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感谢母亲,赋予我生命。不错,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我们没有理由不歌颂母亲的伟大。在这部小说里,有两个母亲的形象,一个是模糊的,一个是清晰的。前者是主人公旺旺的母亲,后者是惠嫂。关于旺旺的母亲,文中只有两处略略提到了她,读者只能断断续续地了解到旺旺的母亲在船上跑运输,每年回断桥镇一次,一次六天,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  相似文献   

2.
世上没有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但是上苍恩赐这个世界一个个完美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一些残缺的生命,我的儿子姚登峰就是在他1岁多时因为一次感冒,医生给他注射了几剂链霉素而成了一个双耳全聋的孩子。在医生毫无办法的情况下,我以一个母亲最顽强的信念,带领儿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母亲一共生了我们9个孩子;到生下五哥的时候,我家早已揭不开锅了。为了保住我们这后三个孩子的生命,母亲不得不忍痛让人家在寒风里把我们一一抱走! 1950年,我已经是一个17岁的男子汉了,可是我的生身母亲是谁,她的为人如何,我还不知道呢!这年暑假,我第一次看到的母亲,竟是这个样子:还不到花甲之年,头上已经布满了白发:那眯缝着的混浊的双眸里,只能透出一丝  相似文献   

4.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5.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6.
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7.
是什么使生命的价值失色小雨4岁时,她的母亲与丈夫离了婚。小雨跟随母亲从安徽老家来到北京生活。此后,小雨的父亲再也没有管过孩子,没有给过一分钱抚养费,甚至一次也没有看望过女儿。母亲怕女儿受委屈,一直没有再婚,独自承担着挣钱养家和教育女儿的双重责任。曾经,在亲友和老师的眼  相似文献   

8.
<正>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9.
楠风 《家教指南》2003,(10):49-50
对于本刊来说,一个常识性的话题就是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孩子,我们将失去了我们的工作目标与基本社会功能。按照传统的家庭定义,两性的结合,有无孩子是构成家庭的最基本要素。但现实令我们的传统思想在改变。这是编者、读者的一个共同话题,有多种方式使我们建立沟通、探讨的桥梁。43岁的张建庆和36岁的王芳结婚已经6年,他们在美国和上海拥有三处住所却没有一个小孩。没有孩子,对生活在传统乡村中国的妇女意味着一种“天谴”。但是越来越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中国现代女性却正在拒绝成为母亲。统计显示,从相对开放的广州到相对传统的中国内地,中国大…  相似文献   

10.
同情     
那时是1871年,我年方5岁。我有个妹妹,叫玛德玲,她比我小两岁。6月底,我们随着母亲在阿尔卡旬海滨。几天以来,这孩子一直是懒洋洋的,她的精神已经萎顿下去,一个庸医不晓得诊断她潜伏的病根,我们也没想到过不上几天她就会离开我们了。有一次,她来到海边。那天刮着风,有太阳,我和别的孩子在那里玩着,可是她没有参加,她坐在沙土上面的一把小柳条椅上一言不发,看着男孩子们在争争吵吵,闹闹嚷嚷。我没有别的孩子那么强壮,被人家挤出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母亲无节在所有的日子里,母亲都为我们而忙碌。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是因为孕育了生命。当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为我们缝制小衣,憧憬着我们的模样,设想着我们的前程……尽管世上规定了母亲节,其实母亲无节。或者说,母亲也是天天过节的。孩子会笑了,孩子会走了,这就是母亲的节日啊。孩子唱第一首歌,孩子写第一个字,这都是母亲的节日啊。  相似文献   

12.
因我的儿子、女儿在美国工作,我和老伴到美国居住近两年,亲历其境,深感中国和西方在教育子女上有差别,又各有长短。我们在美国带小外孙女时,还带了一个近两岁的美国男孩。有次周末,美国小孩的母亲带我们一家人一起到她孩子感兴趣的游乐场去玩,她的孩子在道路上行走跌了一跤,我马上想去把他抱起来,他的母亲却要让他自己爬起来,要让他觉得一个人成长的道路是曲折的,决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带的外孙女已两岁多了,出门总是用车推着。吃饭时,我们往往端着饭碗追着外孙女喂食。而一岁多的美国孩子就是自己吃饭,他的母亲要我们把他“绑”在椅子上,把…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母亲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女儿却总是不愿意跟她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颜六色,为什么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她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是林立的腿和人墙.从此,再带孩子去商店,这位母亲就把孩子扛在肩上. 事的真假暂且不论,但这件事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种启发:在我们埋怨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启而不发时,我们有没有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看一看呢?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否与我们的预设一致呢?由此,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的预设起点在哪儿呢?又指向哪里呢?  相似文献   

14.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里有这样一道题目:请阅读《怀念母亲》选段,回答问题。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2.文中"我的愿望没能实现",我的愿望是什么?3.为什么说"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谈谈。  相似文献   

15.
我的女儿叫王诗,今年11岁。我们让孩子学琴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且认为孩子做一件事坚持到底,对孩子的意志品质是个锻炼。孩子的爸爸在乐团工作,我本人在学校也搞艺术教育,家里早就有钢琴了。有这样的环境熏陶,但是女儿并没有主动要求学琴。 孩子4岁半时,我们找了老师教孩子学琴,但老师说她根本坐不住,再加上老师的授课方法也比较枯燥,所以,学了两次后,就停止了。到了孩子5岁时,我们认为必须要培养孩子的坐功了。一开始,孩子每周上一次课,每次 40分钟。老师留的作业很多,要练四五个新曲子。我的感觉是孩子完成…  相似文献   

16.
母亲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经到了四十岁。我是母亲生下来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活下来的四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那个年代的农村,一家六口人当中,有四个娃娃要吃要喝,家里面只有一个半劳力--我的母亲身体一直有残疾,只能算是半个劳力--我的家,在那每个劳动日的日值只有五毛钱的日子里,生活起来,不容易啊。  相似文献   

17.
不打自招     
南西七岁了,还是非常调皮。有一次,母亲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南西,你也该懂事了,再这样调皮下去,将来你的孩子肯定也是个调皮鬼。  相似文献   

18.
侗族人有一种独特的成人仪式。一个人有3个生日要滚烂泥巴,即5岁、10岁、15岁。他们有句俗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5岁的人,就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动。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由父亲在田坎那边接着;到了10岁,父亲把他领到田边,由祖父在田坎那边接着(没有祖父则请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学习并锻炼意志、培养耐性了。到了15岁,则由祖父把他带到了田边,对面田坎没人接,从这时起,意即你长大成人了,需要自己去体味人间的艰辛。侗族人的孩子,母…  相似文献   

19.
人常说母亲的伟大是因为蕴育了生命,而我认为,对一个母亲来讲,十月怀胎只能算是人生长河中的一瞬,孩子降生只是“母亲”资格的开始,真正艰巨而漫长的道路还在后边。孩子是有千差万别的,而天下母亲期盼子女早日成人的慈爱之心是共通的。在此,仅以点滴体会与其他父母交流、互勉。一、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我们的孩子是1977年出生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国外任软件开发工程师。从在农场小学一年级,九个学生中排在第六,到如今被美国著名计算机公司高薪聘用,他顺利完成了从一般小学到知名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学(美国全额…  相似文献   

20.
莫扎特兄弟姐妹七人中,有五人都夭折。(?)6岁起,他和姐姐就像马戏团的动物一样被带到各地为诸侯贵族献艺,几乎天天坐着马车在尘土飞扬的旅途上颠簸。婚后9年,他搬了12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却夭折了四个。从25岁到31岁6年间,他没有固定收入,当铺成了他不得不常去的地方。除了贫病交困,莫扎特还得忍受同时代人、特别是一些同行的嫉妒和倾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