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科研究生培养更应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人文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了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占有人文知识教育资源优势的文科研究生,其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笔者在分析目前我国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中存在缺陷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出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促进文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优化融合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人文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高等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使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3.
陈闻 《高教论坛》2001,(3):31-34
本文主要论述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途径。指出 :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研究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做人的品位和做事的智慧 ;其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 ,并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从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确定到科研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等研究生成长过程 ;同时要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群体,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才,因此,与以养成教育为主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和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同,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创新教育,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培养。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理念的差异以及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相对滞后,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亟待改进,以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硕士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和途径,指出: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研究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做人的品位和做事的智慧,其主要途径是课程教学,并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从办学指导思想,培养方案的确定到科研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等研究生成长过程,同时要加强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自我修养。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是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历来是人文精神创造、融合、升华的重要阵地.令人遗憾的是,日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普遍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可人文素质却严重滑坡.因此,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质修养对研究生的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却存在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不强、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相关的软硬件不足等诸多问题。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全方位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推进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研究生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明了文科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提出了推进文科研究生教育的四项措施:一是把文科教育同理工科教育放到同样重要的地位;二是通过增设文科研究生公共必修课的方式,拓展其知识基础;三是开设“文科研究生论文的写作规范”课程,使其熟悉学术规范及早进入研究角色;四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群体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以理工专业特色为主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文科专业。理工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亟待加强,是与大学生人文知识、心理素质、行为能力、社会适应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相适应的。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优化人文素质类课程、发挥图书馆综合信息的渠道作用等,高校可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科研究生教育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人文社会科学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文科研究生在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上与理工科研究生有很大不同。强化"获取知识""反思批判""语言表达""实践应用"等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加强文科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实现集体指导与导师负责相结合,为文科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再认识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内在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上.文化素质教育的简洁、通俗的表述.是1999年1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1]  相似文献   

13.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优化融合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高等医学院校应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使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必须,是确保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本文从目前高职高专重专业轻人文,学生人文知识欠缺的现状思考,探讨了人文素质的内涵以及历史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作用,认为中国历史文化课丰富的知识内涵和强大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决定了其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大学生完美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作用。文章还对高职高专强化人文素质教育途径,进行探索性思考,鲜明地认为:在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前提下,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当务之急;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历史知识不仅是社科知识的重要组成,而且是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5.
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科学教育是成才教育,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指出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创新精神的教育、科学批判精神的教育、道德意识的教育、个性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为了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意识;推行研究型教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考试制度,培养研究生创造个性的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构建研究生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和价值理念;加强社会实践,营造研究生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我国各层次、各阶段教育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内容,人文素质教育则是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当前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偏弱,在高职院校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如何在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试图以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一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体系人文素质,具体指的是人文层面的发展水平或具有的品质,这种品质涉及知识、思想、情感、意志以及能力等一系列因  相似文献   

17.
从振兴大科学的高度把握文科教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教改探索中,文科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格外紧迫和突出,这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对于大批新型的高素质文科人才的紧迫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国文科的现行教育教学体系和方法与新型文科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笔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引导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文科教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校文科教育教学的特点;文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着文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新世纪我国文科发展的学科…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异化”背景下的一项社会性命题,它包含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性反思和人文思考。对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去教育异化”的积极作用,可以提升研究生对学术的责任和忠诚,塑造研究生的智慧和品质,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靳义亭 《教育探索》2007,(12):21-2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正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文科专业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重心也应向重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转移.要立足我国当前非文科专业教育的现实,根据其教育基本目标和课程设置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同时必须加强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组织网络等三项建设,才能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的主题,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侧重从高职高专角度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须体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应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和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