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早期神话中,女性因其丰产力备受尊敬,妇女在神话中处于显赫的主语位置。随着母权制被推翻,女性在生殖话语中的主语地位受到侵犯,并且经常被男性所置换,男性生育的神话产生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权神话消失了,但男女之间的对立并未消除,男性叙事话语无法接通孕妇的真实信息,恢复和提高孕妇的文学地位,只有依靠女性叙事话语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张爱玲散文中爱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里不时透出寒意并不断解构爱情神话、母爱神话、女性神话的张爱玲,在她的散中却留下了爱的意识的踪迹。她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所诉说的亲情之爱是隐在无言语的冷静与眼泪后面。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张爱玲散中的爱的意识是隐在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3.
在消解寓言,神话的当代坛,学创作中却仍然游荡着英雄神话的阴魂,池莉的《生活秀》就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女性事功的作秀神话。本以来双扬为例,试图透视这一类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化心理内涵,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妇女在寻找和实现自我角色转变的时候,社会与传统赋予的退缨保守与进取事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茅盾对欧洲神话有系统的研究,他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小说明显地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借欧洲神话创作小说来讽喻现实,以北欧神话中命运女神的“二姐精神”来塑造和评价“时代女性”系列形象,肯定“时代女性”执著、勇敢地直视现实、追求光明的特点,并对其各自不同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5.
论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作为一个与男性一样平等,一样具有人的权利与欲望的女性,她拒绝接受男性视觉下的女性神话:美女神话,贞洁神话,母爱神话;张爱玲作为一个对女人这一性别有着清醒体察的女作家,她打破了同时代女作家女权视觉下的叛逆神话、知识神话、革命神话。她的写作立场是女人而女性的。  相似文献   

6.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论女性文学中“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以批判男权化为基点,凭借女性话语阐述女性经验和女性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女性自身。“母亲神话”的颠覆与解构是女性学抨击男权化和女性自身内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9.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10.
宗教和神话中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是现实世界女性的缩影,在宗教和神话领域里,妇女的地位也是随着世俗世界的变化而改变的.通过研究宗教和神话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女性形象,来探讨中西方宗教与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异同,对于研究中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状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在我国,在一定阶段下,宗教和神话中的女性地位的变化都演绎着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作为神话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有神话的一般性特点,又有丰富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具有民间生态、叙事的神圣性特征和现实功利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童话并非是由儿童创作的,它最初不但是一种成人的叙述,并且是以成人自己为受众的叙述;童话来源于民间,其故事元素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之中,但伴随着对"童话"内涵的误解、启蒙运动前后知识分子不经意的叙事"策略",它逐渐成为独立的文类.而这一文类的独立,标示着人类对"童年"的发现,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文化的重要内容。神话以叙事的方式阐述观点,规范行为,表达价值,传输意识形态,成为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神话叙事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当前,通过神话叙事的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祛除西方神话的魅影,重叙中国当代的神话,打开民间传播的渠道,加快神话资源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与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抒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现代性"的作家,他们区别于大历史叙事的个性化文学观,独特的情爱世界,可以分别谓之乡村"神话"与都市"传奇"的作品形态,对单维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了令人欣慰的补充,当然也有各自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淮阳人祖庙及庙会是中原汉民族地区兄妹婚神话传播的一个重要中心点.当地讲述人对于兄妹始祖的血亲乱伦有着强烈的拒斥态度,进而在惯常类型之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区变体.兄妹婚神话以散文体和韵文体两种形式传播,存在着多种叙事传统.讲述人的神话观复杂多样,将神话僵化地界定为"神圣的叙事"无助于现代口承神话的研究.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虽然对神话传统的传承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非毫无限度.  相似文献   

16.
对神话概念的理解向来有“广义”、“狭义”两说。本文主张中国神话是一个发展的系统,道教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文章对道教神话进行了界定和描述,认为其对中国远古神话母题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角色、观念与情节三方面。它对中国神话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远古神话的改造,一是创造新的神灵和新的神话,并发展出新的神话母题。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18.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根据小说的神话与日常叙事纹理,可以将其分为神话时间和日常时间。文章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中神话时间和日常时间跨度和事件频度等问题;并深度探讨了两种时间处理的内在逻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以正反面人物截然两分的模式为基础的叙事结构,它具有与中外文学、文化经典中的"神话"叙事结构形式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特点。在形似的叙事结构中,前者的正、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替代了后者的神、魔和被诱惑的神造物,相应地,前者的人性局限也被置换为超验的神性和魔性。这种形似而质异的关系,显示了"十七年"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深远的传统渊源背景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