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尖新”     
“尖”字有“新”的意思。《辞源》中释“尖”字第二条释义是“锐利、新颖”,第三条释义是“最上品”。唐人贾岛《客思》诗曰:“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指促织声音尖——高而细。人们还  相似文献   

2.
时下,讽贪刺虐、针相时弊的杂文云涌风卷,革故激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张安生的杂文新作《清官之乐》当属其中的代表作。本文属史论性的小杂文。作者一改传统杂文尖锐泼辣、冷嘲热讽的语言风格,而是亦庄亦谐、自然委婉地以巧析康熙帝奖掖扶植清宫开篇,并引导读者饶有风趣地探析康熙这种选择的效益——赢得“口碑”,即清官之乐的关键所在。而这“乐在‘口碑”’也是古今清宫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和崇高品格,因而作者巧以此句过渡,由古而今地联系到“杭州西湖的苏堤”、“纵贯盐城的范公堤”、“…  相似文献   

3.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杂文是以批评和讽刺为特征的,因其如此,杂文便以其短小有力在诸多文体中凸显出来,人们也更多地看到了杂文的力量而忽略了其柔美的一面,尤其在“鲁迅笔法”出现之后,“投枪”和“匕首”更是作为杂文精神被广泛推崇,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杂文的美的缺失。杂文需要力量,也需要柔美,需要借助柔美使力量得到充分的渗透,这就要求杂文写作中注重柔性笔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鲁迅的杂文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杂文观,是一个丰富、完整,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体系。本文试从鲁迅对条文文体的确认,对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提倡和实践,以及对杂文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发现和总结等三个部分,探讨鲁迅杂文理论的丰厚内涵以及对中国现代杂文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是鲁迅在战斗年月运用自如的轻便而又锐利的武器——“匕首”、“投枪”。这种武器在批判旧世界的斗争中发挥了无比巨大的战斗威力,这是众所共知的。或问:鲁迅杂文何以具有无比巨大的战斗威力呢?我想,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鲁迅善于运用讽刺艺术。讽刺是鲁迅杂文一个基本特征,他的每一个杂文集里都有出色的运用。如果仅就讽刺艺术而言,《准风夜谈》比起其它杂文集来,显得更巧妙,更隐晦、更有力;它可以  相似文献   

7.
鲁迅支持和关心《太白》的创刊,并且在《太白》上发表了24篇杂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对林语堂等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进行了批评,还继续了他的国民性反思,创新了其精湛的杂文艺术。  相似文献   

8.
启动电脑准备写这篇杂文年选的序言.我首先想到的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月如流,过得真快.这已是我从2003年开始编的第7本了。这些杂文纪录着我们的生活,有关心,有焦急,有期盼;这种以“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己任的文体,承袭鲁迅的传统做理想主义者。是对时弊“攻守的手足,感应的神经”。我们以歌功颂德为耻,  相似文献   

9.
85年前的5月4日,一场运动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在这场运动中,一种文体兴起并成为了刺向旧文学旧社会的“投枪”。这就是杂文。今天我们就来感受感受杂文。  相似文献   

10.
说“刺”     
一说到“刺”,有人不问青红皂白,好“刺”坏“刺”,便皱眉蹙额,浑身起鸡皮疙瘩,心里又烦又腻、又怕又惧;有人则迥然不同,憎爱分明,对毒“刺”芟除务尽,对好“刺”称道不已:黄蜂尾上的“刺”不正是治疗风湿关节炎一类疾痼的妙药么? 一针见血、不留情面的批评、“揭短”,也是一种“刺”,而且要比草刺、蜂刺之类来得厉害,来得有用。这种“刺”,既不是“钝刀子”,半天割不出血来;也不是“鹅毛扇”,专引习习凉风。它是地地道道的“刺”,遇“红肿”、“脓疮”就挑,见错误、毒草便揭。  相似文献   

11.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演讲,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成为一篇好杂文。杂文的阅读理解题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答题技巧,拨云见日,做起题来将会事半功倍。我就以下文的阅读理解为例谈谈杂文的阅读和答题技法。古人的业余学习吴晗在封建社会里,学术文化是掌握在地主阶级手里的。因为只有他们才有时间,读得起书,才有钱,抄或买得起书,…  相似文献   

12.
名作一篇 困惑无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文学散文 ,在“五四”时期居于思想革命的潮头 ,是以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为特色的 ,曰小品文 ,鲁迅并且说这“小品文的成功 ,是在小说、戏剧、诗歌之上的”。但到了30年代 ,随着思想革命的受阻 ,政治革命的兴起 ,散文分为两支 :一支是战斗性批判性极强的杂文 ,一支是抒写个人内心情感的抒情散文。到了40年代 ,散文又为之一变 ,杂文固然因其时欢呼新时代而显得不合时宜 ,抒写个人情感的抒情散文也因“立足点要转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而显得不呈亮色 ,于是有了以及时、客观、再现为主的通讯体散文。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其成功…  相似文献   

13.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杂文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早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它就作为散文家族中的一员而载入古籍,所以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里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它象一簇秀色可观、锋芒可扪的刺玫瑰,曾经沐浴着时代的雨露,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凌霜斗雪,笑傲苍穹,以其独有的风姿开放在我国姹紫嫣红的古代文苑中。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有意识地写杂文,有计划地使用杂文这个武器,使它发挥最大的效能的,始于鲁迅。鲁迅先生的杂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恢宏巨大的成就,使之成为杂文的象征。鲁迅逝世之后,杂文确乎也消沉了一个时期,有人甚至以为“杂文时代已经过去”。所谓“光明一闪,杂文逝矣!”时至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被摧残殆尽,而首当其冲并倍受蹂躏的则是杂文以及杂文的作者。这样一来,似乎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果真有一个“空前绝后”的“杂文时代”,而后学者只能对杂文进行横的断代的研究,而不能进行纵的发展继承。但,  相似文献   

16.
我爱读杂文,鲁迅作者最。打击方向准,是非严分类。甘为孺子牛,敢与千夫对。又加文辞美,讽刺有深味。……这是陈毅同志写下的赞赏鲁迅杂文的诗句。它热情洋溢地肯定了鲁迅杂文深刻的思想性、锐利的战斗性和憎爱分明的立场与感情,同时也指出了鲁迅杂文讲究文辞、富有情彩、犀利泼辣、意味深长的艺术特点。鲁迅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万字的著译,其中杂文占了七百多篇,约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中的有些篇名,含蓄而意深。因此多被曲释。现略举两例,探其真义以正误说。如鲁迅的“且界亭杂文”,本应读成“租界亭杂文”。而人们常常将其“且”字读成“而且”的且(qīě),这是不对的。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共为三集、收鲁迅1934年至1936年杂文共119篇。写这批杂文的时候,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四川北路,即“半租界”的地方。“且界亭杂文”的“且介”二字,是巧取“租界”二字而成的。“且”字取“租”字的右半,“介”字  相似文献   

18.
植物“箭”非洲中部的森林中,有一种长着坚硬、锐利的刺的树木,当地居民称之为“箭树”。箭树的叶刺中含有剧毒,人、兽如被它刺中,便会立即伤命致死。当地的黑人常用这种箭树做成箭头和飞镖,  相似文献   

19.
过去跟杂文接触较少,近因教学需要,读了些杂文,看了些杂文论著,对一些问题产生了疑问。现将这些疑问及我的初步考虑写出来,以就教于同行。 一、关于杂文的特点 一提起杂文的特点,真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如“文艺性与说理性结合”,一论辩性与抒情性结合”,“形象说理,诗与政治结合”,“短小灵活,议论及时”,“敏锐迅速,泼辣犀利”,“讽刺幽默,尖锐泼辣”,“一针见血,寸铁杀人”,“干预现实,战斗性强”,“纵意面谈,生动活泼”,“篇幅短小,取材广泛”,“文艺性政论”等。于是——我困惑了。思索中我发觉上列诸说的问题在于界定事物的标准不统一:它们象瞎子摸象一样,摸到甲类杂文而写上甲类杂文特点,摸到乙类杂文又马上记下乙类杂文特点,因而所列“点点”均不能或不完全能概括所有杂文的特点,给人以混乱、不准确、不科学的印象。比如  相似文献   

20.
杂文浅谈     
杂文是“五四”后新创的文学样式,还是“古已有之”的文学体裁?对这个问题,有人说:“杂文……是适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有人说:杂文是“古已有之”的,因为鲁迅早就在《且介亭杂文集·序言》中指出过。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文体的杂文,不是“五四”后才产生的新文体,而是古已有之的,问题只是古代没有杂文这个名称而已。不过,我们说的古已有之的杂文,与鲁迅当年解释过的“古已有之”的“杂文”的含义是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