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使之发挥良好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地市报舆论监督报道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同时提前搞好报道策划,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报纸才会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陈建顺 《新闻界》2005,(2):131-131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使之发挥良好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地市报舆论监督报道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同时提前搞好报道策划,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报纸才会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舆论监督乃媒体赢得受众的常规武器,可地市报在使用这一“杀手锏”时不仅不爽,反而非常憋气,其原因就在于人情风成了监督障碍。当前,如何刹住舆论监督中的人情风便成了许多地市报人难以攻克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从事报纸舆论监督工作的人都知道,舆论监督有“四难”即选题难、采访难、见报难、处理难。如何破解这“四难”?1996年以来,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写和编发了大量有穿透力和冲击力的报道,其中有七篇报道获全省、全国地市报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5.
秦广艳 《记者摇篮》2006,(10):46-47
有舆论监督,就有反舆论监督,媒介有“舆论监督”种种之良策,也就有“反媒体监督”种种之对策。反舆论监督力量的生成是多方面的,其共同指向是对监督的抵制,抵制采访、行政干预、关系说情、法律诉讼。不少记者在采访有关舆论监督稿件时,经常遇到各种阻力,有的甚至被强行阻挠、跟踪恐吓、暴力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即便有了采访结果,也会遭遇“发稿难关”。一些地方和部门及其主要领导之所以抵制舆论监督,主要是怕出丑、怕揭底、怕把自己的问题摆上台面。他们以“有损形象”“影响稳定”为名,大力展开反舆论监督之攻势,设置重重障碍、百般刁难…  相似文献   

6.
一 提起舆论监督 ,新闻界同仁往往都面露难色。不是不愿意批评错误的东西 ,而是不愿意得罪人 ,包括被批评者及其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人 ,甚至还包括掌有发稿权的领导。当然 ,为了伸张正义 ,得罪人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该得罪的就得得罪 ,但问题是有时你还真不敢得罪 ,不能得罪。为什么 ?因为有个大道理管着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舆论监督要与人为善” ,这话党章上没有 ,宪法上更没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中也没有 ,但其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些新闻单位的老总 ,一谈到舆论监督 ,首先就要求记者“与人为善” ;一些领导同志在…  相似文献   

7.
“今天又去批评哪里?”“最近准备捅点什么事?” 从事了几年舆论监督工作,这两句是我听得最多的话。除去调侃的成分之外,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人们意识上的一些偏差。 长期以来,不少受众,也包括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就是“曝光”。  相似文献   

8.
批评报道是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但做批评报道难是学界和业界所共知,地市报由于所处的人缘、地缘因素使其进行批评报道更是举步维艰。本文以地市报为研究媒体,试图探求地市报批评报道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何本昌 《新闻界》2001,(1):28-29
在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中,不时碰到一种现象,即某些单位的个别人,一旦被媒体曝光了,受到批评,便一触即跳,或抓住批评报道中个别字句与新闻单位纠缠不休,或开口就以“名誉侵权”、“打官司”相威胁。每每如此,一些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便大发感慨:“舆论监督何其难 !”“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太差了 !”   毋庸置疑,舆论监督的顺利实施,以及舆论监督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但是,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是等不来的。面对舆论监督普遍难这一情势,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依…  相似文献   

10.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不能正确地认识舆论监督,采取回避或者抵制的态度消极对待舆论监督,甚至有“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一些媒体也不能很好地掌握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发挥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监督对象”、“监督者”和“管理者”三个方面来重新认识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1.
地方媒体时评往往谈异地问题多,而对本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这是舆论监督的尴尬。作为地市报,《衢州日报》时评专栏“烂柯时评”(围棋圣地烂柯山在衢州市郊)数年来就坚持全部取材于本地题材,坚持针砭本地时弊,起到了很好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2.
舆论监督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媒反映呼声、提出建议、揭露丑恶、抨击错误,是对党和政府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群众性的监督。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及公开性等特点,所以新闻舆论监督无疑居各类监督之冠,也特别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对舆论监督稿件,被批评单位总会戴着高倍放大镜、显微镜从字里行间照来照去,发现失实或不当之处,对不起,有的先礼后兵,有的横加指责,有的干脆“公堂见”。近年来此伏彼起的新闻官司,几乎百分之百是由于舆论监督引起的。为了尽量减少和避免负面影响及不必要…  相似文献   

13.
曾几何时,山西长治日报社的舆论监督备受全国关注,成为我国新闻界舆论监督的“一道风景”,诸多新闻单位去考察学习,许多学者去探讨研究,被称为“长治日报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原任长治市委书记的吕日周有着直接的联系,没有吕日周对舆论监督的重视也难有“长治日报现象”的出现。如今,吕日周同志已调离长治数年,长治日报社的舆论监督还能继续下去吗?本文所述的就是长治日报社坚持“瞭望哨”不撤,“啄木鸟”不走,紧紧抓住新任市委书记张兵生继续重视舆论监督的大好机遇,将舆论监督经常化、深入化、规范化,并为此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誓将舆论监督进行到底,,其做法具体、经验丰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期,笔者发现一些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模糊了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批评对象的名称被处理成“某超市”、“某企业”、“某公司”等,采写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也用化名、笔名。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怕惹麻烦,怕官司缠身等原因。殊不知,被批评对象名称淡化了,舆论监督也就失去了针对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批评对象也就不会感到如芒刺背。记者隐去了其名,看似明哲保身,实则失去了直面真实的勇气。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仍远未成气候。有的媒体虽然把舆论监督搞得像模像样,但是,其要么是配合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而进行的,宣传成份大于监督成份,要么是依赖媒体本身的“行政”级别,对较之低级别的部门、单位进行批评。有的媒体则是跟在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后面,抨击丑恶行为及不良现象,这多少又有歌颂有关部门功绩的意味。而有的媒体,干脆就远离舆论监督。 一般而言,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党的新闻政策的有关规定(如不能批评同级党委、政府),二是新闻涉及的相对人提起侵权诉讼。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  相似文献   

16.
曝光交通违章现象,是城市整顿交通秩序,维护车辆和行人交通安全的常用手段,也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由于其效果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和支持,因而被各地广泛采用,但是,社会各 对这种曝光看法不一,2000年初,《文汇报》在社会生活版上开设的“昨日谁违章”专栏所引起的不同反映就是典型的一例,有的认为,在报纸上曝光交通违章者的姓名,车牌号,住址和单位,侵犯 个人的隐私权,这一看法,无异于对开展交通违章方面的舆论监督提出 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提倡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从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上来讲,它的难度并不仅仅是记者的紧张和辛苦,而是难在对“度”的把握上,即整体的一种火候,需要在客观、公正的报道中达到预期议程设置的效果。反思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舆论监督个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一些新闻工作者在行使舆论监督这项神圣的权利时,有的竟吃上了新闻官司,有的还以败诉告终.过多的新闻官司,肯定会牵涉记者的大量精力,使其产生畏难情绪和心理压力,客观上也会冲淡舆论监督的效果,这样下去也不利于舆论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舆论监督中,记者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避免新闻纠纷的发生,就显得十分必要.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这就是我们每个新闻记者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的法宝.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闻媒体针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和行为.通过实施舆论监督.把一些假、恶、丑的事物公布于众.确实收到了弘扬正气、鞭挞邪恶的社会效果。在社会文明进步、抵制社会消极腐败现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舆论监督也遭受了来自不同渠道势力的干扰、压制和阻挠,引发了不少新闻官司。少数缺乏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以曝光相要挟.或明或暗地向被监督单位或个人索要“好处费”、“灭火费”或“撤稿费”,巧取豪夺,敲诈勒索,严重损坏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声誉.玷污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形象.降低了新闻记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面对舆论监督所遇到的新问题.作为舆论监督者,  相似文献   

20.
毛华 《新闻前哨》2001,(4):10-11
认真开展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媒体坚持“两为一主”新闻工作方针,增强党的新闻工作的权威性、指导性、战斗性,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种种困惑,使舆论监督难以有效开展。一是“想说不能说”。对于一些问题性、批评性的报道,由于有关部门的干预,不能及时发出,因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说了也白说”,舆论监督反映的问题,解决难度大甚至暂时无法解决,使新闻单位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三是“说人惹麻烦”。由于新闻单位采访不深入或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