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祖国和平统一方针。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坚持和发展;谈判内容和方式的扩充;寄希望于人民方针的发展以及不承诺放弃武力的主张等。这些都是对“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构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前后为争取祖国统一和发展所做的一些原创性设想和探索,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思想先导和渊源,是“一国两制”的雏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和完成了“一国两制”的理论的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设想顺利地实施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且为了早日统一台湾进行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3.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这一伟大的构想的提出和付诸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前后为争取祖国统一和发展所做的一些原创性设想和探索,为"一国两制"提供了思想先导和渊源,是"一国两制"的雏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和完成了"一国两制"的理论的构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的设想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并且为了早日统一台湾进行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提出一系列解决香港问题的战略决策,为香港回归奠定了坚实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通过谈判解决了香港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实现了香港的顺利回归并使“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5.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主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提出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则提出了“八项主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这些主张和方针形成了光彩照人的清晰的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从一定要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轨迹点,精彩地凸现出“一国两制”理论形成发展和创造性运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由“三个代表”的论述到“德治”思想的提出,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党治国方略的重大发展。“德治”是在新形势下治党的内在要求,它给治党带来了促进力、凝聚力、核心力。  相似文献   

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对民族宗教工作战线进行拨乱反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时期发展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在20年前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20年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离开领导岗位前后,就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党的建设、中央领导集体的建设、应对国际形势的策略等重大问题,向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了明确的“政治交代”。址多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遗余力,忠实地实践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抓住机遇,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前实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合作,稳健务实,是我们党的历史上又一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领导集体。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主要是以革命为主线,是侧重于政治的发展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是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是侧重于经济的发展观;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全面、系统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