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曾被梁启超列为《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之一。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戎马一生,为西汉王朝立下了辉煌功勋。司马迁写作《李将军列传》的意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描述李广的军事才能、优秀品性和独特个性,塑造出“飞将军”的鲜明形象。  相似文献   

2.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曾被梁启超列为《史记》十大文学名篇之一。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著名将领,他戎马一生,为西汉王朝立下了辉煌功  相似文献   

3.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著名的大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都有赫赫战功。可是两人带兵的路子大为不同。《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相似文献   

4.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李广这个“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名将形象,高度赞扬了李将军超群的武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对李广的悲剧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并以此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作为一名武将,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的最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就是通过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建立军功,以报效国家,博取封侯,光宗耀祖。然而他一生的苦苦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最后却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读《李将军列传》,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司马迁在传中借汉文帝、汉武帝之口说李广“不遇时”,“数奇”。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相似文献   

5.
运气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汉武帝攻伐匈奴时,起用了四位大将,他们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论对边塞及敌情的熟悉,论指挥才能和武艺胆略,李广应居四将之首。匈奴人特别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在《史记》中,篇幅最大、最重要的便是"列传"。在"列传"中,司马迁尽量客观地评判每一个人的得与失,我们也能从大英雄身上看到很多缺点。比如说《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把李广描写成一个人人敬畏的"飞将军",他似乎集所有优点于一身。李广百发百中,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也大多胜利,有勇有谋,还体恤下属,深受将士的爱戴。但这篇文章中同样也指出他射敌定会把敌人逼到数十步以内,这也导致作战中常被敌人围困而受挫。同时,李广还自云:  相似文献   

7.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倾注心血的名篇之一,在《史记》中地位独特。本文将立足原文,参照与之相关的《汉书·李广苏建传》、《太史公自序》、《卫将军骠骑列传》、《报任少卿书》等,对《李将军列传》的写作目的层层挖掘,展现太史公所要传达的志、冤、刺,从而体会史迁史笔,进入其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汉名将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近高敏先生又著专文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谈点不同看法。一、李广遭诬陷的证据不能成立高先生认为“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之一是“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而这个人就是公孙昆邪。因为他向景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高先生说:“就是这样,李广的才能,招来了‘自负其能’的谤语,他的同匈奴力战,反而成了他想投降匈奴的罪证。”从事理上估计,诽谤陷害李广的人,不一定没有,但把公孙昆邪的这些话看成是诬陷的根据,就难以使人信服了。公孙昆邪的这些话,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他哭着对景帝说的。谁读了,谁都  相似文献   

9.
《李陵变文》今藏北京图书馆,原题目残失,后据故事拟补,只存此一本。另与李陵故事有关的,是今藏巴黎图书馆的P.3595号《苏武李陵执别调》,此二篇均收入《敦煌变文集》。王国维先生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中,提到江右某氏藏敦煌遗书中的李陵降虏的七字唱本韵文,今已散失不可得。现仅就《李陵变文》作一点探讨。一、文史典籍中的李陵事件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出军三万余人,由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在天山东麓与匈奴右贤王战斗,双方各有胜败。李陵率五千步卒由居延北进,被匈奴主力部队包围,后援不到,李陵被困投降了匈奴。李陵的全家也因此被杀。  相似文献   

10.
苏炳琴 《课外阅读》2011,(6):260-261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杰出的人物传记之一,主人公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读者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用人制度和贵戚的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素质修养以及社会环境的因素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将军列传》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1.
对高适《燕歌行》中"李将军"的本事解说,历来莫衷一是。本文认为"李将军"只能是李广,而非李牧。理由是:李广的事迹比李牧的更符合该诗写作的背景;唐诗文中没有称李牧却有称李广为"李将军"的传统;高适托汉写唐的诗中所叙写之人及事典,无出于汉唐两朝;"岂顾勋"暗合了李广未得封侯事;"忆李将军"并非典出汉文帝事,而是出自王粲诗及其李善注。  相似文献   

12.
壮志未酬的豪杰之士,总把李广作为缱绻情怀的对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燕歌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王勃《滕王阁序》)。所有这些吟唱都对李广的遭遇尤其是他终生未能封侯寄予了深深  相似文献   

13.
魏宝文 《学语文》2010,(6):17-18
《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整篇《李广苏建传》中,李广的内容大多照搬《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的内容也就只有几行,反倒是附在苏建传记之后苏武的内容让作者煞费苦心,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苏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苏武》节选自《汉书》的《李广苏建传》。这篇传记记述了李广、李陵(李广之孙)、苏建、苏武(苏建之子)四人的事迹。“苏武传”附在“苏建传”的后面,它是《汉书》人物传记中著名的一篇。课文节选了《苏武传》的主要部分。内容说明这篇课文以苏武出使匈奴的时间和事件的发展为线索,依次记叙苏武从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到持节归汉的全过程,线索十分清晰,结构非常严谨,不屈节不辱命的中心极为明确。全文共九段,可分为三个部分,其内容要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气度、心胸,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他事业的成败,也可能会影响他的寿命。李广,白“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被匈奴视为“飞将军”,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位抗击匈奴入侵的一代爱国名将。没有死在抗敌卸侮的疆场上,却在剿敌而回的归途中自刎而亡,以致“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也赢得了后代文人的热情讴歌。而同样在抵御外族入侵方面具有决策之功和鞍马之劳的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是他们联手逼死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李广。  相似文献   

16.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对后代文人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在唐人的诗歌中 ,出现了不少与李广有关的诗句。唐人所接受的李广形象 ,或是能骑善射的飞将军 ,或为仁爱士卒的好上将 ,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意者 ;而在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并列接受中 ,又出现了某些矛盾。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 ,既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内容 ,也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情感有关。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唐代历史作一个侧面的观照 ,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某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7.
(一)时间:西汉武帝时期地点:西汉北方边境人物:“飞将军”李广、王将军、许将军、士兵甲、士兵乙、士兵丙场景:西汉的军营内,李、王、许三位将军正在饮酒叙话音响:《欢乐歌》、《流水行云》[幕启]第一幕画外音:一天晚上,李广将军邀请王、许二位将军来帐中饮酒叙事,他们谈兴正浓……[奏乐]李将军:(轻叹一口气)二位将军,不知你们可否留意,现在有不少士兵思乡心切,这对镇守边关可没有好处呀。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得想法安顿士兵们的“心”。许将军:(皱皱眉头)李将军所言极是。前些天,帐前还有士兵论及家乡的父老。王将军:(点头捋胡)…  相似文献   

18.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对后代文人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在唐人的诗歌中,出现了不少与李广有关的诗句。唐人所接受的李广形象,或是能骑善射的飞将军,或为仁爱士卒的好上将,或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失意者;而在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并列接受中,又出现了某些矛盾。产生这些接受现象的原因,既来自于文本本身的内容,也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氛围及诗人本身的遭遇和情感有关。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对唐代历史作一个侧面的观照,也能够从中解读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的某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9.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常被人们用来感叹生不逢时.或人才不被重用。尤其是李广.其传奇而悲剧的一生更为后人无限同情。“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所赞叹的正是汉朝飞将军李广.  相似文献   

20.
[教例]苏教版小语第六册《李广射虎》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哪些内容?现在来交流、展示一下。生:我懂得了题目中的“射”字要读得果断、有力。生:我知道了唐代卢纶写的《塞下曲》中介绍了一位箭术高明的将军,这位将军就是汉代的李广。生:我会背《塞下曲》。生:我知道了李广将军“神勇无比”。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李广将军的确“神勇无比”,《塞下曲》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印象。而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将事情的经过写得生动具体。你想听这个精彩的故事吗?(播放第三、四自然段录音)师:边听边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分别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