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子创立了以“道”、“无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由此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悟“道”、弘“道”的“圣人”,教育方法是“行不言之教”。老子还对“为学”与“为道”的关系,以及师道观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为此,可以从探讨老子的哲学思想入手,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在要义及其影响进行解读,以分离出其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思想元素。  相似文献   

2.
老子建立的以“道”为本位的学说,强调“自然无为”,然其旨归在于通达“无不为”之境界。老子这一思想在不自觉中暗合了审美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品质。老子提倡之“无为”精神符合审美心胸的特点,而其终极目标“无不为”之境界则又暗合于审美体验的最高理想。因此从美学角度讲,老子“无为而无不为”思想是与审美精神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以“无”为立足点,在“有无论”的广度中,重新阐释老子的哲学。鉴于目前对老子“无”的研究中存在不少误解,以至于低估了老子作为一代圣哲的智慧。从古今西方哲学家对“无”的论述中,尤其把老子的“无”与西方现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无”进行了比较,给予老子“无”的思想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老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以“道”为美。老子认为真正的至高无上的美是道,大道至美。“道”派生天地万物,又超越声色名声,似有实无。整个老子美学就是由“以道为美”为核心辐射开来的网络系统。老子美学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以“无”为美,以“妙”为美都是以“道”为美的变相形态。道法自然,从道家的人性论出发,老子提出“圣人为腹不为目”及以“味”为美的独特美学观。以“道”为美体现在治国之道上就是“不争”的“圣人之治”;并提出了“致虚守静”的方法论,以达到复归本性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6.
就老子思想主旨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并非君主、王侯的“君人南面之术”,更不是老子能动地为统治者提供的一种政治策略。老子“无为”本是老子“道”的一种存在方式,落实到人生实践中来,则首先表现为一种达到其“无不为”人生修养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他提出的自然哲学思想、人性论思想、伦理道德思想都是为了论证“无为而治”的合理性而服务的.本文将就此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作清晰而全面的诠释,以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先秦货殖思想家中,对货殖“取予”思想有独到见解的,首推白圭,其“取予以时”思想最具代表性。老子的“欲取固与”思想,孔子的“惠而不费”思想,管子的“形予实取”思想,也体现了“先予后取,以予为取”的精髓。先秦贷殖家白圭及老子、孔子、管子的“取予”思想,独具中国特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不以兵强天下、反其道而行之、以谦柔为用三个方面对老子的“主弱反强,以柔为用”的兵学思想进行了阐述,井结合当今的形势说明了老子兵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来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被认为是道家出世思想本源,然而事实是否如此?旨在通过对比老子与孔盂学说原典中对“欲”这一基本哲学命题的立论观点,论证老子与孔盂在“欲”的概念实质上有着“积极入世”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之一,它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主要以"道"为核心思想。《老子》并不是兵书,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内容,主要阐述了他的战争观点。《老子》的战争观从现实出发,着眼于战争带来的危害性,提倡"无为",反对一切不正义的战争,但并非完全抛弃战争,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正义的战争是有必要的,这种"不战而战"的思想对中国兵家有很大影响。文章对《老子》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策略、战争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其中与法律相关的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文章简要地分析了《道德经》中观点对中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消极影响,得出了对老子思想应该批判地继承的结论,希冀对我国法制建设和老子思想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牢丸”是何种食品?目前至少有“蒸饼(馒头)“包子(馒头)”水饺“汤团”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对物品有“随形而名”的习惯和特点,“牢丸”有一“丸”字,“丸”即“圆”,说明“牢丸”是一种呈“丸(圆)”形的食品。另外,从“牢丸”的食用方式看,与“圆子”相符。因此,“牢丸”应是。圆子”。我国制作、食用“圆子”(包括“汤圆”)的历史不晚于西晋。关奠词:古代I食品;牢丸,圆子.  相似文献   

15.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养生命题。老子认为养生有"道"。养生之道就体现在"法自然"上。养生不但要因顺身体的自然,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天时地利,从而展示了老子养生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老子》(王弼本)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句中的"辞"字、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句中的"盈"字和第二十二章"不自是故彰"句中的"是"字皆有殊谊。正确诠释这几个字的词义,对于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和”文化资源。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与善仁,言善信”、“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就是“身和”、“人和”、“天和”、“均和”。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六个方面对《老子本原》一书进行评述:1)辩正关于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的各种异说;2)系统分析老子哲学;3)对“静为躁君”作新的解释;4)对《老子》书中若干词语提出新的训诂;5)划分老子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异同;6)将老子之道与希格斯粒子联系起来。由此六个方面,文章认为《老子本原》是当代研究老子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养生与治国之道是其特别关注的两大主题。关于如何保持生命的长久,如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老子看来,其原理是相通的,都是要把握一个“啬”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