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西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公元67年,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初自西域以白马驮经东来,在洛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沧海桑田,朝代迭更。寺庙也经历着兵焚衰荣。  相似文献   

2.
离开龙门,我又参观了洛阳名胜——白马寺。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二年(公元69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素有佛教渊源。白马寺建造得雄伟壮观,古朴典雅。室内释迦牟尼、四大金刚等神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感到最有意思的是佛像两边的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看着佛像面带微笑、大腹便便的容貌,我深思着对联的含义,感到真是妙极了。如果人们都能有和善的态度,宽阔的胸怀,我们的世界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吗?指导老师:张莉参观古都洛阳$新疆乌鲁木齐市四十三中小学部…  相似文献   

3.
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12公里处,是佛教传人我国后建的第一座寺院。全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36米。寺内佛教文物很多,有唐、宋石经幢各一座,宋以后碑石数十通。寺东南还有金代大定15年建造(1175年)的齐云塔,此塔为方形砖塔,外形呈抛物线形,造型稳健优美,有唐塔遗风。  相似文献   

4.
玄奘取经     
玄奘,俗名陈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人。幼时即敏而好学,十三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以后从洛阳到长安,又赴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访名师,求佛学,开坛讲经,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唐玄宗贞观元年(627年),他第二次到了长安。当时国内佛教宗派林立,翻译的佛教经典往往有失原意,体系杂礼分歧。有感于此,玄奘决定西行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时称天竺)求取佛学真经。  相似文献   

5.
作为古代象雄王国的西部属国,竹夏(今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北通西域,南达天竺,西向中亚,东南至吐蕃,为丝路南道和求法中道、北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佛教东传、佛教密宗起源等方面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第77页,出现了一幅河南洛阳白马寺的插图(如下图),图下释文为:“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千米,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现存古迹为元、明、清时所建。”笔者认为,依据现在的史料,释文中“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已不合时宜,换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或“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7.
<正> 佛教产生于印度,传入中国约在西汉末年(公元一世纪)。其传入的主要路线有三条:一是由天竺(今印度)通过丝绸之路经中亚、新疆传入;二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西南半岛传入;三是通过西南丝绸之路经缅甸传入。公元二世纪五、六十年代(汉恒、灵二帝之世),安息僧安世高、大月氏僧支谶等相继来中国,在洛阳翻译佛经,汉人  相似文献   

8.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东晋孝武帝宁康九年),死于公元414年(东晋安帝义熙十年),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我国东晋时期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习老庄,后出家为僧,是当时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经过消化印度佛教大乘空宗一派理论,站在佛教信仰者的立场,以一种彻底唯心主义观点,对我国魏晋以来玄学和佛学的各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主要著作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和《答刘遗民书》等。其中《不真空论》是代表僧肇世界  相似文献   

9.
《魏书·释老志》 :“自洛中构白马寺 ,盛饰佛图 ,画迹甚妙 ,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 ,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 ,谓之浮图 ,或云佛图。”王恒先生《〈魏书·释老志〉与云冈石窟———兼谈佛教艺术中国化》一文 (载《敦煌研究》2 0 0 1年第 3期 )对上引文进行分析后认为 :“佛图”或“浮图”亦即“塔” ,“佛图”或“塔”为“四方式” ,并“从一级至三、五、七、九”级。在对云冈佛塔进行分析后认为 :云冈所雕佛塔 ,继承了《释老志》所言汉代式样 ,即“四方式”和“从一级至三、五、七、九”级。案 :《释老志…  相似文献   

10.
铜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泌阳县境内,海拔618米,总面积60多平方公里,分为铜山、铜山湖、云雾峰三大景区。铜山古称大佛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佛教名山,因山产铜,又近邓庄,讹传为汉邓通铸钱处,后改称铜山。据《后汉书》考证,早在东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3)就有白马寺沙弥来铜山传经建寺,由此可见佛教在铜山已有180O多年的历史。根据清《康熙泌阳县志》载,考佛教史书,南朝梁普通年间(520—526),菩提达摩在金陵与梁武帝萧衍对话后北上洛阳途中,过大佛山(即今铜山),见佛光环绕,便面壁修行。菩提达摩在少林寺创立了禅宗派…  相似文献   

11.
少林寺摇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始建于公元495年,为我国佛教禅宗神庭。白马寺摇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建于东汉永平10年(公元67年),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相国寺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内,建于北齐天保6年,寺内存有清代巨钟一口,重达5000多公斤。隆兴寺摇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始建于公元586年,寺内有铜铸大佛像和隋、宋、金、元、明、清以来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多为书法艺术之珍品或绝世佳品。灵隐寺摇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侧之灵隐山麓,建于东晋初年。五代时期,灵隐寺曾盛极一时。寒山寺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枫桥镇,建于梁天监…  相似文献   

12.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节选自吴承恩的神话章回小说《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西游记》是我国明代中期出现的一部具有浓厚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它以唐太宗时唐僧师徒赴西天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前后经历为主要线索,以神猴孙悟空为主角,以沿途降妖伏魔、兴利除害为情节,广泛、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蔑视神权、反抗压迫、坚决向一切灾害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品质,从中揭露和讽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取经虽是一种宗教活动,但由于作者着重描写了孙悟空等在沿途克服种种困难、战胜妖魔、最后完成取经任务、成功正果的情况,没有过多地宣传佛教的教义,所以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印度是山水相依的邻邦,两千多年的中印交往史为两国当前发展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材料一:贞观初年,玄奘为探求佛学,到达天竺,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玄奘返回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乔达摩·悉达多究竟有些什么称谓?其涵义如何? 答:乔达摩·悉达多(Siddhartha Gautama,约公元前565—485年),相传是佛教创始人,属刹帝利种姓,释迎族人。以后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Saky,amuni),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或“释迦族的隐修者”。乔迟摩一译瞿昙。瞿昙是古代天竺人的姓。旧时,因释迦牟尼姓瞿昙,故又以瞿昙代表释迦牟尼。我国佛教简称释迦摩尼为释(后又用来泛指佛教,如释教、释典等)。他出家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中关于佛教的资料,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我们称之“敦煌佛教文书”。从记年题记看,敦煌佛教文书最早的是西凉建初元年比丘德祐等所写《十诵比丘戒本》(S.797),最迟为宋初至道元年敦煌灵图寺僧道猷所写《往西天取经牒》(北图4号背面),中间延续了六七个世纪。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东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后汉书·楚王英传》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之仁祠”。与沙门和佛徒们共作斋戒祭祀。相传明帝刘庄也曾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佛教徒称之为“汉明求法”。  相似文献   

17.
正《开成石经》,全称《石刻十二经并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又称《唐石经》《石刻十二经》。唐大和四年(833年),艾居晦、陈玠等人用楷书分写始刻,开成二年(837年)完成。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今西安碑林)。计有《周易》等12种经书,共刻有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共刻经文650252字。每碑经石高约180厘米,宽80厘米。下设方座,  相似文献   

18.
平山郁夫先生,1930年出生于日本广岛,1947年—1952年在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主修日本画,毕业后留校,现为东京艺术大学教授。平山郁夫先生擅长于佛教题材和丝绸之路题材的日本画,佛教题材的代表作品有《灵梦受胎》、  相似文献   

19.
论佛经在我国的翻译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佛经翻译的历史回顾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到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弘扬佛法,派遣僧徒四出传教.自此之后,西域地区的一些国家先后信奉佛教.《魏书·释老志》说,西汉武帝“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图之教,”张骞在汉武帝元狩元年(公无前122年)回国,佛教的传入最早应在他回国以后.东汉明帝于永明八年(公元65  相似文献   

20.
隋唐是佛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鼎盛阶段,佛性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湛然“无情有性”的佛性说是这个阶段佛性说的典型代表。湛然,生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死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常州荆溪(今江苏宜兴)人。俗姓戚。他是天台宗九祖,被尊称为“九祖荆溪尊者”,“妙乐大师”和“荆溪大师”。他一生以“复兴”天台宗为已任,努力从事佛教活动,至老不息。著作洋洋万言,主要有《法华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法华文句记》、《维摩经疏记》、《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