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2017年6月23~25日,受区域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影响,钱塘江上游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自动站、FY2E红外云图、NCEP再分析等资料,对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发展演变和对流层低层的风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在相同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经历了3个不同时段的强降水,相应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组织结构、传播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与低层风场中的风速脉动密切相关,低空急流轴的形态结构及急流核的位置决定了对流云团的组织结构和传播特征,暴雨区与低空急流轴及急流核位置相对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分析了2004年11月9日浙江东南沿海地区的深秋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下,地面辐合线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而产生。其中高低空急流、中尺度对流系统和地形对本次大暴雨过程的发生发展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用加密自动站及常规观测资料等,从形势场变化、水汽、热力、动力条件等方面,探讨和分析了2012年11月3日~5日锡林郭勒盟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雪天气是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乌拉尔山长脊、西伯利亚冷涡是产生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冷涡外围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槽、低空急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是暴雪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雪天气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天气发生时,在锡林郭勒盟上空形成强烈的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升运动,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正涡度和暖平流的输送,使得锡林郭勒盟上空的低值系统和地面气旋得以维持和加强,偏南、偏东低空急流将南海、渤海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向北输,低空急流的建立提供了强降雪所必需的能量和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锡林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micaps常规高空地面等资料,对发生在锡林浩特市中心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天气发生时,锡林浩特500hPa~850hPa均处于槽前,有利于上升运动形成,为降水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本次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具有"列车效应",同时有逆风区的出现,1h液态水含量、3h的降雨累计量可以反映出锡林浩特上空会有强降雨产生,这也是出现大暴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菲特"在浙江引发了全省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本文主要是通过NECP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从环流形势来看,暴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台风环流造成,第二阶段由残余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作用而引发;(2)暴雨水汽来源为副高南侧的东风急流,"丹娜丝"的存在有利于较强水汽通量的维持;(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有利于"菲特"强度的维持,暴雨中心辐合辐散交替分布,近地面辐合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加强,促进降水。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对2003年11月6日~7日内蒙古中部一次暴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西来槽配合河套气旋,属于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暴雪天气。暴雪形成的动力机制是涡度场、散度场和风场的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置导致的强上升运动,水汽来源是由700hPa和850hPa偏南低空急流携带东海的充沛水汽抵达内蒙古中部地区,并配合有低层切变触发,最终导致暴雪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湖南春秋雷电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春、秋两次雷电过程的分析得出,预报的共同着眼点在于,天气形势应着眼点于低层切变建立、700hPa急流活动的预报、500hPa前倾槽的预报;水汽分布应注意干湿层高度的分布预报;垂直风切变主要考虑风速的垂直变化,当低层风速大于高层风速、高层风速成随时间减小、或低层风速随时间增大、垂直上升运动增强等都有利对流发展。不同点为:春季要着眼点于低层的逆温层的预报、850hPa南北温差的预报以及850~925hPa风切变建立、地面静止锋的预报;秋天着眼点于对流不稳定能量和对流不稳定指数的预报、近地面层风向切变线的活动及地面冷锋的预报。  相似文献   

9.
利用EROR 0.25°×0.25°再分析资料、站点气象资料等,分析了暴雪发生发展过程中环流形式、涡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散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垂直速度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水汽的配置和输送,总结了影响此次暴雪发生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1)横槽转竖、低压系统强盛、移动速度慢、持续时间久是本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原因。(2)200 hPa和500 hPa有弱的整层下沉气流,850 hPa涡度场表现为正涡度中心,850 hPa涡度区内强中心区域对应了强降水的发生区域。(3)朝阳地区高空散度为正值区,低层散度为负值区。高层散度和低层散度差越大,越有利于降水的发展和维持。(4)700 hPa的垂直速度场维持强盛的上升运动区,与实况降水量较大时次相对应。(5)朝阳市大部分地区的850 hPa相对湿度达到了90%以上,水汽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输入。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8~9日西藏大风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500hPa及200hPa格点场及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2年2月8~9日西藏大范围出现的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和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浙江梅汛期强降水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郭巧红  胡淳焓 《科技通报》2012,(1):34-38,50
采用浙江省常规自动站、MICAPS资料和NCEP/NCAR1.0°×1.0°资料对2010年浙江梅汛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年是浙江近几年来比较典型的梅汛期降水年份,梅雨量较常年偏多,暴雨过程频繁;(2)500 hPa双阻形势的稳定维持,有利于浙江梅汛期的持续性降水,5次强降水过程700hPa、850 hPa都配合中纬度低压槽和切变线;(3)梅雨前期100 hPa南压高压呈西部型,梅雨中期由西部型转为东部型,梅雨后期呈带状型分布,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有着相向而行的移动路径;(4)阿拉伯海和印度的西风气流和西平洋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为暴雨区提供水汽来源,东路、中路和西路三支冷空气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雨带位于高空急流的右侧和低空急流的左侧。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热带气旋风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浙江省热带气旋的风雨进行了区划,同时还对其带来的暴雨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表明,浙江可划分为5个风雨影响区,东南沿海区是热带气旋风雨严重影响区.浙北沿海区为大风严重影响、暴雨较严重影响区,浙北内陆区为风雨影响较严重区,浙南区以暴雨严重影响为主.浙西区风雨影响均较轻;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空间分布也可划分为5型,其中Ⅰ型和Ⅱ型降水强度最强.其典型移动路径为福州以北至象山港以南之间登陆台风。本文的热带气旋风雨影响区划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所有影响浙江热带气旋的风雨概况,但在业务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暴雨时空特征及其与洪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5个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年来三峡库区暴雨日数、暴雨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三峡库区年均暴雨日数为3.4天,存在2.3年和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暴雨强度为72.9mm,具有9.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7月的暴雨日数最多且强度最强。在20世纪80年代暴雨日数与强度为正距平,在21世纪最初10年,暴雨日数显著减少,暴雨强度增加。三峡库区暴雨日数呈盆地和谷地少、山区多的空间分布,东南部是暴雨日数与持续性暴雨的多发带;暴雨强度东南部较高,西南部低。三峡库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姜盈 《科技通报》2012,28(3):12-20,93
用1961-2008年的浙江省各台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江省1961-2008年发生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近50年来浙江省持续性暴雨的主要特征。在统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造成浙江省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归类和研究,本文将浙江省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分为:(1)热带低压类;(2)西风带类两大类。结果表明:(1)浙江省持续性暴雨主要集中在梅汛期和秋汛期,浙西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多于其他地区;(2)热带低压和西风带低槽、高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是导致浙江省持续性暴雨发生的重要天气系统。其雨带位置的分布与系统所在的位置密切相关,降水强度的分布随着影响系统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导致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是一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放眼全国,谋划未来,建议:深刻认识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的显著影响,提高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意识;将防御洪涝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动态修订相关规划,加快构建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工程体系;多措并举,科学提升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2年海河流域35个气象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连续复小波(Morlet)、正交函数分解法(EOF)、线性回归分析法、滑动t检验及空间差值法等,研究不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年降水量存在5a、15a、25a左右的周期变化;降水变化场表现出全区一致多雨或少雨、南-北向降水分布相反、东南-西北向降水分布相反的空间分布特征;(2)海河流域夏季对年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和年平均降水强度的贡献最大,各时间尺度降水日数均以小雨为主,各级别降水强度也均呈夏、秋、春、冬季依次递减。其中,年暴雨量和暴雨强度、夏季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均呈明显减小趋势,夏季大雨量和大雨日数也有明显减少趋势;(3)永定河系对全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贡献最小,各子流域降水日数也均以小雨为主。其中,永定、子牙、大清河系的暴雨量和永定、大清、北三河系的暴雨强度均呈明显减少趋势,北三河系的大雨量和大雨日数减少趋势明显,子牙河系的中雨量、中雨日数和中雨强度均呈明显减少趋势;(4)海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会引起地表径流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现象恶化。  相似文献   

18.
张雪林 《资源科学》1994,16(4):41-45
我国南方有着丰富的笋竹资源,开发这一资源优势,条件优异,投资少,经济金闪闪高。天目山区笋竹资源在南方竹类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目山区笋竹资源分布集中,优势突出,笋竹品种多,品质优异,因此有条件进行规模性开发。但从目前笋竹资源开发现状存在着资源浪费大,利用率低,开发原始,产品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当前亟待加强笋竹资源开发的研究,研制新的笋产品,提高竹笋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空场、地面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500 hPa的阶梯槽及冷平流、925 hPa暖湿舌的存在是形成该天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底层辐合场为大气运动提供抬升作用:露点锋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IC、K指数分布说明此次过程的大尺度典型的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20.
台风暴雨是台风灾害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种重要降水类型。研究中国台风暴雨的气候特征,首要的意义在于防灾减灾,另外对辨别和把握我国气候变化的态势也有重要价值。2009年8月11日因台风莫拉克带来了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给商水县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莫拉克影响前期的物象特征,与其有关的几个因素及其利与弊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