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朝的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帝遗诏与即位诏的作用更加凸显,尤其在皇位更替之际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遗诏与即位诏关系密切,共同确保皇权的顺利交接和政治秩序的稳定.同时,两诏中有大量兴利除弊的内容,这集中体现了大行皇帝临终悔过之诚和新皇帝的图治之心.  相似文献   

2.
明代经筵制度是在承袭前代经筵制度设计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是皇帝即位后的一种继续教育制度,也是儒家士大夫用儒学思想对皇帝进行规范、约束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经筵之所以能在正统初年制度化,其外因是英宗幼年继位需要接受教育,而内因则是经过洪武、永乐二朝的压抑之后,儒家士大夫群体与皇权的紧张关系在洪熙、宣德二朝得以缓和,儒家士大夫群体的政治地位得到大涨。  相似文献   

3.
明朝皇帝的修省活动较以往历代更为频繁,成化以后表现尤其明显,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政策反思手段。皇帝修省包括因自然灾害或天象异常而进行的消极的应对式修省,以及日常化的、为主动求过进行的积极式修省,修省范围只限于干天合之事,并不为人事而举。当修省不足以显示反思之诚意时,即颁布罪己诏书,这是皇帝反思活动的极致表现。明朝皇帝的修省和罪已行为反映了儒家圣王之责任担当的意义,具有弥祸、祈庥的宗教意味,也是安抚臣民、调整政策的承诺。明朝皇帝和士大夫对待修省行为的态度体现出帝制体系内君主与士大夫政治角色、理念之间的契合之处。修省与罪己作为一种内在的反省机制,对君德、君责的履行提出了要求和保障,使君主之行为具有极限,但这种对君权的限制仍相当朦胧。  相似文献   

4.
“异端”一词从朱熹后已专有所指,指异于圣人之道,并对圣人之道构成威胁的学派或学说,佛老是明代公认的异端。明代士大夫对异端的态度经历了前期对异端充满轻视和不屑、中期极力渲染异端之消极影响、晚明拥护与拒斥异端者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中期以后士大夫辟异端,实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托词,将国家治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通过异端这一纽带全部推到皇帝身上;而晚明大部分知识精英投入异端阵营,使正统思想影响有限,国家无法管控社会舆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5.
<正> 从秦汉以来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到北宋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有效地消除了前代的藩镇割据,以及外戚、宦官、宗室擅权等隐患,把政治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它能在绝对森严的君权统治下,做到政治纯出于士大夫之手,允许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争论。这种大臣可以议政的局面,起到了对皇帝一人掌权的补充,多少对皇帝专断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北宋出现较长期的稳定的政治局面显然是与此有关系的。纵观在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这条长河中出现的北宋士大夫政治,实是奇兀独放。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历史过程,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很值得注意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虽是军人出身,生活在战乱年代,却一直努力使宋朝向文官治国的方向转变。宋太祖削禁帅方镇之权,将之委托文人,并有不杀士大夫的垂训,至宋太宗尤为尊崇文士,可以说宋朝对士大夫和文人的宽容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饱读经书的士大夫们参与政治的热情程度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士大夫们广泛参与政治,文化层次的提高必然提高了政治运作的文明化程度。但是士大夫们在儒教的熏陶下,把具…  相似文献   

7.
程伊川深切认识到士大夫与皇权共治体制的症结:皇帝缺乏与士大夫沟通、协商之意愿和能力.故在担任经筵官之前上论经筵三道箚子,构想了一全新的经筵制,旨在让经筵官全程管理皇帝之生活,并通过特定的礼仪和特殊的制度安排,塑造皇帝成为士君子,具有共治之意愿和能力,从而弥合皇室与政府、皇帝与士大夫群体之间的隔阂.  相似文献   

8.
<正>历史文化学院王伟博士2016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明前期政治生态与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16FZS017)。本课题是在系统分析明代前期政治生态历史演变的背景下,深入全面地解读明代前期士大夫的主体意识。本课题运用丰富史料和政治学、政治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多侧面深入地剖析该时期士大夫的自我认同取向、价值意识、适应策略、家国观念,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见解。这样的研究,对于理解明前期政治文化状态,进而深化对整个明代乃至14世  相似文献   

9.
从旅游观念看明代文人士大夫的闲暇生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明代中期以后,对旅游的肯定已成一时之风,而旅游则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明代士大夫旅游观念系统的梳理.指出文人与道学家在旅游观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士大夫的旅游体验又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明代的游人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将其归为贵人之游、豪士之游、布衣之游与民众之游四类。  相似文献   

10.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对皇帝的教育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内容。入宋之后,士大夫们在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观念引领下,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突出影响了宋代的皇帝教育。北宋重要的史家和士大夫范祖禹在其所著《帝学》中,对宋代诸帝接受教育的形式、内涵及皇帝教育的意义都有所论述,是宋代士大夫关于皇帝教育的最为详细丰富的著作,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11.
清代湖南地区有地方官学藏书近90处。藏书来源主要是明代官学藏书遗存、颁赐书籍、购置、接受捐赠、地方自刻等。地方官学藏书提供了生员教材,为官员施政提供了参考,保存了历朝上谕、地方献等,对于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时代错综复杂的矛盾.提供了酷吏盛行的社会条件。强化、巩固皇权需要酷吏.皇帝欣赏、重用酷吏。酷吏参与律令的编次论定.为维护皇权提供法律依据。酷吏搏击宗室贵族、豪强兼并之家.镇压吏民反抗.铲除强化、维护皇权统治的障碍。酷吏是皇帝得心应手的鹰犬,皇帝是酷吏至高无上的靠山.当酷吏违背皇帝的旨意.人生也就走到了终点。  相似文献   

13.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相似文献   

14.
潜邸旧臣是宋真宗朝的重要政治力量,它由真宗任开封府尹、亲王、太子时的官员随从组成.这些人文化素质较高,文官数量较多.但武将官大而无功,文臣无为而因循,没有趁和平的有利形势,改革政治,发展生产;而是和真宗一起延续、因循太宗后期的保守政治,给之后的宋朝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卖官做为一种特殊的选官形式,自秦汉至明清无朝无之,而灵帝卖官因其空前性又时常被世人提及。灵帝朝的现状、灵帝少年遭遇及其生母的影响导致灵帝朝规模空前的卖官现象的产生,如此规模的卖官给灵帝朝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法律控制是明代打击邪教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明朝国家大典《大明律》及修订的条例的"礼律"、"刑律"等篇目中,有着惩治邪教的多款法律规范。而且,明代皇帝还通过颁发敕令、谕旨等特别规范,加重对邪教的打击力度。从而形成了以《大明律》为基础,各种法律形式加以补充、完善的关于惩治邪教的严密的法律网络。  相似文献   

17.
晚明士人于慎行仕途坎坷,在著述中表现出强烈的息隐心态,这与他面临的时代因素息息相关。万历时期政治生态日益腐朽,士人心态急剧分化,于慎行无法获得良好的出仕条件。在阳明学引发的思潮碰撞中,于慎行虽选择捍卫正统,却难进易退;目睹明神宗对张居正的政治大清算,他最终心灰意冷,萌生息隐之念。在出仕理想日趋破灭时,于慎行通过慕菊、逃禅、黄老彰显自己的息隐态度。  相似文献   

18.
清军入主中原后,大量吸纳明朝的文武官员,为清朝迅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时也把明末官场中的贪污成风的陋习继承了下来。顺治帝亲政后,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对官吏贪污进行打击限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清代十二位皇帝,除后期的同治帝和年幼的宣统帝没有多少政绩外,其余的皇帝均比较勤政,都有一番或大或小的作为。尤其是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连续六位君王,都是有雄才大略的明君。究其因,这与清代严格的皇室教育、独特的皇位传承制度以及贯穿始终的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