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灿 《新体育》2011,(4):58-59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前人称之为“呕家圣药”。姜炙法就是取生姜的这些特性,用姜汁这一辅料对药物进行炮制,来增强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洪一 《武当》2014,(9):63-65
一、咳嗽 咳嗽是个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咳嗽。但凡以咳嗽为主症的,都被列在咳嗽一症之中。咳嗽分为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内伤为虚,外感为实。下面主要讲的是外感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和内伤的虚火咳嗽,系指上呼吸道炎症,诸如咽炎、喉炎、气管炎与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至于肺结核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不在其列,另有叙述。(一)风寒咳嗽风寒咳嗽多由感冒引起,怕冷发烧,头痛鼻塞,咳嗽吐白痰。一般以治感冒为主,兼治咳嗽,在祛风散寒的方剂中加入镇咳化痰的药物,即可显见疗效。  相似文献   

3.
熊征 《武当》2001,(6):51-52
感冒是感受风邪而导致的外感疾病。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它当令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挟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挟湿邪。一般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生姜性辛、温,可疏风、解表、散寒,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或因夏季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待的过久而引发的各种不适,生姜都能有效缓解症状。不过生姜搭配不同材料做成的汤饮,其效果也不尽相同,服用时还需对症。  相似文献   

5.
杨力 《健身科学》2009,(7):42-4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医所说的因地制宜,也就是因地而异,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如外感风寒,西北寒冷地区,人们腠理多致密,多重用辛温解表药,常选用麻黄、桂枝;东南温热地区,人们腠理多疏松,用辛温解表药不可太重,常选用防风、荆芥。  相似文献   

6.
佚名 《武当》2009,(9):51-51
感冒是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疾病,燥热之邪侵袭肺卫为主要病机。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普通感冒”范畴。 病因:燥热病邪。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鼻干燥,常伴有头痛,少汗,咳嗽痰少,口渴,舌红苔白,脉数大。  相似文献   

7.
张国喜 《武当》2005,(6):57-57
入夏后,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几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备的防暑应急药品。由于这两种中成药均能治疗夏季暑热引起的胃肠不适、腹痛恶心等症状,所以不少人都误认为这两者功效相等,可以相互代替使用。其实,藿香正气水与十滴水无论在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与用法用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藿香正气水有解表化温、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中医认为,夏季  相似文献   

8.
肌肉风寒症是由于肌肉受风中寒而引起的一种肌肉酸痛病,此症多发生于田径运动员冬季训练期。在教学训练中据统计,有19%的田径运动员曾有沾染过风寒的病历。肌肉风寒症的病理机制,是因为风寒寄寓肌肉之中,导致局部经络郁滞和痹胆引发的肌  相似文献   

9.
●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高血压、神经衰弱、颈椎病、肾病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头痛;眼、耳、鼻、口腔、咽喉的局部病变也可引起头痛;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前者多因风寒侵袭,闭塞清窍引起,属实症;后者多因脏腑气血虚衰,不能上荣于脑所致,属虚症。按摩治疗外感头痛的效果较好。治疗方法:(1)揉按风池穴:坐位,将两拇指放在风池穴处,其余四指固定在头后部,用力按压或揉按1~2分钟。(2)捏拿颈项:用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虎口向下,捏拿颈项部从后枕部至肩,重复10遍。(3)按揉太…  相似文献   

10.
(接上期)五、困扰之五:经期综合征和妇科疾病温和运动缓解经期不适症状目前,许多女性有痛经、经血色暗黏稠等现象,有的还有头痛、关节痛、疲惫、抑郁、嗜睡、情绪不稳,甚至行为失控等。从中医角度上讲,女性生性为寒,凡痛经者均"寒大"。通常大家理解痛经者与着风寒、遇冷湿有关,所以往往以身体的保暖作为防止痛经的  相似文献   

11.
治失眠八招     
致虚 《武当》2010,(3):52-52
失眠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致使心、肝、胆、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本病。失眠在古代书籍中称为“不得眠”、“目不瞑”,亦有称为“不得卧”者。包括西医的神经官能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肝炎、更年期综合症以及某些精神病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厦门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角色认知现状的研究表明,厦门市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角色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对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学者、学习者、指导者、学生的榜样、研究者等几种角色认同度较高;对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反思者、集体的领导者、心理治疗者几种角色认同度较低。建议加强高校体育教师在职进修和培训,促进其专业化发展,不断增强其角色意识,提高其自我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一字之差,功效不同] 经常接触中药的人或许会心生疑问,高良姜和生姜、干姜这两种常用中药中,都有一个“姜”字,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三者虽然同属姜科,但高良姜是植物高良姜干燥后的根茎,生姜和干姜则分别为生草本姜的新鲜根茎和干燥根茎,它们的功用也有所不同——生姜归肺、脾经,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多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证;干姜归脾、胃、心、肺经,可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是治疗脾胃寒证的要药;而高良姜则归脾、胃经,可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比干姜的温胃作用更强,所以对脾胃寒症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落枕,是颈项部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常见于运动中的扭、拉伤;生活中睡眠姿势不正确或因睡眠时风寒侵袭经络,亦会患此症。一般情况下轻者不需治疗4~5天可自愈,严重者却可至一周或数周不愈。其发病多为初起时较轻,尔后逐渐加重,颈部活动功能障碍。也有一次突然发作颈项疼痛,转动受限的,影响训练和正常工作。通常经过手法治疗、针灸、药物、痛点注射等都会取得满意效果,笔者经过多次临床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简单、实用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法,现愿借此机会与各位共同探讨。 1 临床资料本文共治疗了9例,男性3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在22~56岁间。因睡眠姿势不当和感受风寒而致者8例,1例为急性颈肌扭伤而致。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文摘     
自己防治小腿抽筋作者:姜学先小腿抽筋,医学上称“腓肠肌痉挛”,多因下肢过度劳累或遭受风寒湿邪,以及冷水的突然刺激而引起。有抽筋习惯的人,白天注意多活动下肢,不宜久坐。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和腓肠肌过度疲劳。对冷刺激敏感的习惯性小腿抽筋者,夏天则不宜用自来水...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感冒有风寒、风热两大类,通过温凉两种性质的食疗,有助加快痊愈。感冒以鼻塞、流鼻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为临床特征,一般病程为三至七天,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包括现代医学的普通感冒,及各种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气候突变、寒温失调,过度疲劳,又感受风寒,或风热外邪所致。由于四时六气不同,及人体体质差异,临床表现的证候有风寒、风热两大类。风寒及风热的辨证治疗方向及饮食宜忌,完全相反,应加以辨明,免得适得其反。风寒感冒宜吃具有辛温、发汗、散寒的食物,忌食生冷、性凉食物,适合…  相似文献   

17.
日光与健康     
自古以来人们根据经验就已经知道日光是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我国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领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而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帏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这里与现代医著所说日光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盲实验法.并通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心理效应四个方面51项指标的综合研究,提示,“海龙宝”运动型螺旋藻饮料在减体脂、控体重、提高肌肉质量上有积极意义;对提高血红蛋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促进机体疲劳后的恢复等,有明显的生理功效;对饮用者运动心理机能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属中医“痹症”、“闪腰岔气”范畴。在武术、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的运动员中,常有发生。由于急性外伤、慢性劳损、外感风寒或退行性变,使腰椎间盘膨出或髓核侧突,从而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腰椎侧弯,由腰向臀股外侧,尤其是小腿外侧到足部的放射性疼痛,患者感到十分痛苦。咳嗽、打嚏、刷牙或弯腰取物时,常使症状加剧。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因此过早退出比赛场地,日后也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QOL)。 我在国家体委运动队从事伤科诊疗工作已36年了。积数十年的经验,摸索出一套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命其为“按摩抱腰推挤法”。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