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翻译策略的灵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把“等值”放在首位,要求译作尽量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与原作保持“对等”,但传统译论长期以来一直忽视了一点,即有为数不少的成功译作在分析原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原作做了相应的增、删、改等调整。事实上,国内外翻译界已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国内黄忠廉提出的“变译理论”等。在实践中,译者应打破传统译论的束缚,从潜在读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黄容波 《时代教育》2007,(10Z):116-117
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忠实地再现原作,使译作与原作实现对等,让“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作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奈达)。这就包括实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风格及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本文着重探讨翻译中的风格传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与译作风格的矛盾统一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活动,译者自身的主观风格必然会强加于原作,从而使译作带有译者个性化的痕迹,而由翻译个性化而产生的个性化的翻译直接导致翻译标准和原则的难以确立,也是旧作新译和一文多译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角度谈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担任原作读者;另一方面担任译本的创造者的角色。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等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但这种创造性叛逆不能背离原作的精神风貌,损害原作的艺术价值,而应以译作与原作效果对等为前提,使译作神似于原作。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是对原作的介绍和再创作,是对外国文学原作的艺术加工,它和非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不同。文学翻译的标准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顺,使译作能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文学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理解和表达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密切相关。文学翻译的译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修养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否定有关译和原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通过译作表现他与原作的差异,他是原作在译语化土壤中创作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穆旦先生作为在文学创作及翻译领域都颇有建树的学者,在其翻译生涯的初期曾将自己用中文创作的12首现代诗歌译为英文。在对这12首诗歌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穆旦通过增译、减译、改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保留和发展了原作的音韵美,使原作具有更生动的视觉效果、更强烈的感情色彩、更清晰的语义表达。除此之外,抽象概念人格化在译文中的使用以及对诗歌结构的调整也使他的作品在不同语言及文化中得到新生。本文通过对比穆旦12首自译诗歌的译作与原作,在具体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探究穆旦自译的动机和特点。  相似文献   

8.
等值翻译,即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争取全篇章的最大等值。在英汉互译时,有时需要译,有时需直译,但只有等译才能使译作与原作等值,才能使译文尽善尽美。尤其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等值翻译可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愿意,能使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原作。  相似文献   

9.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是指译作读者对译作的理解应当等同于原作读者对原作的理解(Nida,Eugene A,2001:87).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源语文本和译作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的标准,是对传统的将源语文本和译作之间的关系作为确定翻译正确度标准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功能对等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感受。”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才正式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相似文献   

11.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所追求的是译作与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由于文化在民族、历史、地域上存在着差异,文学翻译又是一种历时性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以翻译时作必要的文化诠释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它已成为翻译这一重构交际事件过程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讨论了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问题,首先,文章追述了两者各自的历史渊源,及翻译史上与之相关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借以阐发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意义与功能,特别是后者中所蕴涵的等效和读者反应论,给我们提供了赏析评价诗歌译作之新视野。其次,文章简单回顾了中国的诗歌理论,特剐是近代王静安的“境界说”,一方面加深了我们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诗歌应当译什么提供了理论支持,即译神为主,形次之。不可因形害意。因此,中国传统诗论与动态对等之等效说可谓遥相呼应,盖惟有在宿文本中重现原作之境界。方可求神以使诗歌之效力直追原作迭于宿文本读者。文柬,不同译作之比较,或译形以求忠,或译神以达众。  相似文献   

14.
二元对立论把原作与译作视为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占据主导地位,而翻译则是一个消极的传输过程,处于派生、从属地位,这种观念已经受到多元系统论的挑战,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都对译者的从属地位进行了解构.分析中西方译论和译作不难发现:翻译实践中译者"隐身"的不合理性以及"显形"的必然性.译者的翻译功能在于,译者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最终获得的认识结果(译文)都渗透凝结着译者的主体意识活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中的边缘地位,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文化转换活动,这一活动发生或进行时,造成的损失在所难免,而儿童文学翻译由于阅读受众的特殊性,相较而言,损失的可能性更大,对翻译的要求相应就更为苛刻。要想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既传递好原作意味,又保存原作的形式之美,让翻译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许多译者渴求已久的愿望,也是读者希冀看到的结果。在译前认清翻译损失的可能性并进行积极的补偿,有助于译者实现对作者的尊重,更好地负起对读者的责任,从而产出成功的译作。  相似文献   

16.
宗文 《海外英语》2012,(8):175-176
陌生化在诗歌创作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旨在提高诗歌的独特性,唤起读者对诗歌语言的审美欲望,从而实现诗歌的文学性。诗歌翻译被认为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而如何恰当地使陌生化手法再现在译作中更是一种在适度原则下的创作,把握翻译的"度"是对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与考验。文章主要从汉诗英译方面说明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原作陌生化手法时"度"的把握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7,(33):191-193
本论文利用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得出夏目漱石《心》的林少华译本的可取之处主要为用词丰富、句式灵活,不足之处为存在部分误译、漏译现象,既有符合动态对等原则之处,也有部分不符之处,可谓瑕瑜互见。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作为翻译学习者,应该积极学习林译的优点,尽量避免其不足之处,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以动态对等理论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予译作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8.
试析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制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不仅只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更是两种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译对源语化和目的语化的知识必然会对其翻译产生影响,这种“一种化对另一种化的影响”被称为化的“迁移”。翻译对化的迁移受原作、翻译策略及方法、译、语言化差异、化的相对地位和互动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中的最具主观能动性和最活跃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翻译为载体,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译作与原作的互文性三方面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蔡演 《海外英语》2015,(1):141-142,178
文章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集》的中译本,从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儿童文学语言的风格和特点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