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剖小说中存在的自认为是“油滑”的弊端。 那么,什么叫“油滑”呢?便是“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即在历史的回顾里,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语言、细节和情节等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明显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存在着“杂糅”、荒诞、“戏仿”等特点,鲁迅称之为“油滑”。然而总的看来,《故事新编》的创作有着鲁迅本人特定的创作心理、情感体验及源泉,明显是鲁迅创作风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作者依据史书,选取了一些古人古事,然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并“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使叙事语言和故事都显得滑稽可笑,这种风格,鲁迅称之为“油滑”。鲁迅运用“油滑”的手段在《故事新编》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是在《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以及《非攻》中基本上肯定了墨、禹、侠,从英雄人物的生存环境又揭示了英雄的孤独,进而批判了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采薇》、《出关》、《起死》中批判了儒与道的封建传统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对英雄神圣自身的批判,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作家,也是世界讽刺艺术的大师,他的全部创作几乎都带有深刻的讽刺特征,为世界讽刺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新编》是鲁迅第三部小说集,收历史小说八篇,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多年来,《故事新编》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多种译本,被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法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等国翻译出版,在世界各国发生广泛影响。 鲁迅对《故事新编》颇多谦词,如“内客颇有些油滑”,“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游戏之作居多”……,其实,这倒从某种角度说明了《故事新编》的艺求特征——讽刺。  相似文献   

5.
《故事新编》的书写模式是鲁迅继承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传统,在对日本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重写方式的吸呐和超越之中形成的;《故事新编》对历史的想象性书写,是鲁迅独特的历史观和个人的现实体验二者相互激荡的产物;《故事新编》的“油滑”笔调在鲁迅写作中意外出现并逐渐发扬光大,其形成不仅仅是偶然事件触发的结果,更是植根于鲁迅自由、从容的创作心态、一贯的“反文体”意识和“为人生”文艺思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与神的碰撞这个角度解读《补天》。在《补天》中 ,鲁迅试图借助神与人的塑造告诉人们 ,人性的堕落带来了神性的消失。神与人的对立描写带来了美与丑的对立以及相应的结构样式。所谓“油滑”在鲁迅那里 ,便是对于虚伪“德性”的一种诙谐而又辛辣的嘲讽  相似文献   

7.
当(故事新编)这部历史小说集编印出版时,鲁迅写了篇自序,在序言中,鲁迅对这八篇作品多有不满之处,认为:“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①对鲁迅自己认定的这三方面的不足,我们如果作一客观分析,就会发现:说这些作品多为速写不像小说,是自谦之词;说有时是信口开河,正反映了作品中艺术想象的丰富;而其中的油滑之处,则正是鲁迅小说幽默风格的体现。所以都不能算是缺陷。但…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非攻》描写了战国时代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小说突出了墨子的仗义性格和反对一切侵略战争,主张加强实力、奋起自卫的思想,凸现了墨子勇敢、机智的性格和忘我的精神。在鲁迅笔下,墨子是为人民利益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化。《非攻》还包含着一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和批评。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言行,描绘形象、刻划性格、揭示心理,是《非攻》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非攻》的语言,体现了鲁迅文体的基本特征:凝炼、结实、精深。《非攻》在艺术上也有一些粗糙之处,反映了其“油滑”之“弊”。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文体上是历史小说的创新。关于历史小说这一文学体裁,鲁迅先生在他的《故事新编·序言》中曾有这样的界定:一类是“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的所谓“教授小说”;还是一类就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称之为历史题材小说。前一类也就是传统的历史小说,用史家笔法创作,鲁迅先生认为它“很难组织”;后一类的历史题材小说,就是《故事新编》的八篇,表现出与传统历史小说截然不同的风格——鲁迅先生自称为“油滑”的。这一类小说,是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茗烟之“滑”是“油猾”而非“狡猾”,其“油滑”是一种“聪明”的“变形”,在“油滑”的另一面尚保留着必灵中的某种清纯与可爱。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在运用语言时,要“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意思是说向说书、闲聊的人学习时要去掉那些油滑的、散漫的字句。那么,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该从哪些方面过滤、消除语言中的杂质呢?首先,滤掉不文明语,消除污染的杂质不文明的话语,是语言中的最大杂质。它一出口就说明了自己的粗俗,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学生的身心。有个笑话说,某偏僻乡村的一个校长,向来检查工作的领导汇报时,言语中不小心漏出“妈的”,弄得领导非常尴尬,那个领导“开玩笑”似的…  相似文献   

12.
《故事新编》文体文类的复杂性,与鲁迅自觉追求荒诞感的营造是分不开的。其荒诞感主要通过古今杂糅的时空塑造,否定式的小说情节、结构模式,“油滑”的笔法表现出来,我们从《起死》篇的个案分析中,可以见出荒诞书写的深层意蕴:对庄子“无是非观”思想的解构式审视;指刺现实并加以批判;对启蒙的反省和追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戏说”型历史题材电视剧已经成为化热点,这些“戏说剧”以浓重的市井气息,油滑、搞笑的手法赢得百姓的喜爱,成为电视市场的大卖点。这些“戏说剧”与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比较,从表面上看似乎有类似之处,都有戏谑历史的成分。但是,追本溯源,两揭示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化语境下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鲁迅的《故事新编》植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启蒙化语境,而“戏说剧”与全球语境下的后现代化思潮中的大众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浓郁的抒情性和对病态心灵的深入剖析是鲁迅早期小说集《呐喊》、《彷徨》的重要审美特征与思想特征,体现了鲁迅介入现实的意愿以及承担沉重现实的努力。而在鲁迅后期完成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抒情性与心灵剖析被愈演愈烈的"油滑"所取代,《呐喊》、《彷徨》所指向的宏大叙述也随之消解。这种转换的出现呈示了鲁迅生命体验和思想状态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系列小说中的"油滑之处"既不像传统戏曲中庸俗的丑角插科打诨的无关痛痒,也不是小说的主要线索和内容,而是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插曲。"油滑之处"已经融入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主要线索之中,做到了古今杂糅。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影响了现当代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6.
《兄弟》的形式化追求、理念化特征以及对过度的沉迷,体现出对先锋派的回归。具有“油滑”性的“大话化”特征以及大量身体隐喻构成的身体叙事带来狂欢化倾向和媚俗嫌疑。《兄弟》具有对深度模式的执迷,但“油滑”也带来结构与意义的自我消解。《兄弟》意味着后现代背景下的先锋的油滑美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幽默”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怀沙》:“殉兮杳杳,孔静幽默”。这里的“幽默”,指的是“寂静无声”。我们今天所说的“幽默”,在英文中是Humor或Humour,法文是Humour,德文是Humor,可见他们是原出一处的。“幽默”是林语堂在上世纪20年代从英文Humour翻译过来的,最早见于北京出版的《语丝》杂志。从此,“幽默”一词一直沿用至今。“幽默”的译名一出现就引起了争议。首先是鲁迅先生觉得不妥当,认为它容易被误解为“静默”或“幽静”。陈望道先生拟改译成“油滑”,但不够确切,又给人以轻浮之感。李青崖先生主张改译为“语妙”,但“语…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艺术形式与风格上是与《呐喊》、《彷徨》别样的,是鲁迅在艺术形式上不固步自封,勇于探索,在思想内容上对历史文化传统更深入思考批判的艺术结晶.鲁迅在《故事新编》自谓的"油滑"是一种对历史、社会、文化的特殊认知方式,是同鲁迅先生内在心灵的深度、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形式的内容"的.它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热情,充满了对占正统地位的权力和文化的解构意识,这是鲁迅"反抗绝望"、与黑暗"捣乱"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而《故事新编》中的后五篇是他后期的仅有的小说创作.但在过去评论研究中,人们对《故事新编》的重视远不及《呐喊》和《彷徨》,好像此书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显然是不当的.近几年对《故事新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此书争论最多的是对它的形式的看法,又因形式而又触及到它的内容的理解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作品的"油滑之处".因此,对于"油滑之处"如何理解,不仅关系着《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20,(4):60-65
鲁迅《奔月》是一个具有丰富互文性的文本,借助伽达默尔"视域融合"观念,分析其内含的"互文本结构",能够进一步丰富文本的阐释空间,也能够更深入理解鲁迅《故事新编》系列独特的文学价值。《奔月》文本与传说"故事"、与现实"本事"、与鲁迅其他创作等三个层面的对话,共同构成其"互文本结构",背后是鲁迅在创作手法、风格与思想层面,试图打通"古代"与"现代"、"文学"与"现实"、"严肃"与"油滑"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