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卢睿 《文教资料》2011,(13):91-93
唐代是采用和亲政策比较频繁的一个朝代。少数民族地区比中原王朝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些前往"夷狄之国"的公主们,也就注定要经历一种不同的人生。无论是在风俗习惯、社会交往还是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中原公主相比,和亲公主们都经历着种种考验和问题,甚至是危机和灾难。本文针对和亲公主在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邓玉红 《考试周刊》2010,(18):51-52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在唐代的289年间,唐曾与吐谷浑、吐蕃、突厥、奚、契丹、回纥、宁远、南诏等联姻,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作用。唐朝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看汉唐和亲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实行过和亲政策,汉唐两朝还留下了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人藏的佳话。昭君和文成公主的远嫁对其政权的稳定、民族关系的缓和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汉唐和亲政策产生的现实基础、思想观念以及相关的治国方针的对比,我们看到唐代的和亲政策比汉代更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公主的择偶标准,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高祖-太宗时期,公主婚配对象主要是功臣勋贵的子弟、关陇旧族的后代、少数民族首领.高宗-玄宗时期,公主择偶的对象为以高宗、中宗、玄宗妻族为主的外戚集团,兼顾旧族.肃宗-顺宗时期,公主多与河北诸镇节度使、平定安史之乱功臣后代及回纥首领联姻.宪宗以后,公主择婿渐趋文学之士.  相似文献   

5.
和亲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和亲范围、涉及面、人数、持续时间、效果、影响皆超过了前代.唐与回纥和亲始自安史之乱,前后共8次.以公主身份正式出嫁的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和亲回纥的事迹不仅在历史典籍中得以记载,在文坛上亦留下了些许痕迹.通过对有关诗歌背景和意义的阐释,剖析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发展史,探寻中唐诗坛的风气和诗人的心理趋向.  相似文献   

6.
唐代和蕃女性达30多人,她们以公主的身份,肩负着唐统治者的"成万里之婚,冀定四方之业"的政治使命,为完成这一任务,和蕃公主充分发挥了和平使者、文化传播者、经济推动者、民族融合实践者的作用,为唐代边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时期,和亲政策对于减少战争、稳定边疆、统一国家、促进各民族和平相处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就其和亲政策的内容、目的、特点、作用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帝国,处理好中央政权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唐朝与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吐蕃等族实行了“和亲”政策.据柏杨的统计,几乎有21人成为和亲公主(其中有几位只议未婚).唐代诗人对“和蕃”作了精彩的描述,抒发了种种浓烈的情怀.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唐中宗在《金城公主降吐蕃制》中说“为国大计”,“遂割深慈”,达到“更敦和好,则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的目的.杜审言诗曰:“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韦元旦诗云:“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张籍颂道:“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朝统治者和亲的目的在于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避免他们对中国地区的掠  相似文献   

9.
许春华 《文教资料》2009,(26):96-98
弘化公主为唐宗室女,18岁时嫁于吐谷浑王诺曷钵,这是唐代将公主嫁与外藩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史光辉灿烂的一页.弘化公主一生为唐朝与吐谷浑民族的友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文章以唐王朝当时面对的国内外形势为大背景,探析了弘化公主下嫁吐谷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回纥为我国西北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唐来往密切。在唐与回纥的交往活动中,其与唐和亲达八次之多,为唐与少数民族交往之最,是唐与回纥政治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笔。通过分析八次和亲,从中了解有唐一代和回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11.
道教在唐代始终为皇室所尊奉,致使唐代成为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唐代公主入道者甚多,没有正式入道者也多崇奉道教,并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庄园宅第的建造之中,体现了唐代公主深厚的道教情缘.在唐代题写本朝公主庄园宅第的诗歌中,也渗透着唐代公主的道教情缘和道教的自然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唐代形成提供丰厚嫁妆的习俗是古代婚姻观念由尚门第向重财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唐宋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资助的10贯钱可看作是嫁妆的最低消费,稍微富有之家的嫁妆已十分丰厚,公主的嫁妆约为500万贯,县主的嫁妆约为3630贯。厚嫁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贫女难嫁、婚姻愆期、卖女娶妇等社会问题。社会和国家主要采取亲友和政府出资助嫁两种措施来应对这种习俗。  相似文献   

13.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魏、齐、周各代宗室女性的通婚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北魏太武以前,宗室女性与北方其他少数族政权或部落通婚频繁。太武以后,北魏宗室女性与南北士族的通婚逐渐频繁。东、西魏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将相子弟亦是东、西魏公主重要的通婚对象。北齐、北周宗室女性的婚姻主要是与北镇军功集团、武川系军功集团之间进行的,与汉姓高门通婚的很少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在政治方面,唐朝册封回纥可汗,在回纥境内设置机构,派遣官吏管辖,驻军防守,回纥汗国隶属于唐朝;在经济方面,绢马贸易、驱马市茶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绢马贸易又有其深远影响;在文化方面,唐代的汉族文化与回纥文化相互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王室与回纥可汗之间的和亲,加强了各族的内向力.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就是说唐朝与回纥汗国的关系是悠久的而且是非常密切的。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代的中后期,情况并不尽然,大唐皇帝为挑选品学兼优的好女婿不惜动员大臣们到处物色,甚至下诏“海选”,可是有些士人并不愿意娶公主。略举几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量史实论述了古代回纥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中的历史贡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灭后突厥汗国,平息安史之乱;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反对分裂祖国四个方面论述了回纥人民对祖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和亲"是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曾多次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其规模之大,涉及民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的"和亲"中都是罕见的。本文在对唐代的"和亲"事件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认为唐代的"和亲"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民族关系,促进了边疆开发,不仅对唐王朝有利,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国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会学校兴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教会影响,但它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近现代西方化,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兴起。由于化形态、宗教信仰不同等因素,其影响也有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彰显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回纥更名回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聚居在新疆的维吾尔族,其名称起源于唐代的回纥(公元八○九年改称回鹘)。维吾尔(Uyghur)这一名称的历史含义是什么?据中世纪波斯、阿剌伯文献的解释,包含有联合、同盟、归依者等意义。它反映在回纥可汗政权建立时,有许多的铁勒部族即所谓内九族(十姓回纥)与外九部(九姓乌古思)联合在回纥可汗药罗葛氏族周围,构成强盛的回纥民族。据汉文献记载,隋至唐初期,回纥在我国北部一带游牧,联合了铁勒其他部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公主与政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武则天称帝以前,一些公主卷入了宫廷权力斗争;中宗和睿宗时期,安乐公主和太平公主公然干预朝政;玄宗即位后,公主干政局面结束。唐后期,许多公主的婚姻直接为政治服务,其表现之一是和亲,其次是公主下嫁藩镇子弟。唐代公主的命运与唐代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