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阅读教学,我们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无非是想让学生多识字,多读书,读透书,读出自己的收获。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精心把握教材,高屋建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读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要寻求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4.
“读出感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使“读出感情”在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谈到语文课,就不能不说文本,说到文本,就不能不谈作者。语文教学中,文本是以各类文章为表现形式的课文,它体现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善恶观念以及理想追求。它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我们了解作者的媒介。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读出自己““读出作者”。  相似文献   

6.
读出文章的情与趣、精致与美妙,读出独特体验,让童心在朗读中飞扬,是朗读教学最美妙的境界。但是,总见教师指导朗读时,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书读多遍,水平依旧在原地徘徊,更难以读出应有的飞扬的神采。究其原因,最大的症结就是教师没能让学生融入文本情境之中。  相似文献   

7.
五柳先生读书方式是不求甚解.他是追求精神的满足和情操的陶冶.初中语文教学却不能只让学生领会.应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出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所以.高效阅读课堂要倡导咬文嚼字式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关键的句段.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训练学生语感。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句段品读把握。一、抓住文中关键句段。把握文章层次  相似文献   

8.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因为“朗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新课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总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读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以达到“情自心中来,言自口中出”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达到亲近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语感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章精彩片断,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进而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歌德曾经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为我们指明了读书的理想境界:读出文本的精髓,读出属于自己的思辨,渎出属于自己的感悟。对于教师来说,教会学生读书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11.
孙燕 《小学语文》2008,(10):17-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课前老师钻研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而课堂上老师主要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那就是要让学生去读书,去涵咏语言文字,去“悟道”。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生生和师生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有趣有效的课堂阅读非常必要.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如果我们也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是阅读教学过程的突破口.教学中,若能找到一个最佳的突破点,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让他们萌发出渴求知识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找到文本的突破口,阅读教学便势如破竹了.  相似文献   

13.
[设计说明]许多文章中都有一些“关键词语”,这些“关键词语”,或是文章描写的重点所在,或是有重要(深刻)的含义,或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语汇(可以是为文主旨,也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基调,可谓“文眼”式词语),或是文章结构上的锁钥(可谓“线索”).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这些“关键词语”为抓手,预设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想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咂摸,去着重理解、准确揣摩、深刻领会,可以起到重点突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的关键词语,是为教学方法中之“关键词语品读法”.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找准“关键词语”,这是教师对文本解读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课堂引导艺术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1月,在古城杭州,我有幸听到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一节阅读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深深折服于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课堂上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孙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发掘和填充文本中的“空白”,尊重他们独特的见解和感悟,在他的课上,学生畅所欲言,妙语连珠,个性飞扬,使阅读具有了无穷的魅力。现撷取其中一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赏析。片断:出示填空题:()的林冲师:读书要读出个性,读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研究林冲,看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生默读课文,并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词句,五分…  相似文献   

15.
戏剧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在解读戏剧文本时,必须确立鲜明的观众意识,注意体味戏剧文本情节上的近与纵,戏剧结构上的一与三,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常与奇,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出深度,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小语界同仁已达成这样的共识: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催化剂”,也是确保教学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基本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如何,  相似文献   

17.
袁文波 《考试周刊》2012,(27):30-3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舍弃所有可能干扰自己理解文本的教参、教学设计等资源,尽量自己读懂文章,读出以往教学时没有发现的新东西,注重寻找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突破口,紧扣文眼,品关键词,巧抓转折,转化角色,深入文本。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找准了突破口,就找准了教学各环节的纽带。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时,只有找准了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从而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教材文本为学生汲取语言养份提供了“食材”来源。然而,文本的精妙并非是显性的,而是隐形的、深藏不露的。教师要具备精湛的文本解读功力,要能读出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韵味;要能读出文本的层次,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的深处;要能读出文本的妙处,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精彩。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文本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获得文本解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