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 拉奇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记者和女作家 ,她以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蜚声世界文坛 ,是国际新闻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曾两次获得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文森特”新闻奖 ,有关海湾战争的报道获得麦西纳最佳新闻报道奖。她的《风云人物采访记》一书被美国的教授们作为讲解采访技巧的典范作品。解读法拉奇的新闻作品 ,可看出丰厚的文学底蕴为其拓展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 ,文学的视点使其新闻作品更具穿透力 ,更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剥离事物 ,展现出了许多记者“看不到”的东西。法拉奇的新闻作品深受新新闻主义的影响。新新闻主义是2…  相似文献   

2.
高梅 《新闻三昧》2006,(4):10-12
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一直是新闻业的一面大旗,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然而,随着网络、电视等其他新兴媒介的出现,一篇十分“客观”的、五个W要素齐全的、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事实、语言平实的新闻作品似乎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和胃口,这促使一部分新闻记者对传统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多的凸现“主体意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就是这场革新的先锋人物,她的新闻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其独特的“法拉奇风格”。长期以来,新闻界人士将法拉奇的新闻作品作为一种成功的典范进行研究和模…  相似文献   

3.
曾两次荣膺意大利最高新闻奖——圣·弗森特新闻奖的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写世界风云人物访问记而声誉卓著。她的人物访问记风格独特,被称为“法拉奇式访问”。而“法式”访问记的“秘诀”之一,便是她的一套灵活多变、轻重穿插的提问方法。纵观法拉奇的提问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种: 开门见山法:例如法拉奇在采访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前,就早知道他是个独裁者,他开始总要自言自语十多分钟。为了获得主动,法拉奇一见面就说:“我要告诉你,先生,你  相似文献   

4.
读法拉奇的文章,很难不被她感染,看法拉奇的生平,很难不为她倾倒。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身上的确有着神话般的光彩,令人叹服。 法拉奇一生著述颇多。1946年,16岁的法拉奇走进新闻界,最初报道犯罪、医药新闻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6年之后,她到《欧洲人》杂志报道好莱坞娱乐新闻,1958年她出版了作品合集《好莱坞的七宗罪》。此后,法拉奇开始逐渐焕发出光彩,出版了报道妇女生活状况的《无用的性别》、小说《战争中的珀涅罗珀》、专访合集《讨人嫌的人》、关于人类征服月球的报道合集《假如太阳陨落》。1967年,已经…  相似文献   

5.
法拉奇何许人也?奥里亚娜·法拉奇是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女记者,1929年6月29日出生于佛罗伦萨,16岁时,法拉奇就开始写一些新闻稿并很快在当地的报纸发表,17岁就加入了反法西斯抵抗组织,21岁的法拉奇正式开始了职业记者生涯,自认为天生就是一个"记者料".先后作为战地记者被意大利周刊<欧洲人>派驻越南、印巴冲突地区、南美和中东等地区.  相似文献   

6.
万红金 《新闻知识》2002,(11):30-31
一、记者有风格记者的作品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向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我坚持认为,记者应有自己的风格。从新闻实践来看,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都是讲究美学效果的。在中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中,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比较成熟的记者。如意大利的法拉奇,美国的斯诺、李普曼,日本的本多胜一,中国的范长江、邓拓、穆青和柏生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富有创意的地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雨果在谈到文学时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  相似文献   

7.
邵薇 《军事记者》2001,(2):35-37
奥丽亚娜·法拉奇,2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信仰极端个人主义,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又不排斥权力(成功)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于是,她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自我表现欲望、蔑视一切权力同时又利用自己的“明星权力”等,都无可避免地反映在她的新闻作品中。她的新闻,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有价值,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  相似文献   

8.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确是个奇人。虽然她年仅五十一岁,却敢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她的自吹自擂居然还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可见她确有令人折服之处。法拉奇自幼入医科学校,但十六岁时就给报纸写稿,对新闻很感兴趣。1950年二十  相似文献   

9.
法拉奇与我们1980年8月,法拉奇首次访问中国并与邓小平谈话时,我还是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位光彩照人的意大利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的不凡经历对我们来说,还是闻所未闻的故事。记得过了不久,《人民日报》介绍了她的生平并发表了邓小平接见她时的谈话。这也是法拉奇首次被中国读者所认识。1982年和1984年,新华出版社以《风云人物采访记》为名,先后译介了法拉奇对基辛格、阿拉法特、约旦国王候赛因、西哈努克、甘地夫人、布托等风云人物的采访文章。此时我已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和许多惶惑于“新闻”究竟为何物的年轻记者一样,对于法拉…  相似文献   

10.
9月14日,奥莉亚娜·法拉奇去世,享年77岁.这位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外交、新闻界名噪一时的女记者,在家乡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家小诊所平静结束了传奇一生.法拉奇被誉为"世界政坛采访之母",而她的作品成为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  相似文献   

11.
从普利策新闻奖透视美国新闻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萌 《新闻记者》2004,(6):20-21
普利策新闻奖是由美国著名记者和报纸经营人约瑟夫·普利策创立的。自1917年颁奖以来,其获奖作品一直被誉为“美国最负责任的写作和最优美的文字”,获得该新闻奖更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我们知道,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集中体现了美国主流的新闻价值观。2004年4月5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了第88届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在本届普利策的新闻奖项中,共有7家报社获奖;《洛杉矶时报》继去年拿下3个奖项之后,今年又拿下“突发新闻报道奖”等5项大奖,成为最大的赢家。…  相似文献   

12.
已经故去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曾成功地采访了许多世界知名人物,她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善于恰如其分地运用情感因素,即采访伊始,便引起被采访者的谈话兴趣,使整个采访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获得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下面是法拉奇在上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采访开头:  相似文献   

13.
刘春蕾 《报刊之友》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春蕾 《今传媒》2011,(8):146-148
法拉奇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记者,以采访世界政坛风云人物而闻名。她的作品,一直是国际新闻界研究和学习采写技巧的范本。在这里,我们就针对法拉奇的提问艺术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细致的研究,深入分析、总结了包括紧逼、挑逗等独特的提问方式在内的艺术技巧,最后还针对她对基辛格的采访,进行了全面集中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无数记者为了多写、多发新闻,忙得寝食失常,有人一年要写数百篇稿子。而意大利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却是一个例外,她似乎无意于跻身这激烈的竞争,一年只写三四篇人物访问记,数量之少,出人意料。然而,她在世界政坛和新闻界,却是一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人物,所写作品,影响深广;所到之处,日理万机的政府首脑几乎都乐意接受她的“专场访问”。  相似文献   

16.
邵薇 《现代传播》2002,(2):79-81
奥丽亚娜·法拉奇 ,2 0世纪国际新闻界的风云人物。与她令人艳羡的新闻成就同样耀眼的 ,是她鲜明、尖锐的个性。她迷恋文学 ,信仰极端个人主义 ,既反对一切专制和集权 ,又不拒斥权力 (成功 )带给她的向人们传达她信念的便利。她的新闻 ,是贴有“法拉奇”标签的“个性新闻”。法拉奇的“个性新闻” ,是对传统的“客观主义”新闻观念的反动和叛逆。创新 ,有价值 ,但同时也有争议。探讨法拉奇“个性新闻”的得失 ,从中可以得到良多启发。新闻界借去的作家法拉奇语 :“要想理解我的情况 ,就必须想一想像吉卜林、杰克·伦敦和海明威这样的人。他…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18.
奥琳埃娜·法拉奇是意大利《晚邮报》的著名女记者,在世界新闻界享有盛名.她在对风云人物的戏剧性采访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超群才干和独特的采访方式,使公众瞩目.法拉奇善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叱咤风云的人物进行引人注目的访问,并以提问尖锐、切中要害而闻名,而她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又往往寓于提问中.在采访过程中,她从不失去自己对局势的控制,一次次从她所得到的回答中敏锐地去发现破绽,不断打开对方的缺口,使天平上自己这一方的砝码总是重于对方.用法拉奇自己的话来说,采访是"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异于传统的采访风格法拉奇热爱新闻事业,她认为记者有一种非同寻常而又了不起的"特权",那就是,你能在事件发生之时就写出历史,并能与那些控制着世界和能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进行争辩、解释和热烈的讨论.然而她的来访"不是把自  相似文献   

19.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20.
张晖,1967年11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曾先后在国际台国际部任编辑,在时政部任记者,在英国任驻外记者。现任国际台时政部主任,时政报道首席记者。擅长国际新闻报道和时政报道,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优秀对外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