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价了乔治·华盛顿在美国独立、合众国宪法制定及共和联邦制建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预设、核心价值、制度保障、最终目标四个角度对华盛顿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加以解读,并评述了华盛顿宪政思想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肯定了华盛顿宪政思想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和世界宪政主义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  相似文献   

3.
马相伯吸取西方宪政学理论,对宪法所研究的国家和国体,政治和政体,国权和民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严历批评了袁世凯及其继任者所推行的武人政治,积极维护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虽属照搬西方政治理论,有其理想化的一面,但他始终维护宪政和民主共和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谘议局是晚清政府试图推行君主立宪的省级地方议会,谘议局议员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参与立宪运动.但在君主立宪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大多数议员选择了民主共和.江西谘议局的立场转变对江西辛亥革命成果的巩固与扩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江西谘议局的政治参与和从立宪走向共和,可以透析近代中国的宪政选择.  相似文献   

5.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是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发展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共和主义观点和思想,例如宪政的价值和可行性,自由对于共和国的重要性,执政者对国家权力的运用、公民品德的培养等等,都成为美国立国的思想基础。美国共和宪政的灵魂是自由精神,其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保护私人利益和个人自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试图促进积极的、具有公共精神的公民权和领导权,以便在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美国共和政体的构成要素是人性与美德,通过制度偏好,即三权分立和联邦制来控制公民美德的衰败,在激发公民美德生长的同时,从而更好地维持共和政体的稳定;美国联邦党人的共和思想有限地保留了古典共和概念中的积极公民和民主,但用代议民主取代直接民主,并将共和有效地纳入宪政框架。  相似文献   

6.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和其民主化的实质来说,陶行知通过生活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动的国民以实现民主共和国家的思想和实践无疑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现代化的方案:民主共和是其目标,一种生活方式是民主的独特内涵,生活教育是其实现路径。这一方案对于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庄严宣告中外;“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在古老的东方诞生了,中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共和伊始,中国资产阶级以极大的热情和历史使命投入了民主宪政的政治实践之中,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宪政活动。但是,热闹非凡的宪政浪潮突然又烟消云散,新的专制主义再度降临,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晚期复兴的协商性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mocracy),重新强调了古典共和主义中公民的政治义务伦理,同时巧妙地避开了大众直接选举的鸟托邦色彩,把自己建立在近代以来的宪政法治体制中,实现了民主理论新的超越,也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合法性重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早期宪政思想是20世纪初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产物。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理解、认识和向往,另一方面也深刻说明了封建传统政治及其文化观念对中国民主进程的严重影响。李大钊的早期宪政思想顺应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潮流,为后来的民主宪政运动提供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思想素材,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继续深思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之路,但是未能有效地确立或完成现代宪制的路径塑造,在近代中国确立起民主共和。原因在于以同盟会为主体的政制创新行动集团属于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弱势行动集团,其行动资源的阙乏、组织结构的溃散、意识形态的薄弱,决定了它无法在专制积淀深厚的近代中国创建现代宪制、巩固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2.
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与近现代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它以民主政治为前提、为基础、为内容,是民主政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历史形态,宪政与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特性。社会契约论是民主思想和宪政思想的共同理论支撑,保障人权是宪政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共同价值目标,宪政运动使民主政治的内涵得到提升,宪政与民主已成为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共和宪政之于民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采用多数票决定制。共和强调要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和自由,反对“多数专制”,更注重保护少数。宪政的目标在于限制国家权力,防止民主体制下的滥用权力。民主应当是共和的,且必须受到宪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张君劢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现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关于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处处体现出调和的政治理念。虽然这些政制设计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致使其没有被当时的政治力量及广大国民所接受,其实际政治效果也十分有限,但这不愧为中国民主宪政之路上有益的宪政思考,其民主宪政的政制设计中调和理念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具有一定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为确认和保护他们的利益,与其之前的各派军阀一样,又祭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旗号,照例进行了一些点缀性的法制变革.<中华民国宪法>就是我国这一时期军阀文化精神的产物和集中体现.这些都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宪政运动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以良宪为依据,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充分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宪政建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30年来,宪政实践表明:制定一部良好的宪法并适时修改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基础,渐进展开、稳步推进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是宪政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世界宪政发展新趋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国情,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宪政建设的条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7.
标志着现代化转型的民主化浪潮背后涌现出了一种非自由的民主,掀起了一场关于宪政与民主的讨论热潮。现代学者大多数认为宪政与民主具有内在的紧张关系,这一紧张关系是现代政治思想中的核心神话之一。不同的学者对这一内在张力的论述稍有差别。如何看待“宪政民主的悖论连接?”这一“政治神话”是我们这个时代关注的重点。也是走向法治文明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冯波 《时代教育》2009,(9):3-4,8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中,提出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路.本文试图以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为视角,考察社会主义宪政思想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粗略梳理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宪政是一个涉及宪法、社会根本制度、政权组织方式等重大问题的政治概念。资本主义宪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统治秩序,维护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行多党制、议会民主与三权分立等是资本主义宪政特有的内涵。国内的一些宪政鼓吹者正是按照资本主义宪政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宣扬宪政民主、倡导宪政改革的,其目的是要虚化、削弱乃至最终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引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实质是要在中国确立资本主义宪政制度。因此,宪政决不能成为"中国梦",更不能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发展的制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框架中构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两个重要制度变量:政府制度与宪政民主,而政府制度建设优先于宪政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渐进改革和增量民主的重要体现。本文接着分析了这种次序安排的原因和局限性,认为政府制度的过密化经营是进行政治性内部化从而引入宪政民主制度的契机,如果不能适时地进行政治性内部化改革,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可能违背这种次序安排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