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模靠报纸出名,报纸靠劳模争光这是长期以来在广大职工中流传的两句口头语,也是广大职工对《工人日报》创刊四十五年最好的实践总结,是最公正的评价。我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老通讯员。对此感受最为深刻。四十多年来,经《工人日报》宣传过的各个时期英雄人物,劳模先进,很难说是有多少个。但是,《工人日报》每报道一个选进典型、每宣传一个英雄人物,都会在全国职工中引起极大的反响,都会收到最佳的社会宣传效果。就拿我们山西晋华纺织厂来说吧,《工人日报》每报道一次我厂的劳动模范,都要在全厂职工中掀起一次学赶先进的浪潮,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2年末,工人日报社为了在社会上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加强对劳模事迹报道,在全国新闻单位首开先河,开办了专门报道劳模的版面《劳模视点》。两年多编辑《劳模视点》专版的工作,多数时间都在做着宣传典型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正面报道,因此对“表扬稿”的采写有了一些体会。如今,对先进人物特别是劳动模范的宣传常常流于固定模式和套路,因此“表扬稿”看似好写,但要出彩,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并非易事。分析起来,我觉得,要做好劳模报道,要注意角度问题。一、捕捉当代劳模精神的闪光点弘扬劳模精神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后在图书馆工作两年来,手边没离开过《图书馆杂志》,它朴实无华,孜孜以求。一种杂志的繁荣是与它的作者群密切相关的。如果不尊重作者的劳动,或对自发稿理睬不多,那无异于把热心的支持者拒之门外。《图书馆杂志》正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报道中,把好话讲过了头,似乎很少听到能引发新闻官司。《南方周末》因刊登一篇专访《从记者到“反角专业户”——访青年演员陈玛雅》,而成为被告。原告陈玛雅没上过大学,而报道说成是大学毕业;只在新华社体育部工作,说她是该部记者;她没演过某角色,说她演了;在某电视剧扮演的角色获提名奖,被说成是获奖……通篇充满了赞扬、钦敬之文笔,仅这几  相似文献   

5.
1990年冬,我到本县云盖寺镇采访创办个体计划生育服务站为计生服务做出突出成绩的省劳模张金玲。采访后,我觉得写一篇关于“张金玲创办个体计生服务站被授予省劳模荣誉称号”的消息的材料足够了,便不打算再了解其它情况。可是,我忽然被一种情感所动:张金玲有两个小孩,还有年过七旬且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她能一心扑在计生  相似文献   

6.
一件往事     
这位老师姓聂。我只见过他三次,他也没教过我怎么写文章,但他的言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十几年来经常想起他,并多次对朋友们讲起他。那是1982年的五一节前夕,我在省总工会宣传部当干事,被派去东郊宾馆的省劳模表彰会上搞新闻报道。分管部长赵铬书很了解我的本事,说:“这事儿全交给你,我就不管了。”我就先打电话联系九家省市报科电台电视台。报社中最主要的是《大众日报》,我与之联系后,报社说已经分工一位姓聂的主任负责此  相似文献   

7.
先进典型人物与事迹在企业报宣传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在企业中又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人,先进年年是先进,劳模年年是劳模。客观地讲,“老”劳模的工作并不都是年年有创新,年年有突破,年年有新高。那么,如何宣传这些“老”劳模平凡而普通的事迹,又不使其失去光彩呢?这是企业报宣传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报《红旗标兵》专栏,其中10个标兵有6个是曾经以大篇幅文章在报纸上宣传过的人物。如,关存芝是桦林职工医院的一名护士,人送雅号“关一针”,业务精湛,对待患者态度也好,是多年的“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谈谈编辑工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原同志原来约我来讲语言问题,我考虑以后,还是讲讲编辑工作。大概一个人干哪一行,就觉得哪一行不容易谈,因为我做语言工作,就觉得语言问题不大好谈。我也做过编辑工作,多少知道一点,因为只知道一点儿,所以胆子就比较大。正如有些书生喜欢谈兵,有些将军喜欢作诗,大概都是这样一种情况。我的编辑经验是这样,49年我在开明书店当编辑有一年时间,从78年《中国语文》复刊以来到现在,编了三年杂志。在开明书店实际上是在那儿编《文言读本》,没搞一般的编辑工作,所以经验不  相似文献   

9.
200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燕赵都市报》一位记者到邯郸旅游。没想到,她向往中的邯郸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并没有给她的旅行带来欢乐,反而增添了几多遗憾。10月6日,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了《邯郸故事多讲好不容易》和《邯郸旅游中的不和谐音符》两篇批评报道。这两篇报道引起了邯郸市市长宋恩华的重视。在10月11日召开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宋恩华拿出这张《燕赵都市报》对大家说:“这两篇报道对  相似文献   

10.
1.《当代劳模》:您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钟连盛:能够更好地吸收中外艺术的养分的一种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景泰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 2.《当代劳模》:您最看重一个人的什么特点或品质? 钟连盛:受自身性格的影响,喜欢务实、不张扬、脚踏实地做事的人. 3.《当代劳模》:您最珍惜的是什么? 钟连盛:现在走上了管理岗位,用于创作的时间少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相似文献   

11.
据《新民晚报》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在病榻上为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修改两篇科普小品,此举真是功德无量。 谢教授已年届79高龄,一年前患病开刀后,一直在华东医院治疗。但她仍然十分关心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她没有把它看作“小儿科”而不屑一顾,也不愿意当一个不顾不问的“顾问”。她依旧在燃烧自己。她悉心修改两篇关于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的文章。作者用  相似文献   

12.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13.
在《谢觉哉与新闻工作》一书里,讲了这么一件事:1957年夏,北京晚报记者丁浪去参加一个文艺界的座谈会。她坐在夏衍同志旁边,看到一位高高瘦瘦的同志正在发言。她不认识,便细声问夏衍。夏衍告诉她是“藏克家同志”。后来,她只顾埋头记录,过了一会儿,又是一个高高瘦瘦的同志发言,她觉得好面熟,但想不起名字,只好又问夏衍同志:“他是谁?”夏衍同志笑了笑说:“藏克家同志嘛!”这使她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夏衍却亲切地问她:“你新到报社  相似文献   

14.
车辉 《新闻三昧》2013,(1):53-55
李万君:最关心女儿的学习和劳模工作室的发展 过去一年过得很好.不仅收了徒弟,进行了20多项技术攻关,还作为产业工人代表,在国庆节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了花圈,参加了党的十八大. 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对女儿的学习关心不够.她今年高二了,之前我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好好照顾她,新的一年希望她的成绩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铁西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工业区,在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了众多的劳动模范。区档案局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文化的要求,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征集了75位劳模档案,并以此为素材举办了《劳模的足迹》主题展览,以实际行动学习和实践了劳模精神。1.学习劳模精神,自加压力,寻求突破。区档案局在承接“五一”前夕举办《劳模的足迹》主题展览任务时面临的是劳模底数不清、资料无从查找的状况。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全体同志迅速达成共识,自加压力,寻找完成布展任务与做实档案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决定建立人数…  相似文献   

16.
简·雅各布斯,191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移居多伦多后,她在  相似文献   

17.
一个好选题诞生的启示《黑龙江教育》编辑部魏永生一、从调查中发现选题我1991年11月开始承担《黑龙江教育》小学语文内容的编辑工作。我没教过小学,平时也极少接触小学,对情况十分陌生,所以感到很不适应。可时间不等人,刊物不等人,任务不等人。怎么办呢?只有...  相似文献   

18.
奥运年,媒体上与刘翔有关的新闻更加层出不穷。2月17日,大连某报刊登了一条《刘翔妈妈盼着做奶奶》的新闻,其中有这样一段:她喜欢讲述一个令她兴奋的假设:刘翔的妻子应该是怎样的——记者好辛苦,全都生活没  相似文献   

19.
在首都新闻界,不时听到人们对女新闻工作者协会的赞誉:“女同志办事就是认真,协会成立日子不多,办事不少”,“协会没一个专职干部,工作却搞得很活跃”。前不久,一些文艺工作者为祝贺这个协会成立一周年还创作了《中华女记者之歌》:“……中华女记者,中国女强者,我们有着自己闪光的歌”。首都女记协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好的赞誉?究竟是怎样活跃起来的?带着这些问题,我访问了会长汪溪。在北京西城外文出版局一套单元宿舍的一间小客厅里,注溪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位1936年就参加革命、年届古稀的老同志,步履轻快,思路敏捷,看起来比她实际年龄少十年。她原是英文《北京周报》的总编辑兼社长。离休后,仍经常为一些外国报刊写特  相似文献   

20.
网络聊天室:互联网上各种目的的人以一种有人认为是无聊的方式打发时间的地方。 BBS:脑子够使又没地儿使的一帮人,在一个网络论坛里通过文字喋喋不休,占用了N多服务器的硬盘。 华山论剑:有劲没地方使的人在华山举行的,杨过大侠参加过一届很不成样子的,华山论剑的秘书长金庸大侠对《新闻周刊》表示:那届参加的人劲都不大,不知道为什么也会去。详细记录可以参阅《神雕侠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