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带上“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之”“由此可见”“由此得出”等关联词语并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句群,才表达推理。因果关系复句是表达推理的,这毫无疑义。非因果关系复句,比如假设关系复句、条件关系复句、选择关系复句、并列关系复句,它们一般情况下只能表达判断,或者假言判断、或者选言判断、或者联言判断。就是说非因果关系复句还有例外的情况,这个例外指的就是有的非因果关系复句有时也能表达推理。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哪些非因果关系复句在什么情况下能表达推理。  相似文献   

2.
“因为”和“由于”连接复句虽然都表示因果关系,但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从语表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它们所连接的原因句在整个复句中句法位置的不同。这种形式上的差别是由两词深层的语义差别决定的,“因为”连接因果复句时比“由于”有更强的逻辑联系性。语义上的差别也决定了它们产生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由于年龄悬殊较大,所以语言表达水平不一,观察力也参差不齐。全班幼儿约有十名能力较强,平时能注意观察事物的一般特征甚至细微特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情感,也能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如:“因为……所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如:“一边……一边……”大部分幼儿会用单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太阳出来了”,“今天是国庆节”,能注意了解事物的一般特征。但也有五、六名幼儿不能清楚地把话说完整,观察能力较差,往往是听  相似文献   

4.
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形形色色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即因果关系,英语中有许多的表示“原因”的方法,英语表示因果关系的方法往往不像汉语那样利用成对的关联词去表达,如汉语中 典型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英语中往往只是借助单个的表“原因”或“结果”的词去表达因果关系。由于表“结果”的词数量少,因此英语中的因果关系的表达方式也可统一理解为表示“原因”的方法。英语表示“原因”的方法可以从英语的词汇、短语、从句层面上去分析,也可进一步从词汇层面上细分。笔者拟从词汇层面上去条分缕析。分别从名词、介词、连词、动词、副词和分词等角度去介绍英语中的“原因”表示方法。当然短语和从句层面的“原因”表示方法也可理解为词汇层面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在表示被动关系时,二词用法相同,但“吃”更强调不幸;在表示因果关系时,二词均可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原因,但“被”还可以表示“结果”;“吃”常用于“遭受”义,而“被”没有这种用法;就总体而言,“被”常用作书面语,“吃”则带有浓重的口语色彩,故二词有显的野之分。  相似文献   

6.
“因为”和“由于”,既可作表原因的连词,也可作表原因的介词,我们要仔细区别。作连词1.“因为”和“由于”可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里,表原因。如: (1)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2)由于叛徒告密,方志敏  相似文献   

7.
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单句都有多义的问题,复旬也存在多义的现象。这是语法教学中难以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语境的“可兼容”与“不可兼容”来区分和鉴别复句是否具有多义。一重复句可分为“有标复句”与“无标复句”,一般说来,“无标复句”可能产生多义。多重复句由于大小结构层次的不同划分以及不同的语序理解,复句也有多义的问题。最后,我们分析了语言单位多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公开发行的《教学参考书》、《练习册》、语文刊物上,有时出现一些错误的复句分析,这本不足为怪;但是有些误析,却涉及到了分析复句的一些原则,这是需要注意的。一、形同实异,重在辨义。有些复句,关联词语相同,但层次关系有异。例如,从第一层切分看,同是“虽然……但是……所以……”,可以是“虽然……但是|所以”(因果关系),也可以是“虽然|但  相似文献   

9.
九年级课文《孔乙己》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复句:“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这可说是复句分析中的“名句”,历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中多有提及,很值得我们注意。如果我们单纯从语言本身(把它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抽取出来)或者从语法(复句)的角度来探究,完全可以认为:这个复句,不仅第一重是因果关系;而且第二重“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与“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也构成了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当我们从“学习语言论”的角度出发,从语言的生成性原理及其特征着手,把这个复句还原到它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也就是还原到文章里…  相似文献   

10.
"因为X所以X"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因果复句。依据内部逻辑关系的强弱,可将此类因果复句分为真因果关系复句和模糊因果关系复句。真因果关系复句是具有客观因果联系的关系复句,逻辑性强。模糊因果关系复句是逻辑关系模糊或不存在,只是借用因果复句框架进行陈述、强调或敷衍的复句,逻辑性弱。语用上,"因为X所以X"具有语言简明,交际高效、转移重心,强化情绪、敷衍应答,结束话轮三方面的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所谓关联词语,指的是连词和能够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等。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意义关系。于是有人认为常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就一定是复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下面就这一观点发表自己一点看法:带关联词语的句子可以是复句,也可以是单句。那么如何去辨别呢?我认为只要把握单句和复句的语法结构这把钥匙就可以了,因为单句的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包括的。也就是说,主语是陈述对象,放在谓语前面,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常使用因果关联词语单用、连用的形式表示复句的因果关系;韩语则是单靠一个词语(接续词)表示复句的因果关系,这使得汉韩语言中的因果关系表达方式在语义、感情色彩、句法功能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韩国学生在使用汉语因果关联词语时出现的偏误比较多。不过对此的偏误研究较少,所以研究韩国学生学习汉语因果关联词语的偏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复句中的语法错误,现归类如下。 一、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表示甲类关系的关联词语跟表示乙类关系的关联词语搭配在一起,便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①因为这件事情你没告诉我,我却知道了。 这个复句中前一分句并不是说明原因,“因为”应改为“虽然”,同后一分句的“却”相关联。  相似文献   

14.
因果复句是用于表示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古代汉语因果复句属于偏正复句,共有11个句型.这些句型如果按照表示原因与结果的顺序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两组.第一组 由因及果复句(句型1—句型6).这组复句的特点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前分句表示原因,后分句表示结果.吕叔湘先生把这种句子叫做“纪效句”,杨伯峻先生则称之为”结果句”.①这组复句有的在前分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在后分句句首或句中有关联词语,有的前后分句都有关联词语,也有的根本不用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因果关系非同寻常。“因”造成“果”,“果”来源于“因”。本文就谈谈“因”的表示方式。一、用句子表示原因1.用独立的句子表示原因。例如:He is notgoing to take partin the ball.He is very tired.他今晚不去参加舞会,因为他很累。2.用两个并列分句中的一个分句表示原因。例如:Im sure ofit;I saw it myself.对这件事我深信无疑,因为我亲眼所见。3.用并列连词for引导的分句表示原因。例如:It must have rained last night for the ground is allwet.昨天夜里一定下过雨,因为现在地面全湿了。4.用定语从句和上下文之间的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一、关联词位置不当1.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解析: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反之,则放在主语前。该句是表因果关系的复句,结果部分“这些……高”仍然是一个复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分别是“质量”和“成本”,而不是“这些产品”,所以,“不是”应放在“质量”前。2.有些炎症,西药能治,中药照样能治,不仅中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较低。解析:“不仅”应调到“中药”后,因为后一分句主语也是“中药”。二、分句次序不当此语病常…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因果、假设、条件”三种复句的联系与差异。1.三种复句有深刻的同一性:前后分句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基础。2.“因果”是以已然事实为基础的因果关系,而假设和条件是表示未然事件之间的推论因果。3.假设与条件之间,存在着视角、焦点、单项与多项,可能与确定,关联词语使用等五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类多重复句:前面是转折关系,后面是因果关系。对这一类复句的层次划分颇有争议。例89年高考中,就有一道关于这类句型的试题,该句是:“①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②但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③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④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⑤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⑥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大家都知道,这个复句①②之间该标明转折关系,②③之间该标明因果关系,问题是第一个层次该标在什么地方。从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参考答案看,该句的第一个层次应在②和③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一一般语法书对因果复句作结构分析时,都是采用二分法,把带有“因为”一类关联词的分句叫原因句,把带有“所以”一类关联词的分句叫结果句。但是,在语言实践中,有一种被人们广泛应用着的、比较特殊的因果复句,如果用常规的二分法去分析它,就会发生分歧。例如:  相似文献   

20.
复句关联词语口诀“既”“又”“一面”表并列,“首先”“然后”表承接。“不但”“不仅”加“而且”,递进关系莫忘却。“不是……就是”“宁可……不”,选择关系再加“或”。“虽然”“但是”与“然而”,转折关系还有“却”。“因此”“因为”和“所以”,因果关系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