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人成虎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的。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游说之士在游说各国或相互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它那铺张扬厉的文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极具文学色彩,令后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2.
三人成虎     
背景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的。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游说之士在游说各国或相互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它那铺张扬厉的文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极具文学色彩,今后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三人成虎     
背景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整理的。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游说之士在游说各国或相互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它那铺张扬厉的文辞、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极具文学色彩,令后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4.
利益集团的政治游说活动是澳联邦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职业说客(lobbyist)受雇于某一利益团体,采用各种"布道"手段来与立法者建立沟通渠道,从外部对政府决策或行动施加影响。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利益的分散化,一度被指责为公共政策领域寄生产物的政治游说,现已在澳大利亚获得了普遍的认可,被视为民众与执行政府之间合法而且必要的沟通渠道。本文回顾与分析了澳联邦民主议会制度下,游说策略的发展演变过程及背景,明确指出政治游说已走出国会"议事堂走廊",成为了一种"公开性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战国游说故事中的小说因素 ,分析了游说故事的内在矛盾 ,论述了游说故事的主要特征 ,进而指出游说活动对于小说因素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轸作为战国游说家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机智圆滑而忠诚的说辞往往左右一国的兴亡成败.<战国策·齐助楚攻秦>记载了陈轸少有的游说失败.陈轸游说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从游说主体上看,没有像张仪那样靠欺诈取胜;从游说对象上看,没有认清楚怀王这一游说对象的特殊性;从游说技巧上看,忽略了揣摩心理和对游说时机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纵横家活跃于战国中后期,是一个精通外交策略和游说说服术并以外交和游说为职业的特殊社会群体。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并立的局面给纵横家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七雄实力的对比和各国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纵横外交策略,是纵横家产生的现实需要;而文化的突破从内容和制度两方面为新兴士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为纵横家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前提;战国乱世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正规的人才选拔制度的缺失正是纵横家最终以辩术和智谋脱颖而出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8.
本探讨了战国游说故事中的小说因素,分析了游说故事的内在矛盾,论述了游说故事的主要特征,进而指出游说活动对于小说因素发展的制约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游说业在美国是一个成熟的行业门类,目的是争取政策、资金和人才以及社会的认可和支持。高等教育游说活动在本质上是游说需求者和游说对象"双赢"的一种正常社会行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对资金和政策的大量诉求、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需要第三方介入、高等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扩大了决策参与机会,这些为高等教育游说活动提供了空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游说可以先从各级各类课题与项目中发现议题,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的游说家,往往凭借其高超的游说技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游说列国,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有人形容游说之士“星流电耀”,形容游说之徒“风扬电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纵横捭阖、波澜云诡、辩丽激荡的游说风采而言。  相似文献   

11.
张家 《大学教育科学》2007,5(5):109-112
对于"有没有用",有必要追问:何谓有用、对谁有用、何时有用、何处有用、是大用还是小用、是有用还是无用等问题.以这些来思考教育,就会发现,教育之"用",不仅是传授,更在于陶冶,其意义十分深远.讨论教育之用的出发点在于人,人的多种需要使教育有多方面之用,教育的地位由人的地位、而非政治经济的地位来支配.  相似文献   

12.
池田大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是关于创造人生的态度、意义方面的潜能,使人在德性方面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方面;教育的作用是通过人的改造影响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关系,要做到教学相长,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教育与社会之间要相互支持,同时教育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作为教育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教育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长期被忽略的原因,探讨了教育史的教师教育价值以及教师教育中教育史课程的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等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史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育史学科应当在教学原则、内容和方法深入革新,以胜任其承担的教师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4.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是不同的概念,创新教育充其量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教育观念、手段、方法而己。实施创新教育,必将有助于实现大学的目标和大学的理想,导引着高等教育工作者向着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正确的航向上前进。但创新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被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所替代,因为人们对为实现高等教育终极目标而采取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络教育自1998年起步以来,发展迅速,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然而,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一些缺陷却使得网络教育的整体效应和存在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缺陷是:教学过程缺乏情感性、实践性、交互性;教育主体无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教学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以及网络教育使得各种效应凸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经济学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知识”与“价值”的冲突所构成的张力 ,将是主导 2 1世纪中国教育的基本力量。教育过程是教育参与者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所展开的对话和不断阐释的过程。而以“最小成本实现每个参与者的个性的最大程度的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是教育经济学所探索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从"产业化"到"公益性"的理论和政震的转变,实质上是对教育本性的重新理解和厘定.教育产业化是一种经济取向的所谓教育改革,它是对教育伦理本性的背离,而教育公益性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充分把握教育的伦理特性,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树立观察教育问题的伦理视角,在实践上坚持教育的伦理操守,都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教育观是人们如何看待语教育及其内外相关因素与有机联系的一种特定世界观。它是决定语教学方向和效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语教改中出现了多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先进的语教育观。树立起这些先进的语教育观,不仅有助于确立积极,科学的教育思想,教学态度,而且也有助于指导语教学过程中任何环节的有效教学活动,使之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所以先进的语教育观既有重要的认识和指导意义,又有方法效用,因此为了满足为新世纪提供人才的需要和促进语教学规律的发展,广大的语义教育工作自觉地树立起这些先进的语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全球化也在如火如荼地涌动着。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开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增进了解和交流的一项策略。从教育国际交流到教育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教育开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开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开放战略要在全球化的视野里,主动扩大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教育交往,积极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教育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