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认知视角下"语义三角"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传统的Ogden和Richards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用Fauconnier的"认知空间域"(Mental Space)和"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拓展了传统"语义三角"的解释力,从而对"语义三角"的三方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的角度探究了传统的Ogden和Richards的“语义三角”关系,即“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用Fauconnier的“认知空间域”(Mental Space)和“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拓展了传统“语义三角”的解释力,从而对“语义三角”的三方进行了更为合理的阐释,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思维”、“语言形式”和“事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丰富多彩的语音语义修辞手段是构建英汉广告语中互文指涉关系及互文语境的重要手段,根据互文性关于"强调文本之问及文本内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特点,提出广告语中互文语境在译文中的再现和再创作的三种翻译方法,其翻译目的是使译文不但要满足原广告语的商业目的,更要体现原广告语中由各种修辞手法所实现的音美、形荚和意美三位一体的语言互文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和扩展模式的基础上介绍语言的四个维度及其认知加工模型。语言的四个维度是:以时间维度为基础而延伸的三个隐喻性空间维度:(一)横向层次维度——语义→词汇语法→语音书写;(二)纵深相位维度——概念、人际、语篇的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书写范畴;(三)竖向级阶维度——词-篇连续体;语言过程是在经典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前提下,以语言‘实例化’为着眼点,采用工作记忆原理加以阐述的一个认知模型,意在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社会属性及基本范畴补足应有的认知加工环境;并以现在主义认识论为出发点,将关注重点从系统转到语言使用的过程上来,恢复语言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昆明方言"挨"有动词、与事介词、处置式、被动标记和连词五大类用法,其下分别下辖12个小类用法,包括:动词"挨"的"接触义""承受义""磨蹭义";与事介词"挨"的"受益""指涉"和"相与"三个关系子系统等等。我们对比"挨"各个用法的语义功能和出现的句法环境与条件,分析"挨"的两条语法化路径以及演变源头动词"挨"在语义虚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挨"在虚化过程中的语音渐变规律和音变逆转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是一种信息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这种存在于社会中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语言。语言的习得和学习过程,即语言能力的形式就是把外部语言吸收进来,"内化"为储存在大脑中的内部语言。它与外部语言一样,是一套包括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在内的完整体系,是在语言的习得、学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任何一种语言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积累与运用。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  相似文献   

7.
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被认为是适用于解释任何语言中的指称现象,具有普遍性,但其第一条原则却不能很好地确定现代汉语"自己"和其先行语的约束关系.本文就这一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阐释,选取两篇文章代表两种不同观点,从语义的角度论述词语语义与外部客观世界的联系对"自己"所指的影响,得出在确定"自己"所指问题时有必要考虑相关词语语义特征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或表现方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换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语言的内容是意义,形式是语音和文字,语义和语音或文字的结合,构成了语言。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居于决定地位,形式必须适合内容。形式虽然受制于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音、形、义三个维度分析如何将修辞策略应用到英文公开演讲中,提升英语公开演讲词中语音和语言形式的美感度以及语义的丰富程度,为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演讲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是与英语读写教学处于并重位置的教学活动,视听说的过程实际上是二语习得者对目标语信息输入和输出的一个过程。基于此,对语言学习者试听说过程中的技术性和非技术性,言语和非言语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语音输入的角度对语义三角进行分析解读。在语义指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视听说教学的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宜平  刘兵飞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3):133-135,154
二语词汇认知结构是感知理解词汇时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其状况对英语习得的发生起着关键的作用,并分别从神经语言学、语义三角学说和语义场图式的视角,展开对其基本含义的论述,及影响其建构的关键因素:建立第二信号系统、连接语音符号与概念、发展词汇语义场图式是影响英语词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主要基于三点理由:在认识论方面,他认识到事物是由属性组成的,而事物的属性是相互分离的。这种事物属性的分离在语言方面直接产生了语言意义的划分,产生了意义和指称,在语用上就有了区分客体词和概念词两个概念。认识论即思维和语言逻辑是建立在本体论基础上的。在本体论方面,他把世界划分为二元,并强调了共相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汉语寒暄语的语用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问候语分为狭义问候语与广义问候语两大类,而广义问候语又可细分为招呼语和寒暄语.寒暄语是汉语问候语中最能体现其特色的一类.本文从语用学的理论角度分析汉语寒暄语与语境、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阐释了寒暄语的独特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夏怡 《巢湖学院学报》2008,10(2):104-106
翻译就其实质而言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它包括语言形式和语义方面的转换。语义转换又包括了语义的传达和形象的转换,后者是语义转换的重要形式。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形象语言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处理是个难题。本文试结合语境因素,通过实例描述探讨英汉互译中形象转换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戴维森的真理理论与意义理论的讨论中,真理理论对于意义理论是否充分一直有很大争论。这一争论的背后,涉及意义是否能够外延化的问题。意义的内涵主义者认为,真理理论对于意义理论来说并不充分,对意义进行外延主义解释行不通。戴维森对真理理论与意义理论的处理,表面上还存在矛盾:一方面,他认为真理理论对于理解意义来说是充分的;另一方面,这种充分性不能脱离意义而成立,作为内涵实体的意义无法在意义理论中消解。其实,这种张力体现了戴维森意义理论的巧妙之处,如果对真理与意义做出合理的解读,那么这一矛盾将会消失:真理和意义不是语词所指称的对象,而是在语言的理解与使用中显现出来的;并且二者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宾语"现象的提出,挑战了汉语动词至多能带两个"宾语"的普遍规则。仅见于甲骨卜辞的这种语言现象,引起我们对汉语宾语的性质和数量问题的思考。从语义和句法的角度重新界定"宾语"的性质,确定并非所有动词后的名词性成分都要分析为宾语,并根据"观念距离相似形"原理,否认了"三宾语"句法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把"三宾语"中的"原因宾语"分析为"原因补语"。此外还讨论了汉语宾语和补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比字句是比较不同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状并说明其差异程度的句子,其语义结构中除“比”的意义之外只有主对象、参照对象和比较值三个显豁的语义成分。以前所认为的比字句中的“比较点”这个语义成分实际上并不存在,并且比较对象实际上都是依附于不同事物的性状等。从比较对象是否能同比较值互通替代这一特性上可以把比字句分为两种语义类型,具有这种特性的比字句与它的两种变换的意义歧变有密切关系,而且也是比字句能否肯定比较对象绝对程度值的分化条件。  相似文献   

20.
汉语古典诗学史上有“诗言‘志‘“、“诗言‘意‘“、“诗缘‘情‘“等说法,从厘清这其中的“意“与“志“、“情“等之间的区别出发,本文将诗歌的“意义“与“形成“置于由“言不尽意“而“意无穷“这一超越过程中来考察。从“言不尽意“出发、人“所以道“入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声情“、“意象“所道之“意“为“辞情“所不能道,“声情“、“意象“乃是堪称与“辞情“并列的“意“之“所以道“的两种独特方式;从“意无穷“出发,从对“神韵“的分析来看,汉语古典诗学揭示,“象外之象“、“声外之音“所道之“意“乃是超越性的无穷之意,此无穷之“意“为普通语言形式所不能道;而对诗歌语言活动中“主体性“与“超主体性“高度统一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诠释学视界的深刻性与独到性--这一点可以构成我们与西方现代诠释学对话的切入点。本文是“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说法系统“专题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