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子属禾木科竹亚科植物,与梅、松一起被称做“岁寒三友”,又和梅、菊一起被冠以“四君子”的美称。其家族庞大,功用甚多,我国很早的《竹谱》记载30种竹的具体用途。竹子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愈是发展,人们对竹子利用的范畴愈是广泛。中国文化中的竹意象斑斓多彩,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潘明剑 《四川教育》2005,(10):35-35
竹子是我校学生最为熟悉的植物.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历经数千年铸就的竹化,我给学生布置了以竹化为主题的课外作业,希望学生能从活动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3.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古代文人因爱竹而种竹、赏竹、咏竹、画竹,以致至"身与竹化"。竹子与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密切相关,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竹子的特征及其生长过程。 2.知道竹子对人类、动物的作用。 3.提高幼儿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参观过竹林;竹制品展览角;有关竹子生长及各种竹制品的录像带;带根有笋芽的小竹子、竹笋各一;每个幼儿一段剖开的竹子,一段有节没剖的竹子。  相似文献   

5.
竹思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 ,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 ,儒生们或看到气节、风骨 ,或看到虚心、谦恭 ,“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 ,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 ,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 ,无竹使人俗” ,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 ,而他策竹杖的风姿 ,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后 ,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也有不拿竹子善待的文人 ,譬如杜甫先生 ,他有…  相似文献   

6.
提起竹子,人们不禁赞叹它中通外直,高风亮节的品格,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竹和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和“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竹子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多种多样;它四季长春、姿态优美、情趣盎然、独具韵味,竹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偏爱,除了它具有生态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较高以外,更因为其有特殊的观赏和审美价值,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化,把竹子的特性总结升华为做人的美德和品格,成为一种高尚精神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广宁素有“竹子之乡”的美称,全县拥有竹林104万亩,是全国竹子最多的县。竹子在广宁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青皮竹,可以说是广宁经济命脉之一。近年来,竹子害虫日益猖獗,严重妨碍广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今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大面积竹蝗灾害,全县有12万亩竹林受害特别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今年购林药、收购竹蝗就花近70万元)。为了进一步了解竹子被害情况,认识竹子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掌握竹子害虫的防治方法,我们广宁师范生物科技活动竹  相似文献   

8.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9.
<正>我国是竹子的故乡,竹子不仅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早在上古歌谣《弹歌》中就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在国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竹子与中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相似文献   

10.
走进西乡塘小学,你会被这里浓郁的竹文化所吸引:优雅的竹林散发出清新宜人的气息,文化长廊里介绍竹子用途、品质的文章令人回味,教室走廊的墙上学生创作的赞美竹子的诗词、儿歌让人赞叹。教室里,竹子的"香气"更是扑面而来,竹书架、装粉笔的小竹篓、竹编打底的学习园地……竹文化已经深入到西乡塘小学的每一个角落,进入每一名师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人爱竹,有“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说法。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之一,拥有丰富的竹藤生物资源。国际竹藤组织也成为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那么,你知道我国对竹子的利用有着怎样的历史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在我国,关于竹的确切记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在出土的陶器上辨认出了“竹”字符号。  相似文献   

12.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画派,它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书入画、佛道思想和人文精神传统的注入使湖州竹派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从而具有了一种超越绘画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史军 《初中生》2014,(4):34-36
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竹子有如此浓重的情愫。我们攻城有箭,书写有简,储物有筒,吃饭有笋……竹子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之上。苍茫的竹海就像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乐园,青翠的竹林撑起了一个民族种竹、用竹、咏竹的悠长故事。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竹子依然是神秘的。中国为何有这么多竹子?竹海是怎  相似文献   

14.
竹思     
高洪波 《新读写》2012,(7):76-77
竹文化是中国特行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小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南朝刘宋一直到清朝,流传下来的历代竹谱有数十部之多。从最初专记竹子的园艺植物著作到以竹谱为名的竹之画谱,再到面向社会出版的版画竹谱,竹谱的内容和形制不断丰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竹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进行的;反之,竹谱的丰富和演变,也正是中国古代竹文化进一步深化和延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视野所及而产生,是人类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鄞州地处甬江三角洲腹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封天下以后保留至今的少数古县之一.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对鄞州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鄞州地名的探究,发掘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能更好地了解鄞州乃至浙东的地方文化与风俗.  相似文献   

17.
论竹的图腾崇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图腾崇拜是中国南方民族普遍有过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学、民俗学和历史学资料均可佐证。主要表现在:1、大量有关竹生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人类与竹有血缘关系;2、用竹作为氏族或部族的族称或标记;3、存在着对竹的图腾禁忌习俗;4、存在着大量关于竹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入社、繁殖、祭祖三种祭祀仪式;5、存在有很多竹的模仿活动,如装饰、跳舞、音乐等。  相似文献   

18.
孤清之竹     
孤竹,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孤生之竹,这种竹子极为难得,在上古时期人们将其制成“孤竹之管”,成为祭祀的重要乐器,也成为后人向往的能演奏出奇妙音乐的乐器。另一种意思是孤竹国,这是个北方边远的小国,但却出了两位极为有名、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伯夷和叔齐。而后代“孤竹”这个概念常是融合了孤生之竹与与孤竹二子两者的品质,并且士人在咏竹时常把一般的竹子当做孤竹来赞美。孤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质点。  相似文献   

19.
孤清之竹     
孤竹,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孤生之竹,这种竹子极为难得,在上古时期人们将其制成“孤竹之管”,成为祭祀的重要乐器,也成为后人向往的能演奏出奇妙音乐的乐器。另一种意思是孤竹国,这是个北方边远的小国,但却出了两位极为有名、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人物——伯夷和叔齐。而后代“孤竹”这个概念常是融合了孤生之竹与与孤竹二子两者的品质,并且士人在咏竹时常把一般的竹子当做孤竹来赞美。孤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质点。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进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校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而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表现形式,不明白我国同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就不可能对英语有比较深入的掌握.本文首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一定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英语教学中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高校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和举措,构建新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