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善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的政策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主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各地高校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唤起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二是彰显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三是建立健全大学生见习制度;四是深化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现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入,保证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且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任务,大学生就业应以有效的方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关于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文教资料》2007,(24):67-68
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的双赢之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摆在政府、学技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文章就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存在下述问题:面向新农村就业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和性别差异;面向新农村就业意愿低落;面向新农村就业缺乏常效保障机制,流失率较高;大学生面向新农村就业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5.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当村官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体现了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期待,大学生将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正确处理大学生当村官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当前农村传统的人才聘用模式的矛盾,尽可能消除弊端。  相似文献   

6.
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能够缓解国家就业压力,而且能够对全面建设新农村起到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分析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特殊表现及其原因,找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契机,使之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动力。以期加深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担任村官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增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新农村创业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才匮乏等发展瓶颈,大学生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支持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当前大学生新农村创业仍然面临政策环境、城乡差异、融资渠道、脱农思想、知识能力等问题的困扰。如何从政府决策、融资渠道、经验推广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农村提供有效支持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新华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103-103,107
文章首先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最后就大学生就职新农村提出了四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被整个大学生就业问题所掩盖或是一视同仁.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很多有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不堪重负,重新返贫,中国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热情会降低,从而严重影响新农村建设.可见,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如何正确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本文以聊城高校为例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等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加强聊城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去等措施,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背景出发, 尝试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状,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现实矛盾, 分别从毕业生的价值观、高校的结构和办学模式以及改善农村就业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 积极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消极心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但限于城乡差距加大、保障措施滞后、就业观念陈旧,使大学生对农村就业心存消极态度.本文试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分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消极心理的表现及原因,探讨解决大学生消极心理的对策,以期对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缓解就业压力,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三农?怎么利用农业高校的特色更好地培育适合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类人才?这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高校的重要话题。农业院校毕业生应转变观念主动投身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农村基层,政府应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更合理规范的环境,高校应相应改革课程体系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农业人才,共同为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缓解当今社会就业矛盾提供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临沂市“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任务,临沂市农民素质的现状,决定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培训新型农民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要高度重视培养新农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加强农民五种意识的培养;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支撑的高度,抓好农村人力资本队伍的培养;整合临沂市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临沂市农村劳动力综合技能培训人才的“梯次结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引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具有如下功能: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加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实现和维护农民的切身权益,农村社区建设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陕西农村青年就业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其中职业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使农村青年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门槛低等特点,与农村贫困青年就业有着密切联系,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陕西农村青年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江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成立西山万寿宫地方整理处。在4年多的时间中,对以西山万寿宫为中心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民众教育和乡村改进工作,对于刷新当地农村面貌、促进当地农村社会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种改进农村的实验,既源于地方主政者熊式辉的个人意志,也是对当时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乡村建设运动浪潮的回应,是当地农村现代化的早期全面尝试。其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农村现代化的继续进行都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困难之处,是在西部,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西部的农村。农民纯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大、城市化水平低、科教卫生落后、社会保障水平低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目前建设西部农村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要通过加大投入、政策扶持和制度改革等,来改善西部农村的人口素质、收入状况、就业条件及其它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促进西部农村尽快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价值追求之一。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新农村建设要特别注意避免在农村社会内部造成过于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解决好农村社会内部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内部的公平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电大教育应该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通过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来服务"三农",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县级电大扎根基层,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便于与农村紧密联系,跨越时空,整合资源,直接培养农民,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积极探索远程教育服务农村的新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实现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