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修辞学与修辞教学"是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之一,当前现有教材和教法并不能满足该专业对国际汉语教学师资培养的实际需要.针对该课程教学的改革,不但应摒弃传统教学理念、更新课程教学大纲、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及编写优秀的课程教材,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汉语修辞观和跨文化修辞意识,精心挑选和灵活使用各类特色鲜明的修辞例证,组织旨在提高学生修辞运用能力的实践,以建构起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修辞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初从日本传入的修辞学美辞论的主张,实为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古代主流的修辞学理念恰是美辞论.美辞论是由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的性质决定的,正是儒家文化的周-鲁文化根源以及贵族化品质,美辞论才成为必然的修辞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广义修辞学经历了酝酿准备、过渡性探索等阶段后才脱颖而出,既吸取了域外隐喻研究等泛修辞观的理论资源,也得益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想濡养,最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从修辞观来看,广义修辞学领域内可以分为"大修辞"、"广义修辞"和"复合修辞"三个类型。广义修辞学以修辞原理为标准来确定研究对象,并建构了"两个主体+三个层面"的研究范式。广义修辞学理论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因而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王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修辞学家,他对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构建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修辞学系统;最早明确了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对语体、风格的研究较具特色;对汉语辞格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运用辩证法研究修辞。正确认识和评价王易的修辞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修辞学从古至今曾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从较深层次的视角审视,中国修辞学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型,都是修辞理念不断转化更替的过程。按照修辞观的不同,中国修辞学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它的每一次研究转型,虽然都具有很多的推动要素,但西方文化及其学术思想的强力催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当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遇到困境时,人们往往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受到启迪,汲取其精华和营养,进行大胆的借鉴和探索,便形成中西合璧的结晶,从而引导中国修辞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发展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6.
汉语修辞研究渐入低谷,定位语言学的修辞研究逐渐被边缘化。深入展开语义修辞的研究,是继承发展隶属语言学的修辞学的可行路径。研究中,要坚定"语言学为本"的学科定位;要坚持"语义分析为主导"的研究方法;更需明确语义修辞观下的研究内容及要点。  相似文献   

7.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1,22(3):51-55,59
长期以来 ,汉语修辞学体系基本上是语言要素修辞一统天下。实际上非语言要素不仅可以构成一般性修辞 ,而且可以构成修辞格。非语言要素修辞理应成为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汉语修辞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语言要素修辞和非语言要素修辞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话语:广义修辞学重视修辞研究的"三个层面"(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和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巴赫金批评的修辞观,是"书房技巧",大致类同"修辞技巧"或"修辞术"。了解西方修辞学学科背景、了解"新修辞学"研究状况的学者,通常不会固守"修辞术=修辞学"的观念;在公共阅读领域影响甚广、在跨学科视界中学术关注度甚高的著作,如罗兰·巴特《图像修辞》、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这与修辞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直被忽略不无关系。试从修辞学的角度探讨大学专业英语教学,强调应树立英语修辞教学观,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修辞主体意识,并将修辞教学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莆田学院学报》2019,(1):42-46
以当代修辞学理论为指导,提炼并阐释了庄子的修辞本质观,即在修辞活动中说话者(表达者)与听话者(接受者)共为修辞主体;同时梳理并总结了庄子关于修辞活动有效性的三个必要条件,即两个修辞主体的存在境域相近、两个修辞主体的价值取向相类、两个修辞主体的心灵相通等。得出庄子的修辞观可为建构当代汉语修辞学提供必要的传统理论资源及参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力图以传统儒学为主体来吸收改造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借以寻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出路。借以马克思主义批判新儒学,实是希望理论工作者融纳、吸收马克思主义,因为它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2.
中英文中都存在大量的熟语,它们作为语言的重要表征和应用形式,通常将语言之间内在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中英文中的熟语进行表现手法上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地揭示两种语言之间的内在规律。首先,中英文熟语存在许多共同点,如历史悠久,来源清晰,词语简洁凝练,寓意深刻;句式对称整齐美观,具有语言形式上的美感;修辞格运用丰富多彩,修辞效果非凡等等。另外,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礼仪和民风民俗等诸多差异,使得中英文熟语在喻体选择、描写切入点及修辞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人物,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生命美学融合了儒学、王阳明心学及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他视宇宙为一大生命,建立了"尽宇宙是一生活"的世界观,并系统地提出了人类文化的根源在于"意欲"的文化观和艺术的本质在于生命本性的流畅的观点。因此,梁氏生命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生命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语修辞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汉语修辞在汉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和"汉文化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两个方面,阐析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的当代复兴,与人们对语言、知识以及二者关系的重新思考分不开。现代修辞学重视从双向交流和整体文化建构角度,从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方向上综合描述和阐释修辞现象,强调修辞的普遍性,复义性,交流性和认知性。后现代修辞理论则强调修辞作为“无中心”的“播撒”,是无法组合成有序结构的自相矛盾的表意手段,认为修辞作为能指的互设,具有“形式游戏”和“自我解构”的“转义”功能。现代修辞学与后现代修辞理论呈现出来的不同理论特色,表明了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更强调多元化、多层化和非中心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中庸·系统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的根基,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庸之道是中古代朴素的矛盾观和系统观,在提倡可持续发展今天仍有重要意义。世界呼唤和谐,人类需要吸收儒家学说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汉语修辞与汉语语法一样 ,深受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 ,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具象性、比附性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生动形象的特征 ;汉民族重整体、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简约含蓄的特征 ;汉民族求同一、重和谐的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整齐匀称的特征 ;汉民族讲对立、求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使汉语修辞体现出错综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德学说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干 ,有极其丰富、深刻的道德内含。本文着重分析述评了儒家伦理思想中现显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以下简称“三德”)思想 ,说明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汉语中,数词除了表示数目这一功能意义外,还有十分丰富的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数代是一种广为运用的修辞方式,其产生有着深刻的语言文化、心理文化和修辞文化根源,它是一种活泼机变的修辞方法,能与很多辞格兼用,具有很强的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