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了解读者适应读者引导读者郭有声了解读者适应读者引导读者郭有声我在调研中曾听到有的读者批评说:“你们当编辑的对读者了解不多,出书不对路。”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发人深省,勾起我想对如何了解读者、适应读者和引导读者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了解读者是适应读者...  相似文献   

2.
议开架借阅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是完成其任务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试就此发表一些意见。开架借阅的优点开架借阅是一种读者可以直接接触、自由挑选图书的借阅方式。它的优点是:(一)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图书,就地了解其内容,在同类书中选择最需要的图书。(二)读者可以看到和读到许多原来不曾看到,不了解的图书从而扩大了视野,加深了实感,这不仅对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有所好处.而且也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荐图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读者和图书,是我们工作的两大对象。对图书要科学管理,对读者更要科学服务,所谓科学服务,我理解就是优质服务。我体验的优质服务是: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了解读者的困难,解决读者的饥渴。树有千枝,花有万  相似文献   

4.
我叫尤聂尔(Neal lllevich),是美联社北京分社的摄影记者,在中国工作已经4年多了。当我在美国还是学生的时候,对中国不了解。后来大学里开设了中国历史课,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所以今天我才能来到这里。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中国居住,也不可能来这里采访。直到1983年,我才来到了中国。在中国,人们向我提的最多的问题是,“外国报纸喜欢什么样的中国照片”、“外国人对中国什么样的新闻有兴趣”、“外国新闻照片与中国新闻照片有什么区别”……。由于报纸不同,读者各异,所以很难简单地回答这些问题。总的来说,无论是在中国或在海外,好照片一般是要被采用的。好照片应该给人们提供一些信息和知识,因  相似文献   

5.
报刊对读者这个“上帝”来说.有着引导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其中,服务是根本的。而要为读者这个“上帝”服务好,必须下大力气,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了解自己的读者。不了解自己的基本读者群,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报刊基本读者群的基本需求,就谈不到为读者服务,服好务更无从谈起。了解读者的途径很多。1.从读者的来信、来稿中,筛选有关读者情况、需求的有用信息。我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读者的来信、来稿,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库。它不仅提供了读者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见到<中国编辑出版文献题录选辑>(地震出版社2005年1月版),不禁有所欣喜.我国的编辑出版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每年出版的著作达几十种、发表的论文数千篇.虽然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社会读者对近年来的论著出版发表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仍有一些读者知之不多.尤其是对前些年的研究成果,一般读者更是了解得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一年前的夏天,我作为新华社 记者随同国家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北极采访,两个半月的海上和极地生活,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以下零零碎碎这些文字,希望读者任炎炎烈日下跟随我的回忆、体会一丝来自冰天雪地的凉爽和新奇的同时,能够对中国记者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考察船上的新闻记者 也许中国新闻的历史将会在某一页或显著或不显著的角落写上这么一句:二十世纪末,一艘中国考察船首航北极,船上有二十名记者,占乘客总数的四分之一,表现了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这次科学考察空前的热情和关注。 如果有谁想要了解今R中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8.
6月16日某报刊登了一篇通讯《古村,行将消失》报道多次提到楠溪江古村落,然而就是不点明古村在什么地方,给读者留下了不小的疑问。果然有读者去信询问古村地点,于是编者“来函照登”点明在浙江境内,早知如此,又何苦节省那几个字呢?无独有偶。最近从报上读到几篇诸如《走进周庄》之类的散文。文章的确写得很关,但文字却不提周应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只是一再说这是江南水乡名镇。也许在作者看来,周庄是很出名的,谁不晓得,可我就不知道,相信还有许多如我一样的读者并不了解周庄。新闻报道包括纪务性散文游记,涉及到地点,要告诉读…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我两次访问以色列,每次去都采访了不少政坛要人。目前,以色列和中国尚无外交关系,彼此需要了解,但了解都不够,因此,我觉得,将采访情况写出来,对我国读者了解以色列也许会有帮助。不期而遇的“半内部性”重要会议的采访第一次访问以色列是1989年5月,与钱文荣同志同行。那是中国记者首次正式访问这个犹太国家。其时,正值中东和平进程又一浪起,以色列政府正在制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11.
科技读者是工厂科技图书室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一支重要的技术骨干力量。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更好地为其服务,是将科技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开发出来,应用于生产、科研、经营的关键所在。笔者自八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工厂科技图书室工作,直接接触科技读者,经过近十年的工作实践,我体会到:  相似文献   

12.
话说预约     
“预约”这种特殊的发行方式属不属于资本主义范围,我没有把握。也许苏联不时兴这种办法,而我们许多做法最早都是师法他们的,所以解放后这种发行方式完全绝迹了。每逢翻阅象《中国版画史》、《新文学大系》或《世界文库》那些三十年代大部头书的时候,我就不禁怀念那种使出版者与藏书家都蒙过好处的发行方式。当年,它是出版社与读者之间一条直接渠道。读者拿出点积蓄来帮助出版者,把成本较大的书印了出来,作  相似文献   

13.
谈谈标题     
1980年,我到哈尔滨做调查研究,书店的同志告诉我:书名和书皮关系着书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读者进行过长期观察,发现读者选购图书的规律是:一看题,二看皮,三看作者,四看内容。题是首先进入读者眼帘的,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读者先看题是必然的。所以,无论是编书还是办刊,都要十分重视标题。一个好的标题,不仅对读者会直接发挥鼓舞作用,而且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能够深深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范长江写过一篇通讯,题为《中国的西北角》。这个标题在当时人们  相似文献   

14.
哪些书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现在来写此文,有下列几个原因:第一、我于1979年写出《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1980年出增订本),开了一张《中国文化基本书目》.有些读者看到,就来函说,我那张书目共有一百二十多种,太多了,他们不可能有空来读它.请我再为他们开一张更精华更现实的书目,最好是在三、四十种以内.我几年前也听见一位从所谓名牌大学文科毕业的中年教师说:"我在大学读书,只读间接书不读直接书,连一本中国古籍  相似文献   

15.
致读者     
本刊读者调查活动中,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中国记者》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不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登一些鼓吹刊物效果的文字,对敢批逆鳞者,《中国记者》能否耐得住心情?”读到此信,本刊总编辑即刻旁注:“欢迎批评!”这是真心话。我  相似文献   

16.
书刊的整个传播过程由许多环节组成,有人称之为传播链。处于由作者到读者这条传播链中间的编辑,在研究作者的同时,亦应了解读者和研究读者。因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书刊编辑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读者了解的广度、深度以及科学性和准确性。探究读者心态,是我们了解读者的一个窗口。读者心态由两个基本途径积淀而成,一个是历史群体无意识积淀,一个是主体现实性活动和阅历的无意识积淀。也就是说,读者心态既有现实性,又有继承性;既带个体色彩,又有群体影响。过去的文化、传统的因素是读者心态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  相似文献   

17.
(一)我的读者是谁?我的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我怎样做才能满足读者?报业竞争的结果,使党报不得不面对一个为自己和自己的读者群重新定位的问题。大众日报为了解其读者的基本情况,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选择,为办报提供科学参考,曾搞过两次读者问卷调查。据了解,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及其他一些省报近几年曾做过此类的读者问卷调查,其结论大致相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是党报的第一读者群,这是党报的“共性”。(二)准确定位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基础。调查的结果实现了报社对第一读者群的准确定位,剩下的问题就是根据自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报应如何增强可读性,真正办成读者“看电视少不了,不看电视也需要”的报纸?我认为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把读者的需求当作编者的追求。 以深入的调查了解读者。广播电视报是一张进入千家万户的影视文化报。报人面对的是广泛、复杂,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多层面的读者,如果报人只顾低头盲目办  相似文献   

19.
一忌对象不明确:一本辅导书既能给一年级学生读,也有五年级要读的内容,“低不成高不就”不易引起读者购买兴趣。据了解,一本书除特殊需要外,一般应有60%以上的内容完全符合读者需要,才有可能购买。 二忌书名不切题:如果把封面比作一张脸,那么书名就是眼睛。书名就像眼睛一样是会说话的,它能传递给读者最直接的信息,一个不切题的书名容易误导读者。书名是一种启示,要求在设计书名时传递出与  相似文献   

20.
今天的读者,大都知道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这个大名,晓得他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健将,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而对郁达夫还是一位卓越的文艺编辑家就不甚了然了。我因参加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的缘故,接触到一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我国现代文艺资料,翻阅了一些当年的书刊,对郁达夫的编辑生涯有了个梗概的了解。对于这位与郭沫若齐名的伟大的文化战士和爱国者,我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