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以书为伴,与书同行"是一种理想的学习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离这个理想非常遥远。现如今多元的价值观、各种物质诱惑使人的心性变得浮躁,快餐文化成了主流。"读图时代""电子时代""游戏时代""玩具时代"的来临,让人们想要认真地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心地读一本喜爱的书都越来越困难了。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本从英国BBC热门节目"QI"("Quite Interesting",意为相当有趣)中挑选出来的有关普遍性的误解和常识的图书,很像《十万个为什么》,但是却更有趣。有趣在于书中的知识与我们每天可能遇到的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答案却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读了这本书,你有可能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处理的方法也会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3.
徐贵祥 《成才之路》2009,(21):M0003-M0003
一个人一辈子要读多少书?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一个人一辈子要用到多少书?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些书读了终身受益,有些书读了到死也用不上。我们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总是被谆谆告诫,要多读书,所以不管什么书,不管有没有兴趣,不管能不能读得下去,只要是大人或老师推荐过来的书,一律照单全收生吞活剥。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生命已被耗去一半乃至一多半。  相似文献   

4.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相似文献   

5.
读懂自己     
有 人 说 :人 生 是 一 道 风 景 线 。 风 景 线 上 有 读 不 完 的 春 华 秋实 ,夜 月 朝霞 。 同时 也 存 在 风 险 ,人 生 不 可 避 免 地 面 对 着 许 多 诱惑 ,贪 欲 、嫉 妒、仇 视… … 我 们 一 直 倡 导 要 多 读 书 ,读 好 书 ,却 很 少 提 及 要 读 自 己 ,读懂 自己 。 读别 人 不 易 ,读 懂 自己 也 许 更 难。 读别 人 有 各 种各 样 的 读 法。读 自己 却 不 能 变换 角 度 ,更 不 能朦胧 。 如同 照 镜 子 ,无 论 你 是 怎 样 晃 来 晃 去 ,都 只 能 看 到 你 的 正面 。 倘 若 你 立 在“ 哈 哈 镜 ”前 ,你 见 到 的 …  相似文献   

6.
翻开中国近代史,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直是我们时代的主题。 一批批炎黄儿女,纷纷跨出国门,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出国留学潮。特别是近几年的自费留学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知识改变命运"是当今社会的丰流,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留学回来,拿着镀金的文凭在职海中游弋时却发现时代变了,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这时对你有没有留过学不是第一,关键是看你留学学什么。你专  相似文献   

7.
烛心园     
《成才之路》2011,(10):98-99
国内首评十大"途书"如果只带一本书上路,你会如何选择?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里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时间少了,但"旅途阅读"却成了每天几十分钟或几小时上下班路上、每月数日差  相似文献   

8.
<正>人都喜欢读好文章。好文章有一种气场,你一接触,就有一种被强烈吸引的感觉,你便不忍放手,要把它一口气读下去,下次,还要找这人的书读。我读王开林的书就是这种感觉。他的书对我们学习写作有什么提示呢?今天只谈一点:铸就文章思想的深度。好文章,也写鸡毛蒜皮,但一经他手写出来,便有不同凡响的味道,能触得你心灵猛然一颤,能让你读到不同一般的见解,能让你  相似文献   

9.
早早 《中学生百科》2023,(17):52-53
<正>如果你读过很多书,依然不能更好地生活,依然无法在躁动、迷茫、无助甚至是绝望时给自己做一次简单的心理按摩,不妨试着给我们写一封信说说。我们很乐意踏遍古今中外为你找到属于你的心灵智者。秘密树洞:597516737@qq.com来读信者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大家随口聊起了以后想要做什么。其实,聊了也聊不出什么结果。医生、游戏玩家或者开个什么手办店,什么都有。  相似文献   

10.
一、读题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相似文献   

11.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相似文献   

12.
有些书很奇怪,看第一次的时候,不觉得好看。当你在脑海里一次、两次、三次地回味,却会发现这本书很好看,你迫不及待把书拿出来再看一遍。一些我们吃过的食物也是这样。吃的时候,你不觉得特别好吃,过了一些时日,你却愈来愈回味,愈想愈好吃,好想再吃一次。有些人也是这样。跟他一  相似文献   

13.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有的人,在你有权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句,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当我们问别人"你在读什么书"时,有时我们会发现与他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5.
〔原文〕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穴况且是人家的雨伞雪,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芽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2,(Z1):37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呢,很容易填满,对不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但是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7.
任苇 《中华家教》2020,(4):50-50
如果我们家里来了客人,外面又下大雨,客人来的时候带着一把伞,然而走的时候却把伞忘在门边。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怎么跟客人说话?“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丢书,就是丢钥匙,如果脑袋不是长在你自己脖子上的话,你恐怕连脑袋都丢了吧!”  相似文献   

18.
正一这个时代肯定不是读者最多的时代。读者在流失,作者也在流失。千万人争读一本书和全民写作的时代早已经远去。文学越来越小众,读小说的,尤其是严肃小说的更是不多。但剩下的都是这个时代的理想读者。他们,或者说你们,都是作家最信任的人。关于小说,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面对一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的长辈、老师常用这样的话鼓励我们多读书,读好书.的确,读书确实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好处.但笔者教书20余年,也发现一些奇怪现象:我们这一代人,很多男生常夜以继日地啃读金庸、吉龙的书,但至今一个武侠故事也说不清楚,一个武侠故事也编不出来;很多女生饱读了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读的时候动情投入,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可如今叫她编写一个短篇爱情故事,比登天还难.当前,我们的很多学生,书看了不少,几年下来,按理说写作文应是小菜一碟的事,可老师一叫写作文,还是在那抓耳挠腮,甚至想抄袭一篇了事.  相似文献   

20.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 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