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有的美国城市在晚间都有当地新闻广播,时间通常是晚上6:00到晚上6:30,内容除了报道当天新闻外,绝大多数还设有一些固定性的栏目,如“股市行情”、“体育消息”、“天气预报”以及“社区日历”等。所谓“社区日历”,就是将本地即将发生的事件和即将举办的活动按月日次第排列,以便想要参加的人们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除了傍晚的新闻广播外,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在夜间11:00播出一档夜间新闻。尽管晚上6:00已播报过的一些新闻事件会在夜间11:00的新闻栏目里重报,但该条新闻绝对不会像在中国一样被原封不动地搬来…  相似文献   

2.
美国又在选总统了。与往常一样,国内大小传媒都热乎地报道着两位候选人谁争先,专家们都分析着戈尔小布什谁会最终入主白宫,而美国人在选举中又加入各种“佐料”,如为了显示人情味,选举人纷纷表演长吻短吻之类,也使全世界看得津津有味。 美国是超级大国,它的一举一动影响世界,总统选举自然更是如此。然而,在看热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何如此关注美国大选?  相似文献   

3.
对于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美国历史学家指出:这是自1960年以来“最白热化”的一次大选。有些政治分析家甚至担心:万一两人打成平局,今年选不出总统怎么办? 在最后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到来之际,两阵营的智囊团绞尽脑汁,策略却不尽相同。一是打赢“防御战”,保住已有的40%左右的选票;二是展开“攻坚战”,争取20%“未决定”选举人。这些人  相似文献   

4.
最近,法国总统萨尔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吻”成为媒体、尤其是国内媒体关注的焦点。海外媒体大多把它作为外交新闻加以报道,德国《世界报》照片的标题是:GipfelderHarmonie“达到和谐顶点”,意大利《晚邮报》照片标题是:“外交上的顶点”。国内媒体大都把它作为“娱乐新闻”加以传播,甚至标题制作都极具娱乐性:“法国总统狼吻德国总理”。文章说,2007年9月10日,两人在默茨堡进行非正式会晤期间,萨尔科齐对初次谋面的默克尔本该进行常规的“吻手礼”,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竞像多年好友一样将默克尔拥抱在怀中并亲吻其脸颊。文章对“故事情节”作了很“火辣”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在重庆偶尔搜索电视频 道,一不小心把上海 卫视给搜索出来了,真是高 兴之至。可高兴之余又多了 几分忧伤,更多了几分思 索,觉得有必要冒贻笑大方 之险为中西部的媒体进一言。 上海卫视的上海新闻 节目,仅从两个地方就可以 看出其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的大家风范。一是时间安排 上,上海卫视把上海新闻节 目安排在晚上8:00-8: 30这个时间段。既不与中央 电视台一套的“焦点访谈” 节目相冲突,也不与其他卫 视的新闻节目抢时间。这样 一来,上海观众就不会在是 看“焦点访谈”还是看上海 新闻之间艰难抉择,就是外 地观众在看…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在世界末还是新千年,美国看来都特受青睐,从克林顿的“风流韵事”到北约轰炸科索沃,乃至后来美国总统大选的“驴象之争”,美国一直都是全球焦点中的焦点。而美国的媒介在这些事件当中,不仅从不缺场,有时甚至反客为主,成为了众矢之的。像在这次总统大选中,计票还没结束,美国的各大新闻机构便几乎同一时间向世界争相宣布“小布什在佛罗里达以微弱优势战胜戈尔,从而成为美国第54届总统”。而当某些国家首脑向小布什发去贺电时,却面临着一个足以留  相似文献   

7.
9月21日,扬子晚报于国际新闻版刊发了一组有助于解疑释惑的国际新闻,受到读者好评。 这组新闻的引题为“美国人每花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就有55美分被美国人赚走”:正题是《谁说进口中国商品会让美国人失业》;副题:“美国媒体告诫政客不要因‘敲打中国’引发贸易战”。这个标题告诉读者:从中国进口商品不会使美国人失业,买“中国制造”美国人赚了大头,政客在大选中不要搞“敲打中国”。  相似文献   

8.
李笑艾 《新闻采编》2005,(5):8-9,13
“说”是播音、主持语言样态之一,常用于主持人节目的播音。“说新闻”是近年来特定的新闻播报中采用的语言样态。这一样态产生于50年代,在山东是“老”张说新闻,在上海是“阿福根”谈生产……,都在听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说新闻”风格著称的是播音前辈费季平,但由于媒体发展的局限,这一样式没有产生很大影响,更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1998年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独特的媒体运作焕发了生机,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48年11月2日,美国大选即将揭晓的前夜,《芝加哥论坛报》在头版刊出通栏标题,宣布“杜威击败杜鲁门”。然而,第二天宣布的选举结果却是杜鲁门获胜。这件事,连同那幅杜鲁门当选后拿着宣告他被击败的《芝加哥论坛报》摆拍的照片,成了美国新闻史上最大的笑话之一。52年后的今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美国第43任总统的选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争夺最为激烈的一次大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戈尔的支持率不相上下。随着各州投票结果的陆续公布,到11月7日当地时间傍晚时分,两人仍难分胜负,但有一点已十分清楚:谁赢得佛州,谁就将获胜。于是,佛罗里达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美国选民和世界各国都把眼光集中在对选举进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报道的美国传媒上。然而,美国媒体却在众目睽睽之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主播在美国的英文名字是“Anchor”,意即掌握新闻的播报人,新闻传播的最后一棒;主播在英国的名字为“News Presenter”,即新闻的制作人。从主播称谓的英文涵义看,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主播这个职位都不应是单一的播报新闻,而是负有对新闻的掌握和制作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伏都”——Voodoo,在英文中原意为巫术。“伏都新闻”是指近年来美国电视在大选刚开始之际播发的大选结果的新闻。在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中,谁能抢先报道竞选获胜者,谁就能赢得整个美国的心及随之而来的流水般的美元。于是,人们便挖空心思,力图使自己成为第一个获知和报道竞选获胜者的人。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中,电视业对自己提出了“高标准”:在投票开始后几  相似文献   

12.
关于美国大选的报道,国内有些媒体大炒特炒,一味地凑热闹。其实,冷静想想真没必要。去年11月3日(北京时间)美国大选的当日,某报用足了国际新闻6个版面(A5—A10),外加头版上近半个版面,全方位地进行报道,几乎将美国大选当作本国大事来宣传了,这是在为谁办报呢?我们倒是十分欣赏《参考消息》的做法,对此把握得十分有度,在头版除了报道《美国大选投票全面展开》的消息,在《美国大选结果难改中美关系》的标题下,还报道了香港报纸几篇文章的观点,如“专家认为别太在乎结果”,读者看了头脑清醒;特别是第12版在《趣说美国历任总统》下面刊登了一篇…  相似文献   

13.
新闻传媒是激发舆论的最有效的手段。从十年动乱“两报一刊”社论轰击群众的心灵,到八、九十年代新闻传媒推动改革热潮,曾卷起一场场舆论旋风。正如美国著名传媒评论家本·巴格迪茨所说:“美国人象大多数人一样,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以及电影里获得对世界的印象。大众传播媒介在任何时候都成了判断真与假、现实与虚幻、重要与琐细的权威。在形成公众观念上,没有比这更强大的力量了。”新闻媒介像人的触觉一样,是巨大的思想感受器。种种传播效果表明,媒介吸纳、发散和传导舆论的互动,遵循极其复杂而严格的法则。1、抢占舆…  相似文献   

14.
邵宝钢 《视听界》2007,(3):92-92
常州电台新闻台的全天节目中,每逢13个整点,《新闻冲击波》均会播发由新闻台在社会上发展的100个新闻线人提供的“线人播报”,这已在常州运作了两年多。我们把“线人播报”的内涵定格为片头设计的内容,即“时间的重量,真实的份量,一切源自百姓的力量。线人播报——老百姓自己发现、自己播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29):12-12
“他杀死了我爸爸,他杀死了我妈妈,可我还得选他!” 据说这是利比里亚总统泰勒在1997年总统大选中的竞选口号。在那次大选中,泰勒以绝对优势获胜。专家说,利比里亚人之所以选泰勒,是因为他们太害怕泰勒了。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4日,奥巴马胜麦凯恩当选美国第44届总统。大选揭晓后,媒体盛赞奥巴马成为第一位入主白宫的黑人总统,标志着美国民权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有评论家欢呼美国第一位“网络总统”的诞生,甚至说如果没有互联网,奥巴马就不能当选。奥巴马本人在胜选当晚的演讲中,也不无感慨地间接承认了互联网的作用,他说竞选的胜利靠的不是别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和新闻爱好者三年中.我利用工作之余采写了大量法制新闻稿件,多次受到省、市、县司法行政机关的表彰。 而促使我拿起手中之笔的, 是三年前一个弱者的不幸遭遇…… 1999年4月9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早8:00,我像往日一样早早来到律师事务所。打扫完卫生.我和另两位同事随手翻阅着刚刚送来的《中国律师报》。忽然,4月5日报纸上一篇名为《谁来当姚成方的律师?》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该文报道了卢氏县某乡弱智人、特困户姚成方 因“户口官司”上访多年未果,记者通过报纸向社会呼吁;谁来当姚成方的律…  相似文献   

18.
李燕吉 《视听界》2012,(4):95-97
2011年9月25日,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郎永淳亮相《新闻联播》,两位主播在播报新闻时语速明显比以前的主播有所加快,“心气儿”、“咱们邪”、“吃面儿”等口语化、亲民化播报也屡屡出现。两人快语速的口语化播报,使整档节目的信息量增大,更贴近生活。这预示着说新闻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播报方式正在被央视认可。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新闻界的传奇和偶像级人物,沃尔特·克朗凯特是完成“播音员”向“主持人”角色转变的第一人。他一生秉持“客观、公正、准确”的新闻人操守。独特的新闻播报风格使他被全关民众票选为“最值得信任的人”。他的新闻思想同样也影响着中国新闻人的新闻观。本文通过分析其新闻播报的特点和风格,进而挖掘其获得受众信任方面独特的新闻思想,对当今中国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节目中的“播”与“说”,备有特点1、“播”新闻的特点。所谓“播”新闻,是指适应于消息类报道的播音样式——播报。在现阶段综合新闻节目中,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大多采用“播报”的样式。其特点是:权威性。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面向全国、全世界,报道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新闻。这就要求播音员把稿件内容放在国际国内的大环境里,放在历史与现实的更广阔的空间里去透视、去感受,眼界开阔些、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悉心衡量新闻的重要性,运用恰当的语气处理以体现出大台的权威性。例如1999年5月8日凌晨,以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