  相似文献   

13.
报业的发展,市场的竞争,读者对报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报社的一名美术编辑,身感自己任重道远。如何吸引读者,展示报纸版面的个性,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记者构成了报纸编采工作的总体系统。一张报纸就是经过编辑、记者的紧张有序工作才得以同读者见面的。因此,认识和处理好编辑同记者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对于提高报纸质量、增进宣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一般角度上观察,编辑与记者的关系是统一的。这首先是因为他们共处于一个工作体系之内,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和责任,有着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服务对象,属于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基本手段之一,理应与新闻报道互相配合,比翼双飞,甚至还起到对新闻报道的“点睛”,为市民代言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报社的新闻评论却普遍呈现弱化之势:一是报纸对新闻评论重视不够,新闻评论作者少,写的少,也不注重组织人写;二是评论稿件数量小,有些报纸整版不见一篇新闻评论;三是评论稿件质量差,内容空泛,文风呆板,读者不愿看。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刚开始写稿时有个毛病,就是看到啥就急着写,写完后连看也不看就投往报社,总认为修改稿件太耽误时间,只要多写、多投、一定会广种薄收的。结果篇篇稿件寄出去犹如泥牛入海。于是便责怪编辑不识货,心中愤愤不平。去年春天,出差路过某报社,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拜见了一位编辑,给他送上了一篇写自己业余爱好的稿子。这位编辑看完稿子以后对我说:‘事情本身很有趣,但你写得太粗糙。你不妨把写十篇稿子的精力花在写一篇上,对稿件认真修改。’  相似文献   

17.
“编辑部最近需要什么稿子?”“你那儿有啥新鲜事儿?”这种对话,常常发生在编辑与地方记者、通讯员之间。提问者的意思是,对报纸的报道计划不了解,希望得到提示或题目。回答者的意思是,任何新闻,文章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你叫我出题目,我得先知道你那里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只有使报道计划同实际情况对上号,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稿子。我刚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对于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是十分看重的。那时,我当记者在基层跑,远离报社,交通不便,通讯也很困难,对全局缺乏了解,每当拿到一份报道计  相似文献   

18.
邢景文 《青年记者》2004,(10):34-36
我从1964年调入济南军区前卫报社,到1994年离休,在报社整整度过了30个春秋。30年中,我从一个不懂报纸业务的门外汉,逐步成为一个熟悉报纸业务的编辑,之后又当了编辑科长、报社副总编辑,最终当了社长。不仪把自己最好的时光和年华献给了报社,而且与报社结下了极为深厚的感情。如今,我已年逾七旬,回顾儿十年走过的历程,真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这里,我只想从报纸的宣传和人才培养方面,谈点我个  相似文献   

19.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20.
去年第二季度,我在小通讯社值班三个月,虽然每天只摘发一两篇几十字或百把字的新闻稿件,却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感觉,那就是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新闻。 走进报社当编辑记者已三十余年,可说是时间不短了。不管当编辑也好做记者也罢,都是编写新闻给读者看,自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出现的。这次作为小通讯的值班人员,每天从当地新闻媒体摘发新闻,介绍给更广泛的读者群。因此,自己所站的角度便来了个180°大转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新闻。仅当地报纸一天就有两张八版七八万字之多,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