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国俗语义研究成为语言学界一个新的热门研究课题。通过探讨"竹"在中国文化里的国俗语义,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读本。为深入对国俗语义的研究,本文以基本颜色词"红"为例,通过挖掘《唐诗三百首》中《咏鹅》、《题都城南庄》、《相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背后丰富的国俗文化内涵,对不同诗句中"红"的国俗语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静 《华章》2012,(17)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做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近期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有力工具.认知是语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以认知的方法对国俗语义进行阐释,可拓宽国俗语义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探讨植物词语的国俗语义中蕴含的这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即国俗语义产生的认知基础.指出植物词语国俗语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古人所创作的诗歌隐喻逐渐向日常生活中的常规性隐喻演变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俗语义被不断地丰富加深,植物词语本身的内涵也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5.
《唐诗三百首》是人们了解中国国俗的经典作品。"数字入诗"是唐诗撰写的一大特色。本文以李白诗歌中的数字词为例,对国俗数字词的语用及语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国俗数字词的心理认知机制和英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汉英词语国俗语义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的差异有下列几种类型;国俗语义基本相同;国俗语义部分相同;国俗语义不同或截然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注意汉英词语国俗语义的对比研究,对跨化交际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如何准确得体地翻译国俗词语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语义学研究的的课题。以汉语的古诗词为文本,从"杜鹃"和"cuckoo"看,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理解源出语与目的语语义结合相应,才能更好地传递出国俗词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词语多义性的认知考察,将范畴原型理论应用于国俗语义,发现国俗语义可以作为多义词进行义项划分,并认为国俗语义实际上是词语多义性在文化内涵上的表现,还构拟出其义项划分的标准,为义项的引申及引申关系的探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国俗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的国民文化色彩,英汉民族在传统文化、生活环境、社会习俗、社会观念、语言系统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故语言和言语单位中伴随概念义而存在语义延伸或转义,国俗语义的本质属性为语言单位的国民文化附加性,国俗语义的产生一方面受国民文化因素促动;另一方面也受基于国民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促动。  相似文献   

10.
论颜色词"白"与身体部位词构成的国俗词语之中英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4):133-135
从符号认知和社会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在中英翻译处理中的色彩丧失和文化补全。同时指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白”与人体部位词所构成的国俗词语及其国俗语义也会因时而变。因此,对它的研究应持发展的、相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动物词汇中都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客观事物(如动物)的自然属性大致相同,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具有共性,产生了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同义现象.但是不同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等的差异,导致了两种语言的国俗语义的异义.从翻译的角度看,了解和掌握西汉动物词的国俗语义关联有助于译...  相似文献   

12.
“月亮”独特的外在形象,经不同民族的审美体验内化后,融入了复杂的情感因素和文化内涵,因而具有了不同的国俗语义,本文依据国俗语义研究的差异模式对”月亮”在中英文中的国俗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很多动物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都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动物词"鱼"为例,对其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进行对比,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把握不同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国俗语义与使用者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从事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教师,既要熟悉本国的国俗语义,又要对学生母语国的国俗语义有所了解。本文拟从国俗语义的类别、表达方式、不同国别语言的语义对比及其修辞功能诸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林琳 《语文知识》2010,(1):54-56
作为常见的数字词,"四"除了表计数外,还蕴含着汉民族特有的国俗语义,即用于表示空间方位概念、指代宇宙万物及规则,体现出明显的褒义色彩。对"四"所包含的国俗意义的解释和讲解,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目的语交际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英汉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并行;国俗语义冲突;国俗语义偶合。本文目的在于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更好地进行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人类共有的修辞手段。英汉比喻的动物喻体、植物喻体和事物喻体根据它们的国俗语义可以分为重合型、错位型和空缺型。对含有国俗语义的比喻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替换手段进行翻译。比喻的国俗语义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言与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人们借用动物名词来表达抽象概念,动物词具有深层的国俗语义。通过比较汉语中的"狗"和英语中"dog"分别在不同语言中反映出的国俗语义,探究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英语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国俗词语体现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通过对英汉互译中出现的国俗语义的类型和表现,及其可译性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对待国俗问题的翻译应当归化与异化并举,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20.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英汉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主要因素分析,试图探讨在英汉互译中针对国俗语义差异所采取的处理方法,旨在增加读者对国俗语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