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9期《新闻爱好者》揭露,7月7日《河南日报》二版的张文郁的“专访”文章:《黄河的问题大意不得》,竟是抄袭《世界经济导报》记者阮江宁两年前发表的文章,实属罕见。何谓“文抄公”?简单地说:古时指从事抄抄写写工作的人;现在指不费力气,不下功夫,抄袭他人现成文章作为已有的人.尽管各类报刊多方努力,严格把关,但不时还有“文抄公”的“作品”出现。其中原因很多,但从“文抄公”身上可以找出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王克勤采访北京出租车行业黑幕时是否遇到过危险? 王克勤回答说:“揭露兰州黑股市时,有人扬言500万买我的人头,当时真是危险。调查出租车行业虽然有些障碍,但情况好多了。” 即使“情况好多了”,王克勤的长篇调查报告《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刊登后,还有同行感叹:一个记者一年能写出一篇这样的报道足矣!  相似文献   

3.
人们提起包玉刚,立刻就会联想到大家对他的誉称:“世界船王”。这个雅号来自一个小小的故事。1976年3月8日,美国《新闻周刊》在封面上刊登了包玉刚的照片,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包玉刚成就非凡,这位香港环球航运集团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仅花了20多年时间,他就建立起一个海运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私人海运巨头。”这篇题为《海上之王》的文章发表之后,“世界船王”的雅号就飞越到五洲四海了。其实,他现在远远不只是一个船王。1979年11月,我从合众国际社的一条消息中第一次知道包玉刚这个名字。后来,我在采访中国船舶工业公司和中国租船公司时,包玉刚的情况强烈地吸引了我。我很想采访这位船王,他还是我的同乡呢!他的故乡在浙江宁波庄市钟包村,也就是我童年经常去玩耍的外婆家。村里有个包家祠堂,包玉刚就是宋代  相似文献   

4.
采访怎样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呢?我认为,贵在“心入”。也就是说,贵在用心来采访。我采写《喜看“的士”挂“喜”字》这篇目击新闻(载《大众日报》1994年1月21日第一版),就是一次用心采访的锻炼。 今年1月17日,是农历腊月初六,满街娶新娘的车队特别多。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是,这些车队,不是浩浩荡荡的公车,而是清一色的“的士”。我停下自行车,走到人群中,听到人们都议论纷纷,都说早该这样做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锁上自行车,  相似文献   

5.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6.
新闻同行都知道,采写独家新闻难,而在一个为广大群众和众多新闻单位所关心的重大事件中,能先于其他新闻单位采写到独家新闻,则更难。《新华日报》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袁伟民纵横论英雄》(获江苏省1984年好新闻一等奖),就是一篇先声夺人的独家专访。请看文章的开头“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昨晚刚从美国洛杉矶回到北京,今天首先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昨晚刚  相似文献   

7.
去年,我采访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王化东。稿件以《皖北“粮王”王化东》为题,2005年11月9日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配图片刊发以后,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农民朋友给王化东写信,有的表示要向他学习,靠种粮食增加收入;有的表示要到他那里取经,靠科学种田实现增产增收。农业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对这篇稿件表示肯定。同时,《农民日报》还把这篇稿件评定为5A稿件(报社评稿最高等级)。一我在采访王化东之前,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现阶段的农民在想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如何通过宣传这个典型,使广大农…  相似文献   

8.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9.
读《羊城晚报》,偶然发现这张报纸上有这样两个小小的栏目:《故事新篇》和《旧文新读》。在今年3月30日二版的这两个小栏目里,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一篇是《1958,“高产卫星”神话──闻名全国的天津新立村水稻亩产12.5万斤的惊人纪录,是这样“凑”出来的》;另一篇是《关于“放卫星”》。前者,是一篇记叙当年新立村党支部书记孟繁兴对“放卫星”那段历史的追忆;后者是从薄一波《关于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搞出的一段有关“放卫星”这一时髦用语和浮夸风形成的来龙去脉的叙述。我饶有兴趣地读着这两篇不长的文章,思绪起伏…  相似文献   

10.
1996年5月1日,《深圳特区报》在“港澳台新闻”版上推出“香港名人专访”专栏,每周定期与读者见面,至1997年7月25日,已累计刊出了61篇专访文章。由于这一栏目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一年多推出,设置新颖,采访难度大,各界名人分析香港形势,敞开心扉抒发爱国爱港之情,表达对香港未来充分的信心,很快得到了读者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第一篇专访《范徐丽泰的家国情怀》推出时,香港《文汇报》《深星时报》等报刊还刊出消息介绍。这个栏目已成为深圳特区报加大对香港新闻报道力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一个名牌专栏…  相似文献   

11.
《安阳日报》6月至7月刊发了我写的《西瓜姻缘》、《记者数麦粒》、《黄河,俺瞧你由怕变亲了》、《葫芦支书》、《咱给书记点台戏》(以下简称《西瓜》、《麦粒》、《黄河》、《葫芦》、《点戏》)等五篇农村采访手记后,《新闻爱好者》的编辑催我写写体会。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感受。农民立场农民感情今年5月,安阳市要召开八次党代会,报社党委确定我负责四篇特稿的采写编发。这样,我就挤时间带经济部记者高扬到五县农村“坐车观花”。结果,顺便发现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和事。当初我就嘱咐高扬,我尽量多问,你尽管多记。除了党代会的特…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采写某一稿件时,往往会意外地从被采访者口中获取另外一些新闻线索,这些新闻线索甚至比原先所要采写的主题更重大,更具指导性,《“买路钱”名目繁多,运销户有苦难言》就是这样一篇半路上“冒”出来的批评性报道。采写这篇稿件前,我正在着手采写《南通输船运输公司长江客运处改进服务工作,热情支持农民搞运输》的稿件。一  相似文献   

13.
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04年1月5日广州的《足球报》刊登一篇题为《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称国务院国资委认为中国足球是不良资产和不良市场,要求国有企业完成与中国足球的剥离。中国足协认为该报道失实,于1月9日正式宣布:从即日起取消《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所有比赛的采访资格。由此冲突引发的“封杀令”事件立即成为今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中国足球协会并不是“封杀令”的始作俑者。去年底,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下发通知,规定分属《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3大报业集团6家报社的6名记者一年内不得旁听采访广东省三级法院的…  相似文献   

14.
1985年,我写了一篇已故磁县县长杨惠民家属退还赠款的通讯《留得清白在人间》,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度河北省一等好新闻,全国二等好新闻。有的同志说,这篇报道问题抓得准,表现手法新,有“清水出芙蓉”之感。我认为这样的评论有些过奖,比作“芙蓉”实难认可,说是“清水”倒合本意。因为这篇通讯没有装腔作势,拉起架子。前年四月十八日,我到磁县王屯头村采访炼焦专业户葛金柱帮助贫困户共同致富的事迹,在座谈中,葛金柱谈到本县已故县长  相似文献   

15.
我这个人很笨,虽是新闻圈中人,却很难得在采访第一线冲冲杀杀。对于别人的报道,也自感不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困难,从不敢去品头论足。可是,看了范敬宜同志近期在经济日报上连续发表的五篇短新闻,却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评头论足”的强烈愿望,是这五篇短新闻震动了我,抑或是自己的旧观念受到了冲击,连我自己也闹不清楚。先说说范敬宜同志这五篇短新闻吧。它们是:《中国日报出了个好点子》(5月23日)、《“老外”开始怕“老乡”》(5月28日)、《二纺机B股上市在即》(5月29日)、《再给后代5000年》(6月1日)、《金发碧眼学苏绣》(6月16日)。五篇短新闻,均刊登于经济日报一版,而且都加上了花边框。许多有经验的记者这样认为:短新闻,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短,短到行文中没有多余的文字。但新闻要素又不能缺,该交待的要交待,该说明的要说明。要短到在一篇三五百字的新闻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6.
“树荫”,还是“树阴”?问及这一问题,恐怕人们十之八九要回答:是“树荫”。这有笔者对1998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大报纸使用“树荫”和“树阴”情况所作的概略统计为证: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90篇,而使用“树阴”的仅有3篇;《光明日报》使用“树荫”一词的文章共有43篇,而使用“树阴”的也仅有3篇。根据这样的词频高低状  相似文献   

17.
《“四季歌”还得唱》; 《“一锤子买卖”做不得》; 《莫玩“回扣术”》……我写的这几篇小论坛在省报发表后,有些热心的读者登门来问我:“你的那些评论题目是咋想起来的?”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怎么考虑过。实际上,这些都是采访中的副产品,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可这样讲,人们往往不大相信,觉得有点“打官腔儿”。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围绕着“论坛题目上哪找”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在寻找论坛题目方面,过去我作过多种尝试。一是去上头找,捕捉新提法,借题来发挥;二是去外边找,横向引鉴外地报刊,凑凑乎乎就是一篇;三是去古代找,引经据典,从历史典故说开去,追古抚今评论一番。结果呢,都不大成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产生论坛题目的第一源泉——群众的斗争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9.
《新民晚报》2002年5月11日第二版“新民随笔”栏,刊出了一篇题为《一根拉链三百个专利》的文章。有趣且有点吓人的题目,一下子便吸引了我的注意。文章的首句是:“是不是夸张了点,据说日本人的一根小小的拉链上面‘爬满了’300个专利?”读到这里,像我这样的外行读者,想当然地认为“一根拉链三百个专利”肯定是噱头,区区一根拉链哪里会有这么高的知识含量?不料,下面就是一句铿锵有力的肯定语:“商战,哪有什么夸张!一个专利就是一条‘防线’”叫人头皮一麻骨头抽紧。接着,作者分析道:“在国际市场上,倘若遇到这样的窘境:分明是前景看好的产品,却冷不防被‘专利防线’一下子顶了回来,你说胸闷不胸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本刊第二期曾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发表前后》为题,发表张松平的署名文章。今年7月10日《南方周末》又发表陈新华、吴清华、钟华友专访《深圳特区报》原总编辑陈锡添的文章。文中专刊“《东方风来满眼春》有‘遗憾’之笔”一节,是过去未曾公开见报的内容。现摘录如下:事隔十一年,陈锡添坦言这篇文章有一个最遗憾的地方,就是没有把邓小平的一段很重要的谈话写上去:“邓小平有一段话:‘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这四句是原话,我记得非常清楚。这四句话听起来很散,但连贯性是很强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