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文化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精神寓所。当代中国古今中西文化共生共存的现实际遇正在使固有的文化精神渐行渐远,道德教育面临种种困境。面对时代的文化问题,道德教育要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通过培养新道德人格来重塑道德精神,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有关聋人文化的论战时起时伏,支持者认为发扬聋人文化有助于形成群体与文化间的宽容,有助于提高聋人的文化地位和身份认同;反对者则认为,大力倡导聋人文化将对我国聋儿康复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随着争论的起伏不断和对聋文化的关注,聋文化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也不可避免的显露出来。通过对这种困境及其原因进行讨论来推进聋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闽南地区利用当地的特殊地域优势,大力“走出去”和“引进来”,形成了一种具有本土气派而又不失外来风格的侨乡特色文化,对当地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闽南侨乡在文化建设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外文化、古今文化、区域间文化的冲突和碰撞。而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对侨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闽南侨乡如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摆脱文化发展困境,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特色,促进侨乡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传统民族音乐在当前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发展受阻,引起传统民间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以保护与传承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目的,从客家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入手,从文化意义认识、内涵剖析、广域交流、学习与传承等角度提出了加强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认同的主要措施,希望帮助客家传统民间音乐走出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生实现文化自足在意识形态文化、科学知识文化、网络流行文化、古今和中西文化等方面面临障碍,应通过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力求学科知识的综合交叉,坚持网络道德的七个基本底线,融会贯通古今、中西文化等路径实现文化上的自足。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迁制约着法律文化的变迁。从“义务为本”向权利本位的过渡、从注重公权到保护私权,是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特征。在我国法律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借鉴西法文化、弘扬中法文化传统则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融通古今”、“会通中西”应是建构中国特色法律文化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张岱年先生诞辰100周年。张先生对文化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他既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又反对全盘西化论,提出了文化综合创造论。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他进一步论述了在综合古今中西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思想,阐发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综合创新论在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建构和文化方向的选择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文章研究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的提出与发展;文化综合创新论的贡献与面临的问题,实现文化综合创新的条件与前景。  相似文献   

8.
微博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日常文化生活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大学生利用微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大学生微博文化也出现了一些话语困境,如微博的泛娱乐化倾向,大学生在微博围观事件中的盲从性以及大学生微博的碎片化和"去深度化"倾向都是值得深思的文化动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以及强化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理性是引导大学生微博文化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和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应该关注当下,依靠我国民俗主体的集体记忆,强调权力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重视仪式和身体实践。唯有如此,我国的民俗体育文化才能走出困境,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传播是多元文化生态下的一个热门课题,这种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传播行为,既是共时的,也是历时的。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多关注不同地域文化的跨越,对同一地域文化在古今传承方面的研究则相对忽略。本文尝试将古典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沟通纳入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野,以流行歌词为例,考察李白的文化形象和诗歌意象在当代的传播模式,从而更好地了解现代人面对传统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1.
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当前我国地方课程开发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内容选择设防不当,文化地位弱势,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通过多元文化视角来突破地方课程开发的困境,需要重塑地方课程文化,关注地方课程中的生活教育,做好地方课程文化过滤,提高地方课程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新理学”之境界观总体上的文化背景是那个时代“古今中西”之争这一特定的文化事件。“新理学”境界观的形成,既有对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传统的借鉴,更有冯友兰在心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即“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精神的特别关注。在获得此种境界的具体路径上,冯友兰又提出了所谓“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而“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则又分别代表着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法或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融合,具有明显的和谐性特征。政治文化的和谐对于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塑造合格主体,提供伦理支撑,注入全球化时代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对屯堡文化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进行论述,认为在现代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屯堡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文化传承链条出现断裂,文化符号正在消亡以及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不断减退等困境。  相似文献   

16.
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自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教师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乡村教师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表征,是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需要,是乡村振兴的要求。但是,乡村教师文化存在诸如乡村文化的落后等方面的困境。因此,需要对乡村教师文化自信重视和关注,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文化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多年来致力于关注故乡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其对故土生态危机抒写的背后凸显着一种深刻的文化危机感和强烈的救赎意识.面对民族文化日益衰落的现实,作家力图通过拯救民间艺术形式、激活宗教文化传统、召唤民族精神回归等途径去突破文化承传过程中的现实困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旨归.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对屯堡文化在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难题进行论述,认为在现代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屯堡文化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文化传承链条出现断裂,文化符号正在消亡以及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不断减退等困境。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个术语,是由美国犹太裔哲学家喀兰于1915年首次提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则在20世纪中期以后受到世人的关注。后因多元文化主义倡导者的哲学立场与教育主张有出入,而导致其陷入困境。文章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探究了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通过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而形成的,在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文化冲突始终是影响中国大学发展的一条主线,中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内外困境.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一流的文化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深刻认识中国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困境,通过自觉的文化选择,回归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重塑大学文化的人文精神,变革大学文化教育范式,以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