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上的一些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使用引号的句子: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深有体会地说:“……”,同志们一致认为:“……”,等等。我认为,凡是这种情况,都不应该用引号。引号的规范用法之一是:表示复述和引用。引号中复述或引用的,应该是原话或原文。  相似文献   

2.
文章或报纸消息中引用别人讲的话(有时也引用自己曾经讲的话)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引用,二是间接引用。所谓直接引用,就是照引原文(或原话,下同),不得作任何改动,还要使用引号。所谓间接引用,就是引用原文大意,可以同原文完全一样,也可以有所变动,只要不失原意即可,这种用法不能使用引号。在这两种引用中涉及人的时候应该怎样说,值得留意。下面从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相似文献   

3.
报刊文章中,不时有人引用“风格就是人”这句话。有的引用者说,这是马克思讲的。据查,这句话见于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但是,这句话有个引号。细心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是马克思的话,怎么会加引号呢?其实,它不是马克思自己的话,而是马克思引用布丰(或译为毕丰、布封)的话。  相似文献   

4.
画中有话     
"近期之内"。日本首相野田佳彦频频使用该表述以至其成为2012年度日本流行语,被用来讽刺某人做事拖沓,说话不算数。"‘文革’的模式究竟是什么?我觉得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些都要打引号,在最漂亮的话下面都有数不尽的冤假错案发生,让人民蒙受灾难。"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胡德平说。  相似文献   

5.
一次,和我县一位分管计划生育工作的干部交谈,她说:“过去,我们宣传计划生育,总是爱说‘你必须这样……’人家不爱听,回敬道‘我偏不这样……’现在,情况就不同了。我们把宣传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各项服务工作都贯串着  相似文献   

6.
最近到乡下搞调研,听到一个村干部在广播里布置棉花种植和计划生育工作。说着说着,这个干部就在广播里骂开了。什么‘对牛弹琴’、‘死不要脸’、‘一泡鸡屎坏红酱’之类的话,滔滔不绝。当我同群众谈起此事时,他们却说:‘这还不算什么,咒爹骂娘的粗话、难听话,你还没听到哪!’群众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7.
引用,即在标题中,引进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使之言简意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哲理性强的修辞方式。正确地使用引用辞格,能使标题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 引用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明引与暗引。 1、明引——即对题中引用的部分明确地标明出处或来源。它又可分为下面三种: (一)直接引用。一般都是直引原话并加上引号。如: (主)“好军嫂”登塔看上海 (副)她激动地说;“上海人那么热情,我忘记了旅途疲劳” (1995年1月18日《文汇报》) (二)间接引用。即作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  相似文献   

8.
一位当经理的朋友告诉我,去年初他曾向店里职工保证要落实“八条福利措施”,到年底只有两条未兑现。“真没想到,发牢骚的人这样多,都说我‘开空头支票’。其实,不是明明落实六条了吗?”听过他的话,我不觉一笑:“谁叫你打那个‘包票’?你当初满可以讲‘虽说订了八条,但完全落实也许只有五条’。嘿,到时候却有了六条,谁不拍手称好!”心理学家用一个公式来揭示此中的规律:人的情绪指数=期望实现值/内心期望值。当期望实现值与内心期望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  相似文献   

9.
“我”是谁?     
《新闻战线》编辑部: 这些年来,我们报刊上的各种文章中忽视标点符号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在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时,在引号外面使用第一人称“我”,这在新华社的稿件和报刊文章中屡见不鲜。有的文章中,引用别人的话中又有引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这说的是文学创作。新闻写作也同理。初学者最好是将发表稿和发表前的同一篇稿加以比较,才能领会写作的真谛。本刊就为大家做了这样一件事:选择一些典型稿件,将发表前和发表后的同一稿件一起刊登,并请原编辑讲解为什么要这么改。本期发表《改制方案该不该让职工参与?》以及编辑尹晓燕的文章《新闻稿件行文要简练》,希望大家仔细研读,也希望大家对这个栏目多提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磊 《青年记者》2007,(18):57-57
《南方周末》是中国报业不可忽视的一份与众不同的报纸,在充满模仿和"克隆"气氛的报业环境中,它仍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对知情权不渝的追求马克思新闻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新闻自由的描写和论述,"在这里我想引用一句罗曼.罗兰的话,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有人会说,‘既然不能不受限制,那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7日的湖南南县报上,登了一篇“自力更生造化肥”的评论,全文二百来字。开头是这么说的:“提起造化肥,有的人就说:‘么子家伙都冒得(没有),咯不是空手打哇哇。’一听就晓得,这种人搞化肥缺乏自力更生的气魄。缺乏自力更生气魄的人,一年四季眼睛向上,没有这样,找上级;没有那样,找上级。比如造化肥,似乎上级不给原料,不给工具,就是呆路一条,却看不到只要大家动手。就像‘蚂蚁掉到磨缝里——尽是路’……”。农民群众读了这篇评论,反应很好。他们说:“这硬像和我们扯谈一样。”还说:“好一个‘蚂蚁掉在磨缝里——尽是路!’道理说得兒多透,听起来真像‘韭菜煮豆腐——一清二白’的。”  相似文献   

13.
问 :现在不少出版物中 ,用月日简称表示节日、事件时 ,越来越多地使用了阿拉伯数字。请问这种不用汉字数字的做法正确吗 ?答 :GB/T 15 83 5— 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规定的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时 ,“要求使用汉字”。“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 ,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 ,并外加引号 ,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 ,不用间隔号 ,是否使用引号 ,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例如 :“一二·九”运动 ,七七事变 ,五一国际劳动节 ,“九一三”事件。然而 ,由于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15.
《每周文摘》一九八八年等三十一期转载了《联合日报》七月二十日的一条消息,标题是《上海市长自我约束“五不”》。消息说:“上海市长朱镕基最近在一次局级干部会议上公布了自我约束的‘五个不’:一、名字不见报,除非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以及外事活动,下基层调查研究不见诸报端;二、不上电视台,除非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朱镕基要求全市干部群众对他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16.
博览     
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译文新论有几段马克思论报刊与人民关系的话,经常被引用,但现有中译文有几处明显的不准确,影响到对马克思新闻观点的理解。一、‘出版物是历史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马恩全集》)第一卷五十页)其中‘英勇喉舌’可译为‘毫无顾忌的表达方式.’‘公开表露’可译为‘公开的形态’。马克思的这句话是要说明,出版物(可译为‘报刊’)本身应该是表达人民精神的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形态。现在的中译文体现不出马克思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莫把“公差”变“私差”函授学员 刘焜鹏笔者在某连采访时,听不少连队干部反映:现在的公差真难派。以前出公差,战士们都积极踊跃,惟恐派不到自己,而现在却恰恰相反,在连队干部的催促下,战士们还流露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有的即便去了,也常常是“凑凑人数,出工不出力”。上等兵小李直截了当地说:“现在的所谓出‘公差’,实际上大多数都是出‘私差’,公差变味了,大伙的积极性当然也提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中怎样运用引语呢?总结中外记者的写法,大体有两类做法: 一类是直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原话。在新闻中如此运用引语,对原话一定要加上引号,以表示是报道对象或新闻来源的原话,作者未加任何改动。前面谈到有的记者报道我国排坛名将梁艳上大学的新闻,文中引用她的话就是这样。再比如,战争年代的1947年2月7日,新华社发的刘胡兰  相似文献   

19.
画中有话     
"我们将把法国的奖牌计入欧洲,这样英国人就会乐于做欧洲人了。"法国总统奥朗德利用奥运会讽刺英国首相卡梅伦所在的保守党对欧元所持的怀疑态度。"体育在很多时候体现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公民的价值观。如果一块金牌可以超越我们的价值观的话,那我只能说我们的价值观比金牌低。"姚明评价国羽消极应赛事件。"不要再用‘他们’‘我们’这样的字眼,不要再分基督徒、科普特人(埃及基督徒)或穆斯林。大家都是埃及人、埃及公民。"埃及新任总理甘迪勒宣布新内阁成员名单,并说选择部长时只考虑能力,不考虑信仰。  相似文献   

20.
一稿三疑     
新华社3月31日播发的特写《农民向专员要干部》,是一篇较有特色的短新闻,不但主题好,而且现场气氛浓郁。稿中有这样几段描写是值得称道的:“2月12日一大早,山东聊城行署专员徐祥之和聊城地委组织部长侯继堂刚一踏进机关大门,八名农民就把他们围了起来,农民们七嘴八舌地说:‘专员,你把俺村的工作组弄到哪里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