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先天范畴作为人脑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并且先于经验存在于主体的知性思维中。张载在认识论上将知识划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其中的德性之知超越感觉经验,来源于天赋,与康德的先天范畴最为相契。二者都具有先天性,都需要思维的参与,但先天范畴是为了解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不存在价值取向;而德性之知以人的修养为旨归,以儒家伦理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知论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知论包括见闻之知、德性所知、诚明所知三层结构,都属心之功用。德性所知对见闻之知具有优先性,见闻之知对德性所知具有启发性;德性所知是道德层面之知,对应贤人境界,诚明所知是超道德层面之知,对应圣人境界。张载将认识论与工夫论紧密结合,对儒家知论进行系统建构,从“知礼成性”的角度为儒者“学以成圣”提供了工夫路径。张载批评了佛教摒弃见闻之知,在指出佛教是“诚而恶明”“得天遗人”的同时,提出儒者是“诚明两进”“天人合一”。张载从知论的角度为儒家抗衡佛教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3.
王廷相在认识的来源上提出“合内外而一之” ,论证了一切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在认识的途径上 ,提出可分“见闻”和“思虑”两阶段 ,并阐述了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反对“见闻”和“思虑”之外 ,别有所谓“德性之知”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知行兼举” ,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当然 ,其认识论也有缺陷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在其作品中虽只有一句话,但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学的影响颇大。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论及,但由于张载此论直指内奥、大提整体,故对张子此论的理解有不少的歧义和曲解。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从获得方式、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对张载“见闻之知”和“德性所知”的关系进行阐发,而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予以阐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见闻之知在作文教学中指的是对生活的所见、所闻、所知;德性之知指对生活独特的感悟与见解,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两者统一于作文教学中就是内容与思想有机结合。通过积累见闻之知,丰富德性之知,写出有内容有思想的鲜活文章来。  相似文献   

7.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9.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学习,更应该围绕“德性”建构“生活事件”,引领学生运用知识观察、思考、分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情理交融的生活课堂里立德铸魂,在广袤的社会大课堂中践行“德性”、发展道德思维,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道德价值成长。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在晚年《答欧阳崇一书》中,就良知与见闻之知、良知与理性思雏、良知与集义笃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辩析。他认为良知不滞于见闻且不离于见闻;在良知与理性思维的关系中,良知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就在于所思所虑是否合乎天理;而在良知与集义的关系上,言君子之学,从动机、过程到目的,终身只是集义,便是笃行之。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的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专业化呼声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面看班主任实现专业化的诉求"。知之"层面即如何做个专业的班主任,班主任首先要知道专业化的内涵、自己的工作定位";好之"层面是老师如何实现喜欢当班主任并实现其专业化";乐之"层面,班主任把这一工作当成乐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出相应的智力与德性,整合而成德性之智,这是必须也是最现实的价值追求。德性之智的培育是使个体超越知识人的局限而成为德性人的重要中介和桥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以成智、挖掘课程知识自身的德性要素以成德、引导学生倾身于实践而实现智与德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大心篇》是张载《正蒙》中的一篇,主要强调为学之人把"穷理尽性"作为把握大道的方式,不以"闻见之知"来桎梏本心,突出德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者能够不从自家躯壳起念,扩充本心"穷神知化"、达到"合其天心"境界高度。"视天下无一物非我",阐发出万物与我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生态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冷翠苹 《考试周刊》2009,(41):168-168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正逐步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也从以往单纯的知识理论教学向知识、能力与情感并重的方向发展,其中,学生思想品德能力的培养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注重"说"的能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在"听"、"思"、"析"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的“知”与“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的关键所在。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不仅要知此类事件之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等,而且要将预防知行贯穿于此类事件的始终。"知"是思想基础,"行"是实践载体,知行合一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培养人,培养有德性的大写的"人",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语文学科比别的学科蕴含着更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是学生德性生成的重要源泉。因而,我们有必要将德性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同频共振,从而提升生命价值,成就幸福人生。一、从课堂到课外的拓展延伸中提升个性品质德性不是知识,德性也不是能力,不能够像学习知识一般理解掌握,也不能通过教育直接培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不知之知"思想和苏格拉底"自知无知"思想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差异,同时又有相通之处:两者都体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阐释出自知之明的德性以及折射出生命本体的智慧。在物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过多地去追求经济上的财富,很少审视自己内心的德性。人们只有内心世界达到充实与净化状态,其精神境界才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当代教学变革是一场从"知性教学"走向"德性教学"的价值重构,并以此为背景完成其实践转向。既有的"知性教学"以机械传递知识为特征,因其秉持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教学价值观而终将走向异化。教学变革的方向在于重建"德性教学",高扬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学价值观,为此需要从人性假设和知识观出发,做好教育学的理论重建工作。当前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以及教学手段伦理意义的关切等,可谓指向"德性教学"的核心表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为指导,从个性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品德心理结构因素的不平衡性角度出发,阐述师专在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课教学时,应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把“知“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重点培养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道德认识,促进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为学生日后形成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