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文化现代化是乡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除经济、政治问题外,民国乡村建设运动还重点对乡村社会和文化变革进行了探索,其落脚点即在“组织”和“人”的现代化上。乡村社会组织重建和农民全方位素质的提高是乡村现代化的前提。革除旧有的缺乏集体生活的弊病,建设崭新的具有现代性质的团体组织,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教育让农民的观念、知识、能力和思维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已成为民国乡村建设者的共识。社会、文化现代化也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对“组织”和“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对当代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储诚炜  许迪楼 《科教文汇》2012,(13):198-199
近代中国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民教育运动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因素,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在它们共同推进之下,乡村建设运动和农民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年,痛感于满清政权的衰败及列强的侵略,李石曾和一批志同道合之士留学法国,由此揭开了一系列留法教育运动的序幕。李石曾引进法国先进科技与文化,改良中国社会的留学理念贯穿整个运动,他从创办巴黎豆腐公司培训赴法华工开始,先后发起留法俭学运动和勤工俭学运动,又创建中法大学,几经曲折,数十年内培养了大量留法人才,逐步在民国学术界形成了以他为首的留法派,为后来模仿法国制度实施教育改革和建立以留法学者为主体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打下了基础。留法教育运动的成就,以及后来暴露出来的若干弊端,又都与李石曾的家庭出身、社会经历、政治信仰,乃至个人性格有着一定的关系。李石曾及其领导的留法派在1920年代后期成为我国教育、学术界一支堪与留英美派相比肩的重要力量,不仅促进了中法两国间的科技、教育与文化交流,也奠定了民国时期学术界的基本派系格局。  相似文献   

4.
周郎萱 《科教文汇》2008,(32):10-10
晏阳初,我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教育家,他先后在中国与世界发展中国家从事平民教育事业和乡村改造运动,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力。在长期的教育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与乡村教育改造理论。他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彭莉萍 《科教文汇》2023,(19):181-183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乡村学前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中,强调学前教育的价值,认为幼稚教育是“乡村儿童教育的基础,乡村妇女教育的关键”。论述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抨击当时幼稚园的“三大病”,提出乡村教师的师范学校培养模式和艺友制培养模式,“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所构成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以及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乡村学前教育办学模式,无不对我国乡村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乡村公共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障碍。本文针对“三农”问题和乡村公共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刻剖析了乡村公共经济与“三农”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从重构乡村公共经济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内源、外援、完善乡村社会组织体系和建立完善的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超 《科教文汇》2011,(34):203-204
发展农村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乡村图书馆的现状与问题入手,论述了乡村图书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加快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乡村图书馆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技与乡村变迁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传统社会的相隔离、近代社会的相抵制、集体化时期的相适应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相融合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乡村治理方式,还会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同时,乡村治理方式如果不能与科技推广相适应,就会阻碍科技发展和乡村进步。因此,乡村建设既要加大“科技下乡”的投入力度,更要加强“科技惠民”的制度建设,寻求科技进步与乡村良好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杜艳 《科教文汇》2008,(19):218-218
我国乡村旅游的无序盲目发展对当地社区带来的负面影响正日益加剧。本文在分析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倡导乡村“社区参与”模式,强化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等途径规避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方医学院校如何在“健康乡村”建设中发挥优势和作用,这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推动“健康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地方医学院校在人才输送、理论支撑以及开展服务等方面要提升高质量发展。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视角,对地方医学院校助力“健康乡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并论述了乡村振兴视阈下地方医学院校助力“健康乡村”建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在产品、产业、开发、管理、人才、环境等层面存在发展瓶颈和问题,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乡村旅游可在“美丽中国”战略的视野下,基于“美丽”、“生态”、“和谐”等理念,从建设美丽乡村、培育美丽产业、创建美丽生活、塑造美丽农民四大方面,对乡村旅游进行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思宇 《科教文汇》2013,(13):38-38,47
中国就其根本是乡土性的,乡土教育担负着为乡村培养人才的重任。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价值取向上明显存在“工具化”和“城市化”的倾向。回归“位育”是对乡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其要求乡村教育回归乡土,结合其固有的人文生态环境以安其所;同时回归人本身,关注个体作为生命的价值以遂其生。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服务是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根脉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语言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将语言知识服务、语言教育服务、语言信息服务等服务形式与乡村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语言服务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与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经济建设相悖的语言问题。本文按照“定位—缺位—补位”的逻辑思路探讨语言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实践路径,旨在协助相关政府部门结合乡村经济、乡村文化发展实际,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三农”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关注期(1993—2004年)、新农村建设期(2005—2009年)、城乡一体化期(2010—2017年)和乡村振兴期(2018—2022年)4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形成以“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等为中心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未来研究中,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理论的特点和创新点研究;二是通过深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一线,加强“三农”实证研究,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三是加强国内不同历史阶段及国际不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比较研究,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四是关注我国“三农”问题的区域差异化,注重“三农”问题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黄文玲 《科教文汇》2008,(26):106-10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点。农村教育是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源动力,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必将大有所为。因此,必须认清和改革当前农村教育现存的问题。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建设人才。然而,当前的农村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7.
曾宪章 《科教文汇》2020,(10):171-173
一九三二年初春,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带领一批北平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师生满怀热情地奔赴河北定县,开始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定县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进行历时五年、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戏剧研究与实验。深入审视不难发现,乡村建设运动与农民戏剧实验、晏阳初主导的平教会和熊佛西等戏剧同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实验始终,但是二者之间有规约限定和支持配合,更有戏剧艺术的自主创新突破,异中求同、同中见异,呈现出双向互动的近乎均衡的态势,由此共同构成了1930年代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动人景观。  相似文献   

18.
赵锦丽  路怡  李晓萍  朱明侠 《科技风》2023,(29):161-163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已经成为院校合作的大趋势,本文基于“双减”背景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意义,既能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又能加快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缩短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方高校服务乡村小学的实施途径:高校利用自身师资优势,组建优秀专家团队,加强乡村小学与城市课后服务优质校的合作与沟通,帮助乡村小学利用形成本土化模式、结合师范生培养计划开展针对乡村小学课后服务的特色项目,多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成立“乡村小学课后服务”公益基金。  相似文献   

19.
陈荣慧 《知识窗》2023,(2):123-125
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加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难度。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文章分析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现状,总结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困境,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贫困地区妇女的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脱贫对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进妇女福祉,建设和谐幸福家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是全国贫困地区从脱贫走向振兴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新时代妇女脱贫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指出了当前妇女脱贫面临的4个问题——乡村性别歧视,“数字鸿沟”,社会救助力量薄弱,以及扶贫工作中的性别意识欠缺。进而在介绍理论基础、国际妇女脱贫经验和国内妇女脱贫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4点建议:(1)将性别平等内化为乡村社会行为规范;(2)增加培训以弥合“数字鸿沟”;(3)提高家庭劳动社会化水平;(4)建设包容、弹性、可持续的妇女扶贫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