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七月流火”词义嬗变杂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豳风》。该诗凡八章八十八句,为《国风》中第一长篇。诗中写及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间每月为贵族从事农业劳动和生活情况,全诗三次提到“七月流火”。今浅释其义,就教于方家。一、“七月流火”之本义“七月”,此处指夏历(俗称农历)七月,“流...  相似文献   

2.
<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它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诗经》中,“风”诗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诗经》里成就最高的部分.《幽风·七月》是“风’诗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全篇长达八十八句,极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我们学习和掌握《诗经》的成就.了解奴隶社会的历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夏商时期,周先公不窋、鞠陶、公刘迁居犬戎豳地之间,以农立本,繁衍生息。《诗经·周颂·载芟》《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三首诗全面描述了不窋三代在北豳艰苦创业、积蓄力量、奠定基础、不断壮大的过程。《载芟》主要描写了周人窜于犬戎,伐木开荒的艰难立足;《七月》主要表现了周人因地相宜,取材而用,最终形成了农业为主、畜牧为辅的综合农耕经济,极具豳地特色;《公刘》则反映了周族武装迁徙、军队垦田,在豳地建国的壮举。笔者认为这三首诗完整展演了周人在北豳立足、发展、壮大,创业成功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七月》:周族的农业史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七月》的一系列难解之谜都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5.
杨简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的高徒。《慈湖诗传》是杨简在《诗经》方面的论著,是宋代直接宣扬理学思想的《诗经》研究著作,也是废序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在《诗经》名物训诂方面有独到贡献。杨简怀疑《诗序》对诗篇的解释,用心学等思想解释《诗经》,导致了对诗义的随意曲解。  相似文献   

6.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7.
从引特征入手将《诗经》中其它诗句与《七月》一诗析出的上古农谚进行对比,判断,并从谚语自身特征加以进一步辩析,论证,确立其为上古农谚。  相似文献   

8.
《诗》入乐与《汉书·艺文志》中的诗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最初都是演奏的歌诗,是周代礼乐的量要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对汉人的诗观念产生了直接影响。《汉书·艺文志》从入乐角度把诗的发展看作《诗经》到“歌诗”的一线单传。这种诗观念较完整地反映了古诗的原生形态及存在方式,触及了古诗的抒情本质,与汉人经生说《诗》的观念迥然不同,代表了汉代文士的诗观念,从中可清晰地了解汉代诗歌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以诗评诗是《诗经》评点中的常用手法,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以后世具体诗篇或诗句来阐发《诗经》中的诗篇或诗句,从而直观地揭示诗旨、品味意境、指出创作手法、并说明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本文试以所见明末诸家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之处作一粗略统计与论述,初步揭示《诗经》评点中以诗评《诗》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关睢》是《诗经》的第一篇,“关关维鸠”几乎成了整部《诗经》的代表,它的地位不可谓之不重要.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即使是这首人人瞩目的诗作,我们对它的了解也还并不那么深入,从名物、主旨到该诗的写作手法,都还有许多不解之处。本文拟从最简单的名物入手,探讨一下有关的问题,以加深对该诗的认识,希望有补于《诗经》研究之伟业。一、说睢鸠孔子在评定《诗》的价值时,把“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作为一项,可见在当时也不是人人都很通晓的.《关难》第一句里便出现了维鸠这个鸟名,它居然困惑了从古至今的许多学子。也许有人…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6.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18.
辩是推理的运用,但与辩的目的相联系,甚至于为实现这种目的而采取一定技巧的推理,实际上已经成为辩的方法。《墨经》中所述“援”、“推”“辟”“止”“效”诸方法是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