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生》2009,(5)
居住于江苏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  相似文献   

2.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女儿写给父母的心灵日记那年,16岁的叶子作为…  相似文献   

3.
居住于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作为文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文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又常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爱恨交织的感情之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则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2000年8月,16岁的叶子作为金陵中学参加AFS…  相似文献   

4.
《半月谈》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作家叶兆言与女儿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身为父亲的叶兆言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却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多方面的抗争。直到有一天,看过女儿临出国前交给自己的日记本,叶兆言才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的父亲角色。他说:“小女曾说过,我这个当作家的父亲让她还没有学会欣赏之前,就先教她学会了批评。这一点真让我汗颜。”叶兆言面对女儿的“批评”感到汗颜。我们许多父母面对叶兆言的自责,是否也会有同感呢?从严要求孩子没有错,但一些父母却曲解了严格要求的本义。有些父母最爱用“…  相似文献   

5.
居住南京的作家叶兆言,其实是个很没故事的人。他既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更没有丁点绯闻去让媒体炒作。作为学世家,从他爷爷叶圣陶开始,就形成了对人对物一向低调的家风,生怕坏了自己的清名。对于爷爷和父亲,叶兆言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敬畏情结”,留下了许多关于父亲的字:但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身为父亲的他,  相似文献   

6.
<正>面对渐渐长大的女儿,著名作家叶兆言常处于爱恨交织当中。一方面,他一直用自以为是的"理论"管教女儿;另一方面,女儿在潜意识里与父亲进行着抗争。有一天,叶兆言看到了女儿出国前的日记,在震惊之余开始反省自己。女儿的心灵日记当年,16岁的叶子作为交流生,要去美国读书一年。出国前,叶兆言夫妇总被一种紧张的情绪包围着,今天想买这,明天要买那;可女儿呢?喊她干什么,她都当耳旁风,每天  相似文献   

7.
二战期间,有一个美国人正在给他的小女儿拍照,小女儿问父亲他们为什么必须等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照片。这个问题有些天真奇怪,但它却引起了父亲的兴趣。小女孩的父亲名叫埃德文·H·兰德,是个发明家。女儿直率的问题让他开始认真考虑:如果一位顾  相似文献   

8.
父爱在心中     
正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送汤》,感动得流泪了。文章中讲了一位父亲,因为工作卑微,老婆离他而去,从此他与女儿相依为命。父亲为了补偿女儿,专门为女儿送自己做的汤。而女儿并不领情,总是责怪父亲另有所爱。父亲因患老年痴呆症,在一次送汤途中迷了路。女儿终于悔悟,最后把父亲接回了自己身边……  相似文献   

9.
整容     
由很丑很丑到很美很美,其实并不难。最难的是,如何面对过去?她已成为著名的歌手,家喻户晓,但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底细,除了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无疑是爱她的,他几乎倾家荡产才凑齐了女儿整容的费用。他知道自己的女儿很丑,要想脱胎换骨只有从头整到脚,那的确需要花很多钱。为了满足女儿的愿望,他愿意付出一切,多好的父亲!女儿成名后的一天,父亲想见女儿一面,但是,女儿的电话是关机的。父亲不知道女儿住在哪里,他又不能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11,(8):137-139
父亲对女儿情人般的痴心.恰好能让他成为养育女儿的专业爸爸。因为父亲在女儿从出生开始到整个的成长过程中,都将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和妻子离婚后,没钱、没耐性、靠不住的他很久没见过女儿了。暑假开始的第一天,他"绑架"了自己的女儿,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一段没有物质,只有一个没什么能力的父亲用温柔的爱带领女儿"探险"的旅程开始了"——我跟着爸爸下车,车站在夕阳下染成了橙色。环绕  相似文献   

12.
<正>"和妻子离婚后,没钱、没耐性、靠不住的他很久没见过女儿了。暑假开始的第一天,他"绑架"了自己的女儿,开始了漫无目的的流浪。一段没有物质,只有一个没什么能力的父亲用温柔的爱带领女儿"探险"的旅程开始了"——我跟着爸爸下车,车站在夕阳下染成了橙色。环绕  相似文献   

13.
吕艳 《家庭教育》2010,(7):26-27
家中的藏书和写作的背影 叶兆言成为著名作家后,自然有人要问他的写作是不是和父亲或者祖父有关。叶兆言说,其实,从小家人就教育他不要当作家,特别是他父亲曾被打成“右派”,对当作家心有余悸,希望儿子学理工科。叶兆言上中学时理科成绩一直很好,但最终考的却是南京大学中文系,对此,父亲还不是很支持。  相似文献   

14.
偶像     
在拥挤的街头 ,曾有过这么一位父亲 ,他在等待着与同学一起上街购物而忽视了他的存在的女儿。他一个人等在那里好久了。在我来回的几趟里 ,他始终保持着同样的姿势 :整个人趴在摩托车上 ,两眼望着前方 ,安静地耐心地等待着……时间在闲逛中悄然溜走 ,午时阳光里的影子变得悠长而不可捉摸 ,那个瘦削的身影成了街头独特的风景。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那个也曾不止一次成为“风景”的父亲 ,那个时常被自己婉拒的父亲 ,那个见到女儿成绩好时当面严肃背地里却开心得像个孩子的父亲 ,那个经历了那么多风浪但还是那么温和乐观的父亲。这样的父亲 ,常…  相似文献   

15.
放飞孩子     
重视早期开发教育刘儒雅的父亲刘伟华,是吉林市教育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因专业关系,他很早就开始着手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1988年,他的宝贝女儿刘儒雅出世了,刘伟华决定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应用到女儿身上。刘儒雅3岁以前,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一周岁时才学会走路,一岁半能说话了。跟其他孩子不同的是,刘伟华开始了对女儿的早期训练。刘伟华年轻时学过医,他认为婴幼儿对外界产生最早的反应是声音。因此,在孩子对声音有了反应之后,他就开始放录音机给孩子听。他先让女儿听新闻,继而让她听自己朗诵的儿歌、童谣和唐…  相似文献   

16.
女儿眼中的父亲从小到大曾有很多人问过我:你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你做教师的父亲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常常这样回答:父亲从来不管我。父亲酷爱书法,他的字让人称赞不已。为此,我也对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当我要求父亲教我的时候,他总是说:自己练!对于我,他很吝惜  相似文献   

17.
《13岁看父亲饮酒》写的是一对父女之间的“对话”。父亲的说话方式是喝酒,女儿说话的方式是待在一边看父亲喝酒。这一奇特的对话方式,缘于13岁女儿的恋爱。小小的女儿恋爱了,不善言词的父亲把自己的担心、爱、甚至不满,都转移或者说附着到喝酒上了——他是在“借酒浇愁”啊。父亲与正在长大的女儿,他们似乎在逐渐疏离,但内心对彼此的牵挂又像烧酒一般灼热、绵长。13岁的女儿,第一次读懂了父亲,“我的父亲/他是一个被爱的悲伤层层包裹的好人”。  相似文献   

18.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来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手工创作室,看到熙熙攘攘的孩子正在玩着自己喜爱的手工。这些学龄前儿童,多数由家长带来。那天,有两个孩子的父亲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位父亲对女儿要求很严格,甚至有些冷酷。当女儿要求他帮忙时,他却板着脸说:“自己独立做。”女儿不甘心地说:“人家爸爸怎么都帮着做?,'父亲说:“人家是人家,我是不会帮你做的!”然后拿出自己的书看了起来。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对面桌上的父女俩,父亲在认真地帮着女儿做手工,而女儿却在一边玩,俨然已是父亲在做手工了。当我问她是否经常来这儿玩,还不等孩子回答,父亲已经抢着回答了。我不禁想,这个父亲是不是  相似文献   

19.
女儿的成绩总是中等,这令对女儿抱有很大期望的父亲感到失望。于是,父亲阴沉着脸对女儿说“:过去的人说得没错,棍棒底下出状元。”女儿也不再像上小学一二年级那么听话了。她反问父亲“:你小时候没少挨爷爷的打,这可是你告诉我的。但现在你是最能干的、最有用的人才吗?”父亲有些恼羞成怒,转身回房。心里想: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教育呢?因为自己儿时受过父亲较严厉的责罚,所以对自己的独生女儿很民主。但自己的威严却在女儿的心目中越来越淡化了,这是喜还是忧呢?算了,不跟女儿计较,她不懂事,长大后也许会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的!这位父亲不知…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父亲”不会要求自己将任何事都做到十全十美,也不会这样那样要求自己的孩子,他只需要给女儿他所能给的东西,积极参与女儿的生活,投入地陪伴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