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14"玉树地震是我国汶川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大地震,在全国军民迅速开展抗震救灾的同时,各级各类媒体也立即展开专题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活跃着网络媒体的身影。与汶川地震报道不同的是,这次视频网站更加迅速广泛深入地对青海玉树地震进行了专题视频报道。  相似文献   

2.
青山 《新闻导刊》2008,(3):22-24
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损失最大的灾难。汶川地震是天灾,也是大考,考验媒体在救灾报道中的作用;考验记者、主持人、把关人的基本素质。电视和网络媒体的24小时滚动直播,激发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勇气,也将媒体的诸多不足暴露在观众和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7.0级地震,其危害及影响远不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但却在发生之后占用了大量媒体资源,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过度报道"的探讨。"过度报道"是否有违新闻真实,本文将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媒体议程设置明显受政策议程设置影响人民日报在2008年5月13日~6月12日之间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充分及时的报道,进而影响了公众议程设置,满足了全中国在该时段对此热点事件的关注。地震发生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就花了一半版面报道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以及领导人召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报道中网络新闻评论的类型、文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特的大地震灾害,我国媒体非常迅疾,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大灾害面前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其中的网络新闻评论也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迅速跃入大众的视线,其类型和文风在此次地震报道中呈现了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难报道中脱颖而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网络媒体之发展方兴未艾,3G技术又开始推动手机功能以惊人的速度拓展,从原始的通讯工具摇身一变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发生在今年3月11日的日本强震中,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灾后的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  相似文献   

7.
张二伟 《新闻世界》2008,(12):109-111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报道教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和报道方式四个指标对《南方周末》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具体呈现《南方周末》在这次报道中的框架特色和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之后,为了及时报道相关的信息,媒体间的新闻大战也拉开了帷幕,第一天的报道成为新闻大战的重头戏。由于成都离地震中心相对较近,当地主要媒体都及时派出记者赶赴汶川等受灾严重的地区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9.
甘丹 《网络传播》2005,(3):44-45
发生在南亚东南亚的连环地震海啸.无疑成为2004年来最大的新闻事件。中美两家著名的新闻网站——新浪网和CNN.com部对此事展开了强力报道。而纵观事件前后两家网络媒体的应对策略,后者似乎比前者略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地震的发生,短时间内引发了社会人群行为及心态的震荡与变化.由于外部灾害所造成的社会秩序瞬时“断裂”,人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环境出现了“断流”,对社会信息的重组与传播,便成为大众媒介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以四川电视台2008年“5·12”汶川地震新闻制播报道为切入点,探寻此类报道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对报道内容所带来的建构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传播得到了飞速发展,它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而且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汶川地震为研究个案,透过汶川地震看网络议程设置。深入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最终笔者认为汶川地震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3.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15:03:14,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在直播中插播重要新闻,及时报道了地震消息;19:00,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紧急启动。对于这一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央电台以最快速度做出反应、全面关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也将中国社会的各方力量空前地团结、凝聚起来。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役中,网络媒体表现令人深刻,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指出,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5.
韩彪  于都 《军事记者》2008,(8):56-57
2008年5月1213北京时间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在新闻频道的15时《整点新闻》中头条播出了地震的消息,就此开播了《突发事件·关注汶川地震》的现场直播报道,24小时不停机。央视反应迅速,报道客观、权威、翔实、充分,为党和政府及受众提供了全面的灾情资讯,  相似文献   

16.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期间,新闻媒体在传递信息、舆论引导、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直观形象的新闻图片报道,在危机发生时作用更加凸显.本文以<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绵阳日报>三级党报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周新闻图片报道为例,分析了党报在危机事件图片报道中的作用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今年雅安地震,使人们想到了五年的汶川地震,当时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中国突发灾难事件报道的一个里程碑:信息快捷、公开、透明;媒体人提升了人文关怀的素养。但是,当开始冷静、理性地思考汶川地震报道时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媒体记者集聚灾区,占用灾区资源;为了报道"效果",干扰救援,对被采访者不够尊重;灾难中不恰当的娱乐化表达。五年后的雅安地震中,媒体的报道却有不少的进步,即:灾区现场报道克制、冷静、理性;报道方式以打气加油为主旋律;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没有障碍地实时传播。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地震。随之关于地震的报道充斥网络,地震报道涉及到灾民的真实信息报道、民众的知情权以及政府和社会责任等诸多问题,为  相似文献   

19.
一、不和谐音:新闻价值与新闻伦理之间的冲突 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灾害情况进行了及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