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效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出现的"新倾向"、"新问题",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和运用教学评价等方面,就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教学中的关键是通过设置特定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运用情境演绎进行课堂教学,不但能引发学生把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氛围,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环境和各种素材及学习资源,创设了主动、探究、合作、建构性学习的空间环境,还可以通过课堂这一特定的合作竞争的社会情景,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对知识的拓展应用.事实上,只有根植于"情境"这一肥沃土壤,才能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精彩,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是指老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系统把握教材和适当整合其他教学资源,灵活选择运用自觉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六模块,建构促进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程。学习习惯在"‘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的教学理念中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习环"模式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推理能力、概念的建构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文章介绍了"学习环"模式在美国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及其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探究教学。这一模式对于中国目前教育中开展探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引入环节→探索环节→概念建构环节→概念应用与拓展环节→评价环节"的步骤运用"学习环"模式,以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推理能力及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王霄 《考试周刊》2012,(42):142-142
本文就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学习实情、有课程教学目标、有教材资源等"三有"进行探究分析,阐述运用好上述"三有"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和资源所起到的推动促进作用。"三有"教学方法运用体现了尊重学生学习个体差异和学习情感需要,优化教学思维模式的教学理念和特点。"三有"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课程目标学习意识和学科综合素养,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6.
高燕 《教育导刊》2010,(7):85-87
本文围绕着体现低年级儿童运用网络环境学习语文的特点,探索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的整合及尝试利用网络多媒体环境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的"引导"是手段,学生的"发现"是目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郭连华 《考试周刊》2010,(27):159-160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要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电子学案"的运用为历史课堂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文章对"电子学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阐述。  相似文献   

8.
陆红玉 《教师》2012,(15):98-98
学习动机是制约积极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正确的动机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掌握英语知识技能和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它是积极学习的源泉。下面,我主要采用"六让"教学手段,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巧妙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增强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情感文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积极情感因素,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比较,引起学习者心灵的进步、升华。大学公共英语课可以有效地实施情感文化教学,如果实施得好,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当然,它也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环境平台,紧紧围绕单元内容"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导学生展开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大学阅读课教学任务设计出发,进行教学实施。结果表明,通过网络平台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科学研究式的自主学习。借助网络平台,使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帮助构建真正的知识体系,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该教学实施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与"一致性问题"是教育领域的四个主要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面临的四大问题,其中,评价问题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缺乏促进学习的教学评价,写作教学目标的笼统性,教学的随意性,评价的终结性、全面性、主观性,导致目标、教学和评价环节中存在诸多不一致。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当前中小学写作教学问题提出参考方案,借助发展性评价促进日常学习,建立基于目标的中小学写作教学"促进学习"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鉴于此,笔者在本校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中,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语文学习评价,发现它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不时地加点"味精",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持续进步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13.
自2011年版课标颁布以来,小语界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因为缺少学理分析,给不少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涉及的学理包括学习内容之"理"和学习心理之"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学说理论阐述,并结合对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实践中,要善于运用知识分类学说来解决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观点。特别是指出了"信息科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的课堂注意和学习预期。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各方面因素,促进对新知识的巩固及对知识和技能获得过程的理解。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变式练习,更好地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5.
李丽 《成才之路》2011,(11):64-6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路毅 《考试周刊》2011,(71):197-198
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教学技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提问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一节的教学为例,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相似文献   

17.
陈杨芬 《考试周刊》2011,(41):145-146
新课标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信息技术教学以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立足于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魔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发展、丰富个性,以教学中简单的实例验证其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与其独特的优势性。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重过程、重评价对象主体性的教学评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怎样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的宗旨到底是什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了语文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这门学科性质作出的明确定位,并着重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该课程的关键内容。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直接集中到"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进而表明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构建。阅读教学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本身承载着各种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形式多样。那么,怎样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树立"教语文"的意识,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确保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训练中,增强自己的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构建过程,而在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以讲授方式来向学生传递知识,从而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体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教学,就是要以任务为中心,驱动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