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5 毫秒
1.
汉语中"蓝"与英语中"blue"这对颜色词极其构成的词语都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汉语颜色词"蓝"与英语颜色词"blue"在英语翻译中意义的对比变化,指出在英汉翻译中也应注意到其他颜色词在翻译中意义的变化,并应注意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准确恰当地运用。  相似文献   

2.
"がち"和"ぎみ"都是表倾向的接尾辞,由于二者都可以用来表示某种倾向,且意义容易混淆,所以经常有学者对二者本身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对比。而接尾辞通常与上接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上接词方面,"がち"和"ぎみ"依旧有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相似文献   

4.
从"犀利哥""芙蓉姐(姐)"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姐"的风潮席卷了整个网络及各类媒体。出现了诸如"励志哥""相亲哥""萝卜哥""瞌睡哥""煎饼哥""拾荒哥""大衣哥""hold住姐""失控姐""蛋糕姐""著姐""青泥姐""炫校姐"等一系列"X哥(姐)"结构的词语。在"X哥(姐)"词族中,"哥(姐)"的理性意义已经虚化,语法意义增强,成为一个构词语素,构词能力扩大,推出一系列"X哥(姐)"词汇,且其所处位置相对固定。本文将从"哥(姐)"词义、语法特征、"X"的性质特征以及"X哥(姐)"产生并迅速流行的原因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X哥(姐)"这一词族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天"、"命"是中国哲学范畴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孔子以来就有谈"天"、"命"的传统,视"天"、"命"为个体自我道德践履的超越根据,以此提升现实生活中道德践履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孟子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提出"良心"一词,发展了孔子开创的"性-天(命)"儒家伦理,进一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孟子特色的"心-性-天(命)"式儒家伦理观,使得儒门道德践履活动变得更具有操作性、可把握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一、相同之处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7.
作“言词”、“词句”,义项使用时,“辞“与“词”相同。古代汉语中,在较古时候一般只用“辞”,而不用“词”。自汉代以后.“词”才逐渐代替了“辞”。  相似文献   

8.
付文萍 《考试周刊》2012,(28):46-4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和"动"是可能补语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者有时可以替换,而有时却不行,本文将对这两个词在作可能补语时所存在的异同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词”与“辞”是近义同音字,容易混淆。如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第1题考查字形,A 项有“词不达意”,这个“词”对不对呢?是否必须用“辞不达意”呢?恐怕不少考生难以判定。事实上“词”与“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能通用。先说通用的情况。在言语和文词这一意义上,“词”、“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讼”、“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  相似文献   

10.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讲究语言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孔子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对"辞达"的阐述的切入点多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出发,这并没有错,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关文艺方面的表述多和其伦理、道德、政治、哲学等多重思想相互交织,难分彼此,"辞达"也不例外。而这些,自然就构成了"辞达"的多个维度,对"辞达"进行着规范、限制。  相似文献   

11.
刘浏 《天中学刊》2011,26(4):48-50
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关于"赋"的评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深远。但是"诗人之赋"涵义隐晦,引发了后人的诸多揣测。通过分析《史记》、《汉书》和扬雄本人作品中的"诗人"一词及《左传》中"赋"的用法,可知扬雄所谓"诗人"指《诗经》作者,"诗人之赋"即为《诗经》中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归类、分析和比较,探讨了柳宗元对五种修辞的应用特色,即颜色词、数词、联绵词、叠音词以及复辞。研究发现,柳宗元对深绿色有所偏好,喜对举两类色彩达到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善于转换颜色词的词性;在数词方面,善于以一对比多的夸张手法来表达贬谪永州时期的抑郁和愤懑;善于以"走"、"足"、"彳"等部首的联绵词表露自己不得志的神思和处境;叠音词的使用特色则表现在造新词、构新词组的创意之中;其《种柳戏题》采用柳字复辞以自我调侃,"柳州柳"、"柳柳州"的复辞形式对后人也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探讨了对偶(即丽辞)写作的基本要求。而对偶是马正平先生提出的赋形思维操作模型“重复”与“对比”中的一个特例,它们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重复”和“对比”的材料收集分别要求“异构同质”和“异构异质”;“重复”和“对比”材料生成要求“精巧”、“允当”;而“重复”和“对比”的生长要求“自然”,即要求在情感动力的驱动下自然地重复、对比。  相似文献   

14.
本篇汇释两组反训词:一组是赐与献同词,一组是取和予同词。两组共十一个词。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里,"(他)妈的"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詈词。本文首先考察了从"操/日你妈屄"(书面语写作"操/日你妈x、X你妈x")到"操/日你妈的"(书面语写作"X你妈的")或"(你)妈屄/逼的"(书面语写作"(你)妈x的"),再到"你妈的",最后到"(他)妈的"的演变过程。然后,从面子理论的角度对诱发这种演变的动因作出了解释,即"在交际中减少对对方或他人面子的威胁程度;维护自我形象,减少对自我面子的损害程度"这样的语用需要,促使言者慎重其辞,隐去脏字和直指对方的人称代词"你",并采取一些补偿性行为,比如,虚拟出第三人陪同对方挨骂。  相似文献   

16.
"歌辞之词"是叶嘉莹词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们大多是作者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然后交由歌女去演唱。这种词多写美女与爱情,一般不会抒发作者显意识层面的情志,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却容易引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尽管叶嘉莹详尽分析了歌辞之词独特风格的成因,但却没有对"歌辞之词"作出严格的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导致这一概念内涵模糊,外延不清。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使用"前/后X"来指示时间时,发现"前/后X"存在多种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前/后X"在指示时间时所存在的几种形式,然后分析了产生这几种形式的原因,最后把"前/后X"与"X前/后"作了对比,认为它们本是不相关的两组时间指示词,但是由于一定条件的存在,它们还是能够互换的。  相似文献   

18.
“词”与“辞”辨析刘金山词和辞是同音异形容易混淆的两个字。词,从言,司声,形声字。本指有声有义的词语,现常用为:①语言,如演说词,义正词严;②一种韵文,又称长短句,如宋词、词人;③在句子里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如名词、动词。辞,简化字,本是诉讼...  相似文献   

19.
文字学专家对于“才”字形体所指,看法不尽相同。但该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却是公认的,即它在一般情况下均假为“在”,用来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到的时问、地点等。“才”字的此种用法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也出现了不少,据我们初步统计,至少有89片中出现了该字,而其中又以“才”后紧跟一地名构成“才f在)某”最为常见。卜辞中“才某”之位置相当复杂,既可出现于前辞,又可出现于命辞或验辞(用辞),两个不同的地名还可同时出现于前辞、验辞(用辞)或命辞、验辞(用辞),但辞例中某一具体的“才某”只能一读却是毫无疑问的。在对辞例进行全面排比的基础上,我们对花东卜辞中“在某”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兼类词在甲骨文中已存在,而且种类众多。本文主要通过对甲骨刻辞中的兼类词“在”的分析,来说明甲骨刻辞中兼类情况之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