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08,(9):65-68
建议稿条文十二、[承担责任的方式] 问:新闻作品侵害名誉权的,如何承担侵权责任? 答:新闻作品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首先适用公开赔礼道歉、发表更正报道以恢复名誉的方式承担责任。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有重大过错或造成当事人经济损失的,应适当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博客侵权主体的责任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管理博客必须明确认定博客侵权主体责任.网站在博客侵权中承担消极审查义务,一般应予免责,但对那些屡次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的博客视而不见,网站则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博主因黑客入侵改写博客内容导致侵害他人名誉权,如不能充分举证,应承担侵权责任;名人请人代写博客而导致侵害他人名誉权,应承担侵权责任."扒客"作为特殊传播主体,转载或链接他人博客而导致侵权,主要承担及时更正和道歉的责任,但未经允许,侵犯他人著作权,擅自改动原博客内容或转载侮辱性言论博客,则应承担侵害名誉权责任.  相似文献   

3.
如今,新闻侵权案件屡见不鲜.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侵权中最常见的一种.当此类案件发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法院、原告、被告三方对于如何认定新闻侵权经常各有说法.下面从法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责任认定.  相似文献   

4.
从举证责任分配看新闻监督权利的司法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鸿霞 《新闻记者》2004,(12):39-41
在新闻传媒侵害名誉权的诉讼中,应当由原告对新闻事实的虚假承担举证责任,还是由作为被告的传媒对新闻事实的真实承担举证责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对"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作出了区分。本文拟通过刘世纪星源公司诉《财经》杂志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的分析,阐述"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的区别,并对完善新闻侵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法上的抗辩,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使自己免责或减轻责任的事实和理由。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提出客观存在的事实,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者不完全成立。抗辩属于程序法范畴,法律赋予被告抗辩权利,既体现了程序公正,也是为了保证判决、裁定的公平合理。被告的抗辩,否定了原告不合理的诉讼请求。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违法的新闻,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书面侮辱和诽谤是新闻侵害名誉权的主要行为方式。由于新闻侵害名誉权行…  相似文献   

6.
一篇新闻报道到底怎样才能算得上侵权?新闻侵害名誉权责任认定如何划分?一般侵权行为是按照损害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行为人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四个构成要件来认定的.然而,由于新闻侵权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侵害后果严重等特殊性,再加上各类新闻侵权的性质不尽相同,所以,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需考虑两条,即行为人有过错及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7.
传播媒介刊登或播放了不实之词,侵害了他人的名誉,要承担法律责任。而“不实之词”的来源——新闻源,该当何责,却从未明确说过。今年7月4日,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了我国首起追究新闻源责任的案件: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苏必显(笔名苏叶),两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与事实不符的新闻,侵害了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副教授朱静的名誉权,苏必显(苏叶)被判决一次性赔偿朱静经济、精神损失1227元,并承担100元诉讼费。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5,(11):45-45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据最近由中国记协与中国法官协会联办的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研讨会透露,目前在名誉权案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案约占20%。众多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时下新闻批评较难,新闻诉讼增多,某些法人、公民状告新闻记者在其作品中“侵害名誉权”的案件此伏彼起.看来,如何保护正确的新闻批评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编辑出版侵害名誉权作品的民事责任郭登科,郭广录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来,人民法院陆续审理了一批文字作品及摄影、影视作品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纠纷案。在这类侵权案中,作品的作者应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没有争议的;而编辑出版侵权作品的新闻出版单位应否...  相似文献   

11.
林爱珺 《新闻记者》2004,(10):22-24
语言文字是新闻作品的表达符号,如果在批评性新闻中对语言文字使用不当,使语言文字的组合构成侮辱性语言,将违背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原则,并可能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因此,研究分析侮辱性语言,对避免其在批评报道中侵害他人名誉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新闻侵害名誉权在新闻侵权中占有很大比例。目前虽然已经有很多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论著,大多把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名誉权相提并论的。其实,新闻侵害公民名誉权与法人的名誉权固然有很多共性,但是两者也有很多不容忽视的相异之处,本文拟专门就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一直为业界所关注。本文对一些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分析,探讨新闻媒体如何规避侵害名誉权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格权中的几个细节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欣一 《新闻记者》2003,(10):30-31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新闻侵权的案件,主要是侵害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三种。这三种人格权在新闻传播领域又有不同特点和某些细节问题。 死者的名誉权 关于侵害名誉权纠纷的官司一直是新闻诉讼的热点,尤为值得注意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  相似文献   

15.
常见的新闻侵权有侵害公民名誉权、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以及法人名誉权、名称权,还有侵害他人的著作权,比如转载文章、图片.本文只讨论名誉侵权,从下面以几个案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胡啸 《声屏世界》2001,(6):17-19
当前因新闻报道是否侵权的官司不断,甚至出现了“告记者热“.纠纷主要集中在公民、法人状告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作者侵害其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之争上.……  相似文献   

18.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也以真实报道新闻事实为己任。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却基本上都是被以“新闻失实”为由提起诉讼的,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也大都是围绕“失实”而形成的。常见的表现形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害名誉权,主要表现为新闻作品中存在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新闻诽谤即新闻严重失实或基本内容失实,损害了他人名誉;新闻侮辱即新闻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损害了他人名誉.①具体形式主要有:新闻事实完全失实、凭空捏造;采访时只听取一家之言、未对情况进行核实而造成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7):17-23
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传播内容侵害自然人和法人名誉权的现象此起彼伏。本文以阿里巴巴集团公司等诉葛甲案为切入点,针对赔礼道歉法律责任的在理论上的争议和司法实践中的不足进行了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就法人名誉权的权利性质和救济方式进行了分析,在指出法人名誉权的救济应基于财产责任方式的基础上,将"区分事实与意见"的规则就如何运用在法人名誉权案中进行了探讨,提出赔礼道歉不适于作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单独责任方式,但可有条件地成为处理该类纠纷案的一项辅助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