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族高校具有民族语言、区位以及多民族学生结构等三方面的优势。民族高校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促进民族高校自身价值实现。目前,在民族高校助推边疆民族贫困村精准脱贫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亟待解决。通过探索解决困境的实践路径,可以切实助力边疆民族贫困村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深度连片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区域,其脱贫与否是对我国2020年全面脱贫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通过对关岭自治县沙营镇槽子四村的农户和村干部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听取汇报等方法获取相关资料数据,并在对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基础之上,结合近年来这四个村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深入剖析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户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积极引导产业规模化和建设农业现代化等是深度连片贫困村脱贫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坚持“三结合” 脱贫奔小康──对湘乡市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调查与思考据初步调查,湖南省湘乡市有贫困村30个,占全市712个村的4.21%,且主要分布在偏僻、闭塞的山区,贫困人口约2.7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4%。这些贫困村的经济状况可以用“三低”来概...  相似文献   

4.
筛选确定了全省3000个贫困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贫困状况调查分析。分析表明,山东农村贫困状况综合表现为"四低一差",即农民收入低、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增收致富能力低、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民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差。为此,提出了5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解决就业问题对于实现贫困村脱贫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应以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来推动广西扶贫工作。广西目前有3000个贫困村,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制定缩小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差距的公共政策,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广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为广西地方政府在新形势下合理整合资源,走内涵式扶贫之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收官、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以后,乡村振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文章以陕西省商南县清油河镇脱贫村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数据,对商南县清油河镇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效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进行总体性分析评价,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大战略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以期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辖区内还有1个国家级贫困县、28个贫困乡、264个贫困村,共有15.2万贫困人口尚待脱贫.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普及,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以人才扶贫为抓手,着眼脱贫需求,评选"脱贫攻坚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已成为创新脱贫攻坚新的工作重点。但如何使电子商务人才合理地就业创业,同时精准地助力广大农民脱离贫困,已经成为现阶段电商人才队伍建设领域一个热门的话题。对我省电商精准助力脱贫攻坚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分析,也对河北省农村电商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对电商人才就业创业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总结出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区域电子商务人才创新创业助力脱贫攻坚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力度大、规模广、影响深,脱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巴马脱贫攻坚再传捷报,全年实现3863户贫困户、17290名贫困人口、1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8.79%。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再次缕析巴马内生式扶贫工作,明确研究对象,把握主要内容,并总结基本经验。用脱贫攻坚的巴马智慧和巴马方案,讲好中国减贫故事,有利于传播中国减贫事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城镇居民贫困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由于城镇居民的贫困,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安定、文化贫困的延续、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城市化进程不快等不良影响。建议采取加快国企改革、抓好再就业工程、加大扶贫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城市建设等措施。未解决城镇居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路上的扶贫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扶贫工作必须创新思路,扶贫力量应包含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农民三方主体。在扶贫中,政府的任务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指导农村事务工作;非政府组织要发挥其公益性、非营利性特点,在资金募集和社会影响力上服务贫困村;贫困村应当从村干部和贫困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上着手,实现脱贫致富和向新农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文革"时期,在毛主席、党中央号召下,受红卫兵大串连的冲击,广大农村成立了许多农民"造反"组织.这些农民"造反"组织内部大多机构庞大、建置严密,多次组织队伍进入各县市参加"造反"活动.其结果导致大量劳动力长期脱离生产岗位,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定,此外,各"造反派"组织纷纷伸手向当地政府强行索取经费,给当地财政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使广大农民和集体资产大量受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及农村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15.
从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的角度来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加上现有征地补偿模式不合理,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出现失地、失业、缺少生活保障的境地,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贫民,这给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埋下了一个重在隐患。因此,在完善征地补偿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民为本,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标准,创新就业补偿方案,建立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补偿机制,并把三结合起来,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是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中出现的“一城两制”的城市社区。“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本质上是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为主要脉络、从利益再分配和体制转换关系中折射出来的产权与市场、政府与农民的博弈过程。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城市土地配置效率是不同的 ,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依赖于有效的城市土地产权制度。对“城中村”的改造是在现代城市管理体制主导下城市体制覆盖乡村管理体制、城市生活替代乡村生活的过程。对“城中村”的改造使农民失去土地 ,从而失去了与城市谈判的筹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被动和被分化的状态 ,农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更被动、进程更缓慢。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转型期中国贫困农民处境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中国贫困农民群体处境艰难,表现在农民与市民的生活差距太大,贫困农民负担沉重,看不起病,子女大量失学等方面。农民创办乡镇企业、进城打工一方面是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摆脱农村贫困的生活。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不公平。农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国家和社会应该关心和爱护贫困农民,把注意力集中到农民的教育、健康和发展上来;媒介宣传应该反映贫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足够数量的中小企业,使得一方面大量劳动力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不足。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鼓励投资兴办中小企业,让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广大农民在中小企业就业,为他们提供一个稳定增加收入的途径,这既是解决贫富差距实现三农问题的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农民在经济、文化、政治和权利四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着社会排斥,是制约新型农民培育的深层次原因。新型农民的培育应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注重从物质需要、文化、法治、自我发展能力和合作精神五个方面转化农民,以形成新型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民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贡献了大量资金、土地和廉价劳动力,但是其相对所得日益被侵蚀。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不能让农民充分享受"国民待遇"。制度归因的探究结果显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核心制度加剧农民"干多得少"窘境,农业治理结构落后、土地和劳动投入制度约束扭曲以及农民产出分享机制保障力量孱弱阻滞农民收入增长,低效率的制度结构让农民在"温饱陷阱"周围徘徊。"干多得少"的贡献分享机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其危害性溢出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矫正"干多得少"的制度缺失,在核心制度上让农民重新融于经济增长体系中,清除配套制度障碍,才能使农民平等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