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娱乐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偶像崇拜衍生出一种新样态——"饭圈文化"。"饭圈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单一性、娱乐化,非理性、完美化,消费性、商业化的特征。愈演愈烈的饭圈乱象,使"饭圈青少年"价值观偏失、成功观错位、是非观扭曲,引发道德危机。这些问题既源于榜样教育的失效,也与偶像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教育层面构建偶像教育新模式,即偶像——榜样教育;在社会层面建立包括政府、大众媒介、偶像自身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导向机制。以此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理念】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的未来"等问题,渴望发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这些问题常常在父母和老师那边得不到答案,而公众人物、明星的形象往往符合他们的期待和追求。偶像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实现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偶像崇拜,青少年可以弥补自己现实中的缺陷。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同伴的压力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菁 《江苏教育》2023,(12):51-52
<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网络媒介崛起、娱乐产业盛行的时代语境中,偶像崇拜逐渐成为青少年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偶像崇拜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情景案例中的偶像崇拜是狭义上的偶像崇拜,即这里的偶像指一种职业或者身份,这种偶像崇拜具有情绪化、非理性、冲动性等特点。情景案例中的小云对所崇拜偶像的情感化色彩特别强。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不良的偶像崇拜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偶像面窄,明星化;盲目消费;疯狂痴迷,荒废学业;神化偶像等.对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必须因势利导: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认知疏导,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片面与模糊认知;加强交流与对话,探寻偶像成功之路;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偶像;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增强榜样的吸引力;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众传媒及从业者牢记社会责任,选好报道视点.  相似文献   

5.
偶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为许多人所欣赏、学习、怀念,甚至以疯狂或非理性的方式效仿的对象。回顾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青少年偶像的变迁,笔者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向多元、从英雄向平民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商洛学院学报》2017,(1):69-73
中国社会经历了复杂、深刻和持续的变迁,从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基本脉络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崇拜的对象从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偶像建构过程从官方构建到官方、市场、个体三者互构;青少年偶像崇拜由社会楷模到情感依赖等五个方面的特征,由此产生了挖掘优质偶像,发挥偶像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和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规范公众人物的社会管理,提升大众文化的价值品味等引导当代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对策的思考,以期能为现实的青少年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偶像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为许多人所欣赏,学习、怀念,甚至以疯狂或非理性的方式效仿的对象.回顾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青少年偶像的变迁,笔者发现,青少年偶像崇拜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向多元、从英雄向平民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试图对比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的特征。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从娱乐/社交发展到对偶像的个人化和迷恋,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在对偶像或其衍生品的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方面展开。研究以1,310名香港中学生和大学生为样本,验证了由5个一级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因素和3个一级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因素组成的原始因子模型,后者更容易被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所预测。由此,偶像可以是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的对象,其中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对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依赖较小,也不会导致追星中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和痴迷化现象,所以它相较于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更能解释青少年追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榜样偶像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总体特征,偶像崇拜对青少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教师对偶像崇拜的态度及教育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榜样偶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并寻求榜样偶像教育的新途径以正确引导青少年,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甚至整个人类的基本精神需求。在当下大众媒介营造的单一娱乐化偶像崇拜语境中,青少年对娱乐偶像狂热追捧和崇拜,而这对青少年极其不利,因此加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1.
聂黎萍 《江苏教育》2023,(12):48-50
偶像崇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个人对偶像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泛偶像时代,由于社会环境复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中小学生常常会陷入偶像崇拜的误区。班主任要理性看待中小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充分发挥偶像崇拜在中小学生情感发展、价值认同和追求方面的作用,挖掘偶像内在的人格品质与精神魅力,突出教育引导和榜样优化。班主任应将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增强偶像的教育性和榜样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成为一个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试图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多元异质、感性表象、善变娱乐、潮流群体性等特点入手,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进行社会、个体及文化的多维度探究,并提出几点粗浅的青少年偶像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明星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影响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学问题,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崇拜的理想过程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欣赏到认同的发展过程。它的心理基础根源于自我确认、情感归属和团体接纳的需要。青少年对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具有双向性功能,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青少年体育明星偶像的崇拜要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加速90后、00后的偶像崇拜蔓延之风,青少年需要正确的偶像崇拜引导,而收效甚微的传统榜样教育需要新对象挖掘和形式创新,笔者对此提出了巧用偶像力量,创新榜样教育的观点。本文对偶像、榜样的概念和关系做了解释,并从巧用偶像力量,重视榜样教育特殊性;巧用偶像力量,增强榜样教育有效性;巧用偶像力量,扩大榜样教育影响力三个角度做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偶像崇拜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偶像崇拜作为一项娱乐活动,已成为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教育干预,可以循以下路径进行:起——在倾听中直面偶像;承——在聚焦中解构偶像;转——在比较中鉴别偶像;合——在实践中升华偶像。  相似文献   

16.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薛晓阳偶像崇拜,是当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及其教育策略是德育理论研究的新内容。一、青少年偶像崇拜及其教育干预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虽然不像许多人所夸张的那样已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但诸如崇拜明星、伟人...  相似文献   

17.
从自我认同和情感依恋两方面需要论述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机制,它与爱完全不同。作为青少年阶段特异而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是对偶像的认同和依恋,而非偶像崇拜。不要轻易完全否定偶像崇拜,应在肯定其有助于青少年成长的正面意义上,发现问题并善加疏导。  相似文献   

18.
偶像崇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少人认为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然而,青少年偶像崇拜所带来的教育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偶像崇拜是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和小龄化、多元性和功利化、娱乐性和世俗化、独立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梳理偶像崇拜对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和正面效应,挖掘偶像崇拜的德育价值,建构偶像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平民选秀节目的兴起带来一批新偶像——平民偶像,网络作为偶像崇拜的新平台,在新生代青少年的崇拜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网络成为青少年获知平民偶像信息的主途径之一;他们的网络接触行为主要分为如下三类:"访问贴吧、论坛、官方网站"、"访问或者建立相关博客"、"加入相关QQ群".产生这三类行为的青少年人数比例依次递减;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网络接触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受教育程度差异.并且其网络接触行为停留在"信息获取"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何为偶像崇拜 偶像崇拜是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国外专家将偶像崇拜定义为一种反常的拟社会关系,在卷入和成瘾的动力所驱使和推动下,会导致偶像崇拜人产生各种明显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青少年儿童较轻度的偶像崇拜是正常的情感依恋和虚拟人际关系状态,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但过分沉溺偶像崇拜则可能发展为情况严重的心理问题. 孩子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 对于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有不同视角.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看,成长中不断发展和加强的性本能使青少年儿童越发感到压抑,因为内驱力不能直接指向身边现实中的对象(父母或同学),因而,他们的情感和幻想往往指向一个遥远的人物,而这恰恰使魅力四射的偶像对他们具有了独特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