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报人从来没有忽略过“流行”,“流行”的背后是新闻。不经意间,报界自身也蹦出一串串“流行词”,律动着报人特有的敏锐与识见,昭示着新闻理念的升华和市场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相似文献   

2.
韩隽 《新闻知识》2000,(2):41-42
提出行业报纸“新概念”之论并非故作惊人之语,只是急于我国的行业报发展步子还不够快、不够大,许多辛苦一辈子为人作“嫁衣”的老报人面临新的竞争形势深感茫然,看着培养起来的人才最终“劳燕分飞”,自己的报社无奈成为“标准”新闻人才的“培训部”和“派出所”。于是欲从行业报发展的对策出发,来个积极的“反向思维”,提出这两个“新概念”,以资借鉴。 “新概念”之一,是把握“立足点”。行业报一定要有行业特点,办出行业优势,作行业新闻的权威发布者,而非流行的追求“社会化”。 行业报与综合大报相比,的确存在规模小、实力…  相似文献   

3.
强化新的现代新闻意识刘扬在《青年报人》上撰文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在自己的头脑里注入或强化新的现代的新闻意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历史意识”和“读者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就是新闻记者(和编辑),能够站在  相似文献   

4.
年近八旬的著名报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选”。过去,老人一直以“藏拙”为由,多次拒绝出版这些“易碎品”,这次为什么要破例呢?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书架     
王航  李永 《军事记者》2004,(4):64-64
1、中国军事报人金钥匙文库(长征出版社出版)■《版面·标题·导语·图片·把关·创新》牛明汉著这是一本成功实践者和一线研究者的文集,分为“版面篇”、“标题篇”、“导语篇”、“图片篇”、“把关篇”和“创新篇”6个部分,这些内容均为“新阅读时代”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关于报纸的工作流程、编稿的原则、组版的技巧、标题的艺术,关于导语的特征、新闻的境界、写作的心性修养、摄影的积累,关于新闻改革的思考、报纸差错的分析、传媒新概念的解读等,均有精当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典型论》朱金平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阐述的"创优意识",主要是指中国地市报人深入思考、精心采写,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的"创新意识"。争获优秀新闻作品奖,是许多地市报人,特别是中、青年新闻采编人员孜孜以求的强烈愿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新闻改革的深人进行,不断增强新闻采编人员的“创优意识”,在当前新形势下又遇到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职业意识是报人的观念体系和新闻价值观,是影响其新闻工作的内在因素。民国初期,因社会的动荡和转型,知识分子报人的社会地位及职业意识都发生了相应转变。为了实现通过言论控制社会舆论来接近"政统"、影响"政统"的目的,知识分子报人开始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新闻有了更大的期望,同时也更加苛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众多传媒,为这种苛求提供了足够的条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新闻和它的受众之间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新闻昔日“高高在上”的姿态正在消失,各家传媒为争夺自己的受众展开了残酷的...  相似文献   

9.
李建新 《网络传播》2007,(10):86-87
在当今中国的新闻界,张虎生算得上是一个资深报人。他是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来的新闻高才生。在40多年的新闻历练中,写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新闻作品。作为曾经是《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的他,完全是把新闻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孜孜以求。因此,当同心出版社擘画中国“资深报人佳作赏析”系列丛书的时候,他毫不意外地入选,并被首个推出。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短,长风当刹。”这一口号对于报人说来,实在是耳熟。然而遗憾的是,长风常刹却难止,短新闻千呼万唤一直难成气候。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与作者缺乏三种意识──新闻意识、精品意识、读者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重提刹长风、倡导写短新闻之际,很有必要强调大力强化这三种意识。(一)什么是新闻意识?有的同志以为,千方百计多见报,百计千方让见诸报端的块儿大一些、篇幅长一些,这就是新闻意识强。其实这是误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传递给读者的最新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能说刊登…  相似文献   

11.
这个时代,是“五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庞然大国,由乌托邦梦想慢慢向常识回归,由权力的高度集中慢慢向公民个体分散。中国梦幻般的剧变,给这一代报人提供了梦幻般的新闻土壤。这是属于新闻人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毕胜 《传媒》2002,(8):19-21
A 有朋友问,你们办报的人现在还看报吗?这话问得蹊跷,细琢磨,也问得有水平,办报的人不看报,这才是新闻。报人不看别的报,也许对自己的报相当自信了。天下新闻一大炒,报纸还是自家的好;报人不看自己的报,“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是市场上有些商贩并不享用自己的商品一样。这可能只是一个个别,但无论哪种,都反映出,  相似文献   

13.
成舍我作为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声望与影响.同时,他以“订单式”办学模式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优秀工人的做法,也反映出他作为成功商人的一面,本文欲浅谈一下成舍我作为报人和商人双重身份的各自表现和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临风 《新闻实践》2001,(7):43-44
新闻图片如今越来越被各家报纸重视,从先前的“配角”上升到了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的“主角” 地位。摄影记者也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读者的“眼球关注力”。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新闻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唯有深入,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产生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和意识,才能掌握真实可靠的新闻题材,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新闻改革的途径,才能产生无愧于时代的新闻名篇佳作.时下,不少报人作风飘浮的现象还较为严重:——不愿深入.一些采编人员热衷于跑机关,跑会议,跑领导,跑开工开业庆典,不愿作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即使下乡下厂,也是蹲在乡政府、村委会和厂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更有甚者,见利忘义,热衷于搞“有偿新闻”,把“深入”二字抛到九霄云外.——不屑深入.一些采编人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就是群众中的一员,对下情略知一二,无须深入.有的则片面地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新闻竟争激烈,记者只要学会“抢新闻”,出“快手”就行了.因此,满足于电话采访,靠现成材料和人云亦云的东西写稿子.——不会深入.报业发展较快,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一些地县报和专业报人大多来自各个单位,较少受过专业训练.  相似文献   

16.
于陆  黄晓钟 《今传媒》2013,(11):56-58
赵超构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人。除了在办报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外,赵超构在自己富有特色的“小言论”式的新闻评论也是其新闻生涯中重要的一笔。本文以赵超构在成都《新民报》开设的“未晚谭”栏目为例,对其“小言论”所体现出的平民立场进行了考察、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莫定有 《新闻界》2002,(2):56-58
当今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丰富多彩的新闻图片成为报纸争夺读者注意力的有力武器,精心策划的新闻摄影不仅为报纸营造出图片强势,同时也成为与文字报道相并列的新闻报道方式,今天的报纸由此进入了“读图时代”。党报也开始跟上这一趋势,逐渐改变长期以来对新闻(包括图片新闻)的严肃性和指导性的简单理解,在新闻摄影报道上有了明显的突破。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我们针对党报的特点,特别加强了对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意识,在党报新闻摄影报道的改革中迈出了自己的步子,使四川日报的摄影报道一改过去拘谨单调的面貌,其质量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界关于“卖点新闻”的话题被越来越多地谈论和涉及,各类新闻媒体为争夺受众也越来越多地强调“卖点新闻”,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混乱状况。尽管新闻管理部门一再告诫传媒不要一味追求“卖点新闻”,但对于有关“卖点新闻”的诸多方面并没有作出详细的界定,新闻研究领域对此也缺乏系统的论述,那么,什么是“卖点新闻”?“卖点新闻”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区分好坏“卖点新闻”的标准是什么?“卖点新闻”对媒体格局的影响如何?本文试就这些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手工作坊式的出版方式,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文不苟作"的著述出版观念和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晚清报人通过"报"附于"史"、"报"高于"史"和"报"异于"史"的逻辑进路,颠覆了书籍中心的文化秩序结构和"文不苟作"的著述观念,论证了报刊的新闻性,标志着近代新闻意识的觉醒.晚清著述出版观念转型和新闻意识的形成,既意味着读报时代和大众社会的来临,也意味着文化权力由超越性士人向职业化报人转移.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三昧》开展“政治家办报”征文活动,就像“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热烈反响。企业报有些年轻记者、编辑不时发出感慨,议论最多的是,对此专题的命题感到“高不可攀”。他们说,自己不是政治家。这个“家”把人吓一跳。想想自己。政治水平不高;再看看自己的职称,无非是个什么“员”“助”“师”的,就是评上了“高级政工师”什么的,也称不上政治家。笔者觉得,相当一部分企业报人有如此想法说法,是一个问题,应给予解决,因为这不仅是因为命题高不可攀而不愿参加写征文稿的事,更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