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周立建 《文教资料》2011,(17):34-36
网络和非官方媒体报道中"被××"结构是新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指出汉语被动语态典型的结构和"被××"结构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在这个原型的基础上,指出"被××"结构的延伸含义:表示非自愿的强迫,表示怀疑和不满,表示事实没有发生这三个延伸语义。同时,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和使用时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在概念化的过程中,已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和语言使用者的百科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宅居"现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河南工业大学新校区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别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门"新词结构大量涌现,已成为一种新兴的修辞结构。本文从"××门"结构的认知修辞动因出发,以"××门"意义演变的过程为线索,挖掘此语言现象背后的转喻理据,即以外延内涵传承说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转喻在"××门"结构中为什么可能。旨在对语言现象到语言思维,语言表层到语言深层的认知过程作尝试性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分别是认知语言学和系统语言学中的概念,二者虽然异大于同,但也有可结合之处。网络流行语"被××"结构表面看似荒诞,但却有其特定的生成机制和语义,隐含了社会意义及网民的语言创造智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QQ体"、"淘宝体"、"非诚体"等各种所谓的流行体不断出现,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广为传播,影响我们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模因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出发,为我们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体"作为语言形式在人际不断被模仿复制传播,是一种活跃的语言模因。在"××体"形成、变异并传播的生命周期中,其传播类型发生变化,且社会实践始终与其密不可分,为其提供诱因,动力以及语义理解时的语境,反之"××体"作为一种强势的语言模因,反映了其宿主的需求和情感,也影响人们的话语模式,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余哲 《文学教育(上)》2009,(14):124-125
近年来网络报刊媒体上悄然出现了一批“宅”类新词的新义新用法。针对这一语言现象,本文从“宅”的意义变化、“宅”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宅”类新词出现及广泛使用的原因三方面对“宅”字进行初步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园中的"宅"现象,可分为网络娱乐取向的"宅"、网络社交取向的"宅"、网络购物取向的"宅"、网络学习取向的"宅"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教育和引导大学校园中"宅"现象时,需考虑解决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问题。  相似文献   

8.
流行词语"被××"结构式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不能进入语法层面的根本原因是:只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使用,含义丰富,"被"后的词语都受助词"被"的语法、语义功能的支配而活用为动词,与原有结构"被"字句产生冲突。因此"被××"结构式是语用过程中的修辞现象,不能进入语法层面。  相似文献   

9.
王裕红 《海外英语》2014,(4):210-211
中国"××门"源于美国的"水门事件",并于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网络语料,从语言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门"的产生、发展,以及"××门"泛化的背后所反映出的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些发展变化,试图更好的阐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宅"生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宅"成为一个时尚流行的词语,也造就了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作为"电脑一代"的大学生,网络应用熟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宅"现象的潜在或外显群体.为此,对大学生的"宅"生活特征进行调查,探析"宅"文化折射出的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的社群组织方式、个体身份表达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对青...  相似文献   

11.
"泛××化"可以表达某些现象/事物/事件等泛滥、过度、没有节制地动态发展过程。语用上,具有概括性、开放性、继承性;修辞上,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形式陌生,符合大众心理。"泛××化"的出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当前网络媒体频繁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门"事件说起,追溯了"××门"词族的缘起与演变,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及构成理据。文章认为"××门"作为一个词语模其结构和语义都已较为稳定,"门"已经获得了一个独立后缀的地位,成为一个极具能产性的汉语构词语素。在汉语语境下它将会衍生出更多的"××门",以此丰富汉语,丰富人们的语言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40):33-34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理论分析近来兴起的"被××"新用法的成因、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认为,"被××"新用法的产生是特定时期社会现象和大众社会心态的反映,属于语言变异的范畴,这种用法最终是消失还是延伸或泛化使用还需要等待语言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17年度的流行句式之一的"社会我××",一出现就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句式以其简明扼要、幽默风趣的特点而深得人们喜爱,被广泛地运用在各个方面。本文结合一定的语料对"社会我××"句式进行语言学角度的分析,进而探讨现代网络流行语对于现代汉语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好地规范使用网络流行用语。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者不愿意同外界多接触,而逐渐成为"宅男"、"宅女"。大学生"宅现象"的出现和队伍的不断壮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这种"宅现象"予以了高度关注,这也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做带来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新时期有效应对大学生的"宅现象",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分析我国大学生"宅现象"的成因,并对这一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以数字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技术的普及,而这些新传媒技术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它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建构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宅居"现象就是在此背景下得以迅速蔓延的,而紧跟时尚的大学生又是"宅居"动物中的一个重要"部落"。笔者将重点立足于新媒介时代的背景,并从新传媒的特点出发来分析当代大学生中的"宅居"现象,以便对此现象做出客观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美国媒介理论家尼尔·波兹曼认为电子媒介的产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的"宅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学生宅现象表现为过度依赖网络,沉迷于某种事物,在媒介中开展社交,性格低调自闭,生活不规律。从波兹曼的视角来看,媒介环境、信息过载、幼儿谦虚、逃避心理和娱乐至死是宅现象背后的成因。"宅现象"引发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思想萎缩和生理疾病等问题。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可以帮助大学生"宅人"开启和维持一种理性的网络媒介接触习惯。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广泛使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宅居”现象.文章以河南某大学新校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对“宅居”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宅居”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倪素平 《文教资料》2011,(12):38-40
"×帝"在网络上高频使用,广泛流行。本文分析了"×帝"的分类及句法特征,并进行了具体的语义分析,最后结合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简要阐述了其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2009年度网络热语征集,"被××"非常规组合荣登榜首。"被××"非常规组合的高频使用不仅反映了网民对当下情势的主观心态与当代人的文化精神追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异和语言的创新。文章主要讨论新时期"被××"非常规组合的形式特征、语义特色与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