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从当了科技记者后,就经常在考虑,应该怎样使科技报道有自己报纸的特色,跟上时代的需要?随着工作的开展,我觉得把采访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采访带研究,用研究促采访,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国外不少有影响的科技记者,往往同时是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专家。我听过几次来自美国的科技记者、编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分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分,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这样做,既表明记者的身分,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隐性采访则相反,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分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今天我国新闻…  相似文献   

3.
有人作过调查,地方报纸(主要指地、县级报)半数以上的读者在农村。他们主要是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以及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后者也是农民)。这就是说,地方报纸在很大程度上是办给农村读者看的。因此,它的记者如阿采访自己的主要读者——农民,也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很多大报在各地设有驻站记者。少数驻站记者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地的报纸找来,认真读上一遍,从中发现线索。开始的时候,自己还能去一线采访采访,进而只是补充补充,再后来连电话也懒得打了,干  相似文献   

5.
吃——派饭作为农村记者,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在农村采访,首先碰到的是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过去没有招待所、接待站,除了农村食堂化期间,记者下乡吃过食堂饭外,通常都是在老乡家里吃派饭。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可以说吃的是百家饭。越是穷的人家越要去吃,这个老规矩给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就在这吃派饭中,农村记者李果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年冬天,李果与刘人杰、杨义赴山西晋南地区一农村采访,村里的接待人员把他们安排到一农家吃派饭,早饭时有人领着去吃,中饭、晚饭就得自己去。日落西山,天渐渐黑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新闻记者中确有不重视积累资料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浏览过的报纸乱扔一气;用过的材料往纸篓一塞;记完了的采访本随手丢弃;除了采访写稿不做任何搜集资料的工作;就连自己辛勤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后也不屑一顾,来日评职称需要“代表作”时,还得到资料室、图书馆去查。有的干了二三十年记者,还是片纸不存,“家底”很穷。他们甚至瞧不起喜欢积累资料的人,认为这是抄抄摘摘,多此一举,没有出息。这些同志全然不了解记者积累资料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犹不可信     
除了杜撰、瞎编报道外,一般失实报道,恐与有些人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或过于相信已成的思维定势有关。 一位劳模从北京参加表彰会归来,一家地区级报纸记者前去采访。这位劳模身受殊荣,心情激动,在言谈中道出他在一位副总理家作客云云。记者颇为敏感,迅速抓住“作客”这个新闻眼,很快便在小报头版头条披露了。相继,省级的一些报纸,亦把“作客”付诸报端。  相似文献   

8.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  相似文献   

9.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10.
一张地方报纸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关键是报纸的质量;而报纸质量的高低,与记者能否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密切相关。下面,就如何采写深度报道,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新闻采写中,要善于应用平时积累的资料。 我平时下基层采访,有一个“笨习惯”,就是听对方滔滔不绝地讲,我在笔记本上不断地记。而且,把平时采访的笔记本长期保管起来。我从6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新闻工作起,到现在担任《富阳报》总编辑,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1.
董瑛 《新闻知识》2000,(2):40-40
广播稿怎样写?给广播电台写稿和给报纸写稿有什么区别?一般情况广播稿和报纸稿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是指广播和报纸对稿件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谓小异广播稿是给人“听”的,报纸是给人“看”的。所以广播稿件为了适应人们的听觉就必须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广播电台近30年的工作经验,就广播稿的特殊性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广播稿,尤其是广播新闻稿要主题鲜明。一篇稿件只能有一个主题。记者采访的单位大都是先进单位,所以被采访单位的领导常常希望把每个方面的工作都能宣传一下,单位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的同…  相似文献   

12.
柴华 《军事记者》2010,(5):52-53
当体育记者已有7年,但采访温哥华冬奥会,对我来说仍有很多“第一次”的采访经历,比如第一次出国采访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第一次独立采访奥运会等等。然而19天的冬奥会采访结束后,让我印象最深刻、收获最多的,却是自己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第一次“兼职”体育摄影的尝试。随着报纸迈人“读图时代”。占报纸记者较大比例的文字记者在采写稿件的同时盒起相机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个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找村干部简单谈谈,然后坐车回县招待所。真正住在农  相似文献   

14.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5.
那张伴我写稿近30年的写字台,在一个抽屉里,装着满满当当的好新闻证书,大致数一数,有40多份。其中获河北省报纸系统新闻一等奖或相当于省新闻奖一等奖的共10件,二、三等奖20余件。 翻一翻这些带有“泥土味”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想一想采访时的情景,更感到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讲话精神,入脑入耳,格外亲切。作记者,尤其是负责搞农村报道的记者,若能多深入乡村、多亲近农民,从广大农民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就能写出一批既使农民满意也能为报纸增色的新闻精品来。 我是1969年…  相似文献   

16.
引入采访合同,不仅可以约束记者的选择权,而且也可以提醒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不能胡言乱语,应该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 西方媒体的记者在采访中国官员的时候,往往先入为主,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当政府官员宣传中国的政策或者对部分问题的回答不符合西方记者要求的时候,他们就会滥用自己的选择权,在电视节目中删除有关信息,或者拒绝在报纸上刊登有关访谈.  相似文献   

17.
“有通稿吗?”时下,有些记者赶到新闻发布单位或采访现场后,总是很关心地这么问。一旦听说有“通稿”,便如释重负,把“通稿”往文件包里一装:“等着看报纸吧!”说罢潇洒而去。很难想像这些靠“通稿”过日子的记者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新闻。靠这样的记者能办出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吗?现在,有的单位和部门热衷于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他们往往在开会之前就组织人员为记者代劳,把需要报道的事写成由本单位领导审阅后感到满意的“通稿”。可以说,在记者来之前已是万事俱备了。拿他们的话说,请记者们来只不过是捧捧场、加深…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生产线非常长,从记者采访开始.到报纸送到订户的早餐桌上.一个环节扣着另一个环节.如果预定的时间有一段拖延了.一天的报纸就延误了.甚至某些偏远地区就没有机会收到当天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报刊分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进入这个领域步伐加快。中国的报刊发行如何调整策略、增强实力、规范管理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作为一张全国性报纸,《中国经营报》近几年发行量稳中有升,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行理念和管理方法。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该报副社长赵彬,以期对全国性报纸的发行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上,人们通常把记者分为"大记者"与"小记者",把报纸分为"大报"与"小报"。虽然这不科学,但大家似乎都认可。我是一名小报记者,当然就属"小记者"。我认为,在社会上,"小记者"与"大记者"相比的确有差别。首先,"小记者"出门采访待遇与"大记者"有差距。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