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未来的“圣雄”甘地来说,南非时代(1893-1914年)是他宗教、人生观成形的关键时期。甘地在立足继承印度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注重吸纳欧美名家的思想,尤其推崇列尼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人生追求,并在自传中,把托翁称为影响自己一生的三个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的创作标志着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不仅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比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的第一等作品。”(见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也有极高的评价:“伯爵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宝;他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密切关系,绝非仅限于他在晚年对中国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与借鉴,而是和他一生的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相联系的。在托尔斯泰尚未直接接触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时期,就在俄国传统的东方思想基础上,逐步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识。《战争与和平》中为反对西方“科学”、“进步”观念而在整个史诗运作中体现的类似中国天道思想,以及人物对“天道”的体悟,就是他走近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贵族作家托尔斯泰崇尚“草泽哲学”,这与俄罗斯化母体中的人民性有关;在忏悔中走向复活,体现了俄罗斯宗教化的特质;躁动不安的俄罗斯魂不在意物质财富,渴望灵魂的归宿;痛恨强制与压制,托尔斯泰的无政府主义最终走向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压制。  相似文献   

5.
回顾巴金半个世界的艺术创作生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受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是深广的.巴金对托尔斯泰心仪已义,崇敬和仰慕俄罗斯文学.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巴金艺术借鉴的重心逐渐由西方作家左拉,罗曼·罗兰、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卢梭、雨果、莫泊桑转移到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上.他说:“……过去的文人我比较喜欢的倒是托尔斯泰,杜思退益夫斯基,阿志跋绥夫几个.”被高尔基誉为“人间上帝”的托尔斯泰站在宗法制农民立场上,总是以温和和善良的目光,穿越心灵的乌云,以博大深广的胸怀俯视着苦难的人间,对身受奴役的农民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腐朽与堕落深恶痛绝,他无情地暴露、批判和鞭挞农奴制的罪恶,在黑暗的王国里碰  相似文献   

6.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无言的震撼     
前年去俄罗斯,有一件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能去托尔斯泰庄园,没有能去看一看被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称人“世间最美的坟墓“的托尔斯泰墓地。在普希金的故居中,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阿赫玛托娃的墓地前,我都情自禁地想起了托尔斯泰,想起了他的与众不同的墓地。为我提供这种想象的依据的,便是茨威格的那篇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  相似文献   

8.
1 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古老的俄罗斯贵族家庭。一岁半的时候,托尔斯泰的母亲去世。他的早年教育,主要是来自父亲。父亲爱读书,尤其是传记和诗歌,儿时的托尔斯泰常要求父亲念诗给他听,然后他跟着朗读。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杰出画家列宾(1844—1930)是托尔斯泰的亲密朋友,他敬佩这位大文学家的创作,19世纪80年代末期,列宾曾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如《伊凡·伊里奇之死》、《黑暗的势力》等画过插图。 1891年6月29日—7月16日,列宾在托尔斯泰的家中作客。这一时期,他画了《托尔斯泰在工作》、《托尔斯泰在花园里》、《托尔斯泰在树林里》等油画,除了这  相似文献   

10.
甘地的家教     
阿仁·甘地是印度名人圣雄·甘地的孙子。阿仁·甘地8岁那年,他跟随祖父来到南非,在当地一所小学读书。由于肤色不同,白人和黑人小朋友经常欺负他。小阿仁非常愤怒,他暗暗发誓:“等我锻炼好身体,我会‘以牙还牙’,一定要叫你们知道我是谁。”于是,他开始刻苦地锻炼身体,准备将来报仇。圣雄·甘地得知此事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小阿仁说:“愤怒就像电流,滥用会造成危害,运用得当则成为有益的能源。与其受愤怒所左右,不如控制怒火,用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上。”甘地的一席话,终于让小阿仁消除了以暴制暴的错误想法。还有一次,小阿仁在家里做完功课,顺…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他从原来的贵族的“托尔斯泰主义”转变到农民的“托尔斯泰主义”立场上来了。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作者进行了更加辉煌、更加艰巨的思想探索和总结,《复活》这部作品既体现着作者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观说教,也反映着他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光辉。《复活》是“托尔斯泰主义”在思想艺术领域里处于复杂矛盾中的忠实记录,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在俄国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一种积极性和弱点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过许多传诵不朽的名著,可是,还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文学巨匠,还是一位热心儿童教育的“教育家”呢。一八五六年年底,托尔斯泰从军队退役后,回到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在家乡,他与农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农民的贫困与无知,对正在人生道路上徘徊、思考的青年托尔斯泰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从内心感到要改变农村面貌,非得从教育入手不可。于是,在一种强烈的愿望驱  相似文献   

13.
小哲理     
有一天,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去拜见甘地,对他说:“我儿子非常喜欢吃糖,医生说这样对他不好,但没人能够阻止他。我儿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请帮帮忙!”甘地对这位母亲说:“你们下个月再来。”  相似文献   

14.
伯爵的土坟     
“按人民的方式生活。”托尔斯泰说。就是这个大贵族出身的人,这个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列宁称为“俄罗斯革命的镜子”的大文豪,他的墓称不上墓,而是一堆土。  相似文献   

15.
试谈托尔斯泰是怎样创作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伟大的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诞生一百五十周年。这位被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的作品仍以不朽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依然“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相似文献   

16.
1917年11月7日,在俄国一个叫阿斯塔波沃夫的小车站一间简陋的房间里,被列宁誉为“伟大的艺术家”、屠格涅夫颂为“俄罗斯大地的作家”的托尔斯泰与世长辞了。长久以来,世人对这位八旬老翁缘何离开他诞生并度过大半生的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而病逝于这无名之地的原因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推测、分析。有的认为他是要脱离妻子索菲娅·别尔斯,因为她不了解  相似文献   

17.
①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古老的俄罗斯贵族家庭。一岁半的时候,托尔斯泰的母亲去世。他的早年教育,主要是来自父亲。父亲爱读书,尤其是传记和诗歌,儿时的托尔斯泰常要求父亲念诗给他听,然后他跟着朗读。②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托尔斯泰及其兄妹由姑母监护,由莫斯科迁到了喀山。父母早逝、家道衰落使少年时期的托尔斯泰一度感到精神的孤独,他开始接触大量的哲学著作,思索命运。  相似文献   

18.
钟芳 《留学生》2011,(9):56-56
托尔斯泰是不朽的,他为全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于俄罗斯,更属于全人类。 一座宁静的庄园.一片简朴的墓地,安卧于俄罗斯图拉州亚斯纳亚·波良纳小镇,这儿距离莫斯科只有193公里,它是”世间最美丽、最感人的”庄园和墓地,这里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家乡.也是他的长眠之地,近日,我有幸到此瞻仰拜谒。  相似文献   

19.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有这样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寓予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阅读》2007,(7):56-58
甘地是为印度独立而奋斗终生的民族英雄,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甘地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为印度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影响力几乎能与宗教相媲美,其辉煌业绩千秋万代永垂不朽。然而,他却在1948年的教派纷争中遇刺身亡,享年79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