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多年前,我在一家军区报社做编辑工作.起初缺乏经验,有一次编了一组关于反对形式主义的稿件送领导审阅,领导发现有些稿件的观点有片面性,就找我谈话,说报纸倘若刊发观点和内容有误的稿件,很容易形成舆论误导,并特别提醒我:作为编辑,编文辑稿,文字增删固不可缺,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所发文稿的导向性.这席话,在我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此后的工作实践,尤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编务人员的“把握”之功.对于保证舆论导向的上确.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剪”与“编”是文摘编辑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但“剪”不是机械地“移植”,“编”不是简单的叠加。正确地理解“剪”与“编”,有利于发挥文摘编辑的创造性,提高文摘版的品位。 “剪”。文摘编辑离不开剪,但剪什么却大有学问。笔者认为,在“示趋”与“辨伪”两方面尤其能体现一个文摘编辑的功力与品位。 示趋。示趋就是要求编辑能正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选稿时能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文摘版趣味性强,稿件处理不当时对读者的误导作用也会更严重。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新思潮、新观点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3.
前一时期,报刊上谈短新闻的文章不少,有许多精辟的见解。这都是谈“写”的。从自己的工作实践来看,还有一个如何编的问题。我感到编辑短新闻,需要有一栏节目的整体观念。有些新闻稿件,经过我们编辑的手,还是短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要说  相似文献   

4.
编辑,是由编和辑组成的。照《辞海》解释:编者,制作也;辑者,聚集也。按照编辑工作的程序来理解,我认为,编辑工作的前道工序应为“辑”,即收集材料(选择稿件);其后道工序才是编,即加工整理检校出版。可以这样说,“辑”乃“编”之基础和先决条件,无“辑”便无“编”可言,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在新闻宣传中,“辑”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其固有的特性,它不再是单纯地收集材料,而是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蕴涵了策划和组织的成分。但它又有别于策划和组织,策划和组织是一种总体的构思,宏观的把握,高屋建瓴。编辑收集材料,则是在  相似文献   

5.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6.
我做编辑工作的时间不太长,五十年代末在高等学校工作时兼办过校刊,后来又在省报主持过文教稿件和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七十年代初移位于出版部门,主持文艺出版物的编审事宜。我干过责任编辑,但更多的是做编辑环节中的复审、决审工作。我和做编辑工作的同志们一样,有许多这样那样的职业感受和体会,这里我只想谈一点,就是“编辑要勤于笔耕”。作家搞创作是“笔耕”,秘书撰文稿是“笔耕”,画家泼墨缀红是“笔耕”,书法家染翰挥毫也是“笔耕”。大凡以“摇笔杆子”出产品的,都可称之为“笔耕”。著名作家孙犁说过:“我青年时,初登文域,编辑与写作,即同时进行。深知创作之苦,也深知编  相似文献   

7.
巧用编后话     
巧妙灵活地运用编后话,可以对原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档新闻节日增色不少。在多年的编辑实践中,我体会到灵活运用编后话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旗帜鲜明、引导舆论广播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广播新闻节目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喉舌”功能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新闻报道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必须鲜明,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中,不少人吃不准中央精砷,思想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企业的改革认为“一卖就活、一股就灵”去年九月,我在编辑本台记音采写的“赣英水泥厂顺利实现扭亏增盈”一稿时,在稿件…  相似文献   

8.
“救”稿     
有位资深编辑说过:看一个编辑的水平,不是看他“枪毙”了多少稿件,而是看他“救活”了多少稿件。对此,我颇有同感。在编辑部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稿件有些出自名家之手,有些是初学写作者的处女作,更多的是通讯员和工作在一线的作者所撰写。就其质量来讲,优秀的属少数。对有欠缺的稿件,是轻易“宣判死刑”,还是努力将其“救活”,这不仅  相似文献   

9.
《温州零距离》是一档关注民生、真实面对观众、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新闻栏目,在强调“三贴近”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是我们栏目采编人员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作为这档栏目的编辑,在栏目开办近两年时间里,在稿件字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11.
晓波同志:几次来信都收到厂。你转业后到市报做了编辑,大家都很高兴。你思想上有些苦闷,我看主要是对编辑工作的严格要求,一时还不适应造成的。你选稿不当,上级对你批评;修改稿件不慎,作者责难;校对不细,出了“洋相”,被在全社公开“点名”。这些对你是有些难堪。但从长远讲,这_批评对你是有好处的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你会认识到,这是对你J爱护_你说,这样的‘叫。事”就如此严厉批评,有点想人通,我看恐怕问题就出在你的这种认识上。其实,你说的小事,作为编辑决非小事、你可能还记得,报社的同志有句“行话”,就是“编…  相似文献   

12.
有些编辑在谈到如何为作者改稿时,往往自豪地说:“我编辑出来的稿子几乎是再创作了。”然而,作者对此却不怎么领情。编辑稿件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从众多的稿件中沙里淘金,选出适合版面、栏目、且水平相当的稿件,然后再进行编辑。应该说,能跃入编辑眼  相似文献   

13.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4.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15.
组稿的学问     
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就要向社会广泛组织稿件。组稿,这是报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编辑的一项主要任务。 有些编辑也懂得组稿的重要性,但又嫌组稿工作麻烦,会占用自己的编稿、写稿时间,因此还是靠“就近解决问题”,需要什么稿件,请报社内部几位同志去写,自己也动笔,就不必向社会组稿子。有些编辑出于无奈,只好“广泛组稿”,无非是写一封统一的组稿信,在内部通讯刊物上发发,或是打印一下,装进信封,发到一些部门和通讯员手里。这种“现代化”的组稿方式,虽比较省力,但往往效果不佳。 编辑不能守株待兔,“等米下锅”,要密切同作者联系。那么,怎样  相似文献   

16.
宣传报道的“度”,指的是对客观事物与新闻报道把握的尺度。记者确定主题、取舍材料、谋篇布局要把握好“度”;编辑选择新闻、修改稿件、制作标题、配置稿件、设计版面、组织报道,更需要把握好“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搞新闻工作,就是在把握“度”上做文章。这篇文章做得好,新闻宣传既能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搞得生动活泼,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如何把握好宣传的“度”呢?我以为应该注意这样几点;第一,掌握好分寸。记者获得的采访线索很多,编辑每天要接触大量的稿件,一般稿件的取舍是比较好判断的,难…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报纸编辑工作当中,常常会接触到这样一类稿件:从内容上看还不错,可就是说不准属于哪一种体裁,说它是消息吧,又像通讯,说它是通讯吧,又有些像散文。有的编辑给这类稿件起了形象的名字——“四不像”,并主张下功夫把“四不像”变成“一像”,让其合体。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四不像”稿件是适应新情况,打破旧有新闻写作模式的新尝试,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古人认为,文章是作者气质的显露。人  相似文献   

18.
据说,国外有些出版社的编辑工作重点是进行社会活动,搜集信息,掌握学术动态,组织稿件。而在我们的编辑业务中,这些工作仅仅是编稿以前的一部分活动,有些老编辑称它为“编前工作”。编辑要不要改稿,国内也在进行着一番不十分引人注目的讨论。当然,我们现在都还要求认真审读、退修和编辑加工,不这样做也不符合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20.
楚让蕊 《新闻传播》2005,(10):44-44,47
刚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时,一些老编辑就告诫我说:“新闻无小事”,一定要从小节抓起,编好新闻。当时还以为有些夸张,哪有那么严重的事?如今自己在编辑岗位上摸爬滚打了8年,深深认识到当初老师们的话没有虚言:编辑是个细致活儿,如果不注意小节,一不留神就可能“因小失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