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战争领域的深刻洞察,《孙子兵法》提出了"兵无常(成)势""因敌而制胜""因敌变化而取胜""必以全争于天下""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因变思想。这一因变思想,是对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极大肯定,是其疑天而取人思想的逻辑发展,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
在那重农抑商、抑制利欲的时代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达到了划时代的最高水平.本文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肯定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类的本性;主张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获得财富;认定发展工商业是富国富家之道;强调国家对工商业的政策要遵循经济运行规律;认识到经济发展状况与人们的道德观念、社会风俗、社会地位、国家盛衰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中,指出了发展工商业的合理性与进 步性;在“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肯定追求富裕生活是人的本 性,鼓励人们通过工商业活动竞争致富;同时,司马迁主张政府对工商业行为的管理主要以 “因之”而行,反对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4.
论司马迁的天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马迁的天人思想有五个来源 ,即道家学说、史官之学、儒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先秦典籍及诸子学说。其天人学说的特点是 ,天具有二元性的特征 ,包容着天命和非天命两种因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司马迁有着深刻的影响 ,但司马迁还注意到了天人之间非感应的一面 ,肯定着人事  相似文献   

5.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受先秦乐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十分看重"乐"的教化作用。在阐述自己的乐学思想时,司马迁将礼乐并举,同时对礼乐的各自功能作了辩证的分析。他强调乐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并且将儒家的"中和"审美思想贯注在《史记·礼书》和《乐书》之中。  相似文献   

7.
<左传>中的战争思想,包括战争的本质观、战争与国家治乱的关系、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的关系、战略思想等各个方面.对于战争的本质观,书中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代表了作者对战争在国家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在战争与治乱关系方面,作者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国家的政治状态,政通人和者胜;民的作用与民心的向背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因此特别强调安民抚民的重要;在军阵建设上,作者提出帅乘和、同心同德者胜以及以德取胜的思想;在战略思想方面,提出有备无患、居安思危的主张.<左传>战争思想的特点是哲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18,(5):15-22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兵学思想的源头,奠定了我国兵学思想的基础。《淮南子·兵略训》是西汉刘安论述兵学思想的专篇,对其兵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在战争观、将帅思想、用兵思想这几个方面,《淮南子·兵略训》有不少观点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兵学思想: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倡的"慎战"思想,肯定了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继承了《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庙算"和"谋攻"思想。同时,又因为两部著作的成书时间、写作目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淮南子·兵略训》在继承《孙子兵法》兵学思想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孙子兵法》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并没有提及,《淮南子·兵略训》对此做了补充,认为物资的分配不均是造成战争的原因,主张"义战"。此外,《淮南子·兵略训》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形势""奇正""虚实""先胜"思想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伊拉克战争是一场高度信息化的局部战争,媒体战作为美伊双方开辟的"第二战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场战争来看,媒体战以"攻心夺气"为直接现实目标,以"兵以诈立"为战术原则,以"谋形造势"为基本手段,闪耀着孙子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是一个中国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的动荡时期,出现了思想上百家争鸣和军事上列国纵横的局面.先秦军事法律思想中,又以儒家和兵家主张重民、爱兵,以"仁"治理人民和军队为代表.但是在这一神权向王权过渡的时期,这些看似人道思想的规则又存在其目的性和片面性.因此,虽然先秦时期的军事法律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人道思想与人道规则,但终究未能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12.
在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迁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发愤"理论,提出"发愤著书"说;进一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史记》浓郁的悲剧气氛,突破了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司马迁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乐论>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其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都有深刻的影响.<乐论>的社会功用主要是:乐以遭乐;肯定音乐在战争中的作用;教化人心,陶冶性情;调和矛盾,促进生产.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宋朝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反对天生德性说,重视后天的习染和教育的作用;反对专重辞的“无补之学”,崇尚学习实用的“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反对道德不一,主张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武异道”,主张学习武、武并重;反对以严厉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去强制学生、重视教育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也做出一些创举。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举措,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的禁锢中,指出了发展工商业的合理性与进步性,在“国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肯定追求富裕生活是人的本性,鼓励人们通过工商业活动竞争致富,同时,司马迁主张政府对工商行业的管理主要以“因之”而行,反对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16.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对"奉儒守官"、"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的杜甫有着深刻的影响.文章以杜甫对六朝诗歌的评价为中心,通过与陈子昂、李白以及元结文学主张的比较,侧重分析杜甫诗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和"思想.杜甫主张"历代各清规","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以他所坚守的儒家标准,使其文学主张取得了"好古而不遗今,务华而不去实"的"中和"效果,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杜甫的"中和"思想.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时代、家庭和儒家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对祖上和父亲都有尽孝的表现。而司马迁对孝道的深刻理解,更向世人诠释了他独特的孝道思想,使传统孝道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突出体现在周代"敬德保民"的民本思想和以儒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对民本思想的进一步阐述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上。司马迁以史家的方式继承了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开创了以人为中心来审视历史变迁的纪传体史学。在《史记》中,司马迁从人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出发,寻求普遍的人性,看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之间的一致性,看到了各类人物在社会中的不同表现、人格和作用,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无论是对教育作用、教育对象的论述,还是关于教育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的理论主张,都是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良师。本文通过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思考,阐述了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诸环节能从中得到的借鉴和启示,以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儒家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思想文化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赵国诸子思想在先秦诸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赵国诸子可称为诸子中的“巨子”级的人物。荀况、慎到、公孙龙等人,还有其他兵家,纵横家等。这些赵国诸子的思想主张,大多具有法家或兵家的思想倾向,几乎看不到有鲁文化中的仁义礼让、温柔敦厚的纯儒家理论。以往学者虽然肯定了赵地思想家及其思想,但忽略了对于涌现这些大师级学者的赵文化原因的探讨。从赵文化的二重性,“四战之国”的地理位置,三晋是法家的策源地,赵文化的实用性等方面初步探讨了赵国诸子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